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蘇軾 >

蘇軾的《行香子》閲讀解析及鑑賞

蘇軾的《行香子》閲讀解析及鑑賞

《行香子·秋與》體現詩人蘇軾怎樣的情感?《行香子·秋與》有着怎樣的獨特之處呢?歡迎閲讀小編整理的行香子原文翻譯以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蘇軾的《行香子》閲讀解析及鑑賞

行香子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歎隙中駒①,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注】①《莊子知北遊》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像日影移過牆壁縫隙一樣短暫。

(1)本詞上闋前三句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2)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什麼意思?從這兩句來看,詞人真的想歸隱嗎?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①以景起興,引起下文的抒情議論,引發對人生意義的深沉思索,為下闕抒發不如歸去之意做鋪墊。(3分)

②對比反襯。幽靜的夜晚,如銀的月色,滿杯的美酒,以眼前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與下文人生中為名利勞神費力做對比,反襯追名逐利的無聊。(2分)

(2)這首詞的確流露了詞人在政治上的苦悶情緒,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一種不被知遇的感慨,名利在作者眼裏如過眼雲煙,建功立業的抱負難以實現,於是想到遠離官場,歸隱田園;(2分)但幾時歸去表明作者並不厭棄人生,只想功成身退,從中看到的仍然是他的曠達。

鑑賞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環境: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此種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靜之後才能感到,與日間塵世的喧囂判若兩個世界。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樽,獨自一人,仰望長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斟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月夜的空闊神祕,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脱。蘇軾以博學雄辯著稱,在詩詞裏經常發表議論。此詞在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後便進入玄學思辯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達過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但在這首詞裏卻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説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作者為説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裏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遊》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像日影移過牆壁縫隙一樣。文選潘岳《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唐人李羣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軾才華橫溢,在這首詞上片結句裏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將古人關於人生虛無之語密集一處,説明作者對這一問題是經過長期認真思索過的。上片的議論雖然不可能具體展開,卻概括集中,已達到很深的程度。下片開頭,以感歎的語氣補足關於人生虛無的認識。

下片開頭,以感歎的語氣補足關於人生虛無的認識。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祐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羣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善於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脱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過於遠離官場,歸隱田園。看來蘇軾還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嚮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閒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欲,並無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賞賜一點便能滿足,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就足夠了。這非常清高而富有詩意。

蘇軾是一位思想複雜和個性鮮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現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也經常流露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如果僅從某一作品來評價這位作家,都可能會是片面的。這首《行香子》的確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願望。其實他並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像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傑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後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閒人,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事實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並未功成名遂,也就沒有實現退隱的願望,臨到晚年竟還被遠謫海南。

全詞在抒情中插入議論。人生很短暫,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虛無,就像偶爾掠過牆縫的陽光、又像燧石取火閃過的火花,或者是黃粱一夢中一段不切實際的經歷,都是稍縱即逝、無法真正擁有的。與其浪費生命去追求名利浮雲,不如放下一切做個閒人,對一張琴、倒一壺酒、聽溪水潺潺、看白雲飄飄,享受當下的美好自在。這是作者從生活中悟出人生認識,很有哲理意義,讀者讀後不致感到其説得枯燥。此詞是東坡詞中風格曠達的作品。

行香子詞音節流美,堪稱詞林中之佳調。上下片領格字用去聲,領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並押韻,然亦有並以仄收不押韻。東坡此詞可為定格之典範。在韻律上此詞雖不如《行香子過七裏瀨》優美,但也很不錯,尤其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兩段排比,很有韻律美。

人生苦短,懷才不遇,建功無望,入仕之時亦生退隱之心,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於是有花間的沉淪,有避世的歸隱,而蘇軾是豪放達觀之人,且陶陶、樂盡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煩惱。此詞雖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悶、消極情緒,但且陶陶、樂盡天真的主題,基調卻是開朗明快的。而詞中語言的暢達、音韻的和諧,正好與這一基調一致,形式與內容完美地融合起來。據宋人洪邁《容齋四筆》所記,南宋紹興初年就有人略改動蘇軾此詞,以諷刺朝廷削減給官員的額外賞賜名目,致使當局停止討論施行。可見它在宋代文人中甚為流傳,能引起一些不滿現實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鳴。

拓展:

作者簡介

詩人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傳誦甚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sushi/rkm7xp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