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范仲淹 >

范仲淹漁家傲的意境

范仲淹漁家傲的意境

《淹漁家傲》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范仲淹漁家傲的意境,歡迎參考閲讀

《漁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yan)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héng)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qiāng)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mèi)將軍白髮征夫淚。

意境解析

范仲淹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光彩奪目的行星。他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古絕唱。他的《漁家傲·秋思》成為“宋詞中第一首邊塞詞”,意境宏闊,氣象雄奇,氣勢豪邁,沉雄悲慨,清新剛勁,被稱為“北宋奇葩,詞壇異幟”,在北宋柔靡詞風統治詞壇的形勢下,它標誌着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他藉此走進中國文學史,成為不朽的絕唱。今人唐圭璋稱其詞“有境界,有氣魄,豪邁沉雄”,譽之為蘇辛兩家的先驅,開啟了蘇辛豪放派的先聲,它以獨特的風格成為北宋詞壇最燦爛的篇章。

一、豪放雄渾,風景壯闊之大氣勢

“塞下秋來風景異”,總起全詩,邊境上秋天風景全異,是南北季節變換的不同的異樣,也是邊疆秋景令人驚異。千嶂、孤城、長煙、落日,從視覺上突出背景的大氣,塞上朔風勁吹,羣山重重,落木蕭蕭,煙氣渺渺,千山聳立,孤城緊閉,描摹出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邊塞風光,塞上粗獷崢嶸的環境形成空間上的大氣,邊塞特異的風景成為人物活動壯闊的大背景。四面的邊聲,是風吼、馬嘶.號角聲,以動態聲響寫聽覺,從聽覺寫出邊疆的.肅殺和緊張的氣氛,這是邊塞聲音的異,這種“邊聲”是中原所沒有的。緊張肅殺的戰地風光,雄渾壯闊的背景,奇異的塞上風光,使作品呈現出景象蒼茫,意境深遠,豪放大氣.雄偉壯闊的境界,為作者英雄氣概的展示提供了抒情的背景,作者的這種氣象開闊的大境界具有強烈邊塞雄風的作品,成為是北宋豪放詩詞派的先鋒,引導宋詞走向壯美豪邁的風格。

二、憂國憂民.壯志難酬之大悲壯

范仲淹“先天下之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先憂後樂思想和志士節操,成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一個的標杆,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為民興利除弊的不竭精神動力和追求。《漁家傲》是抵禦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是將軍渴望建功立業抱負的情懷,是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體現的是一種英雄壯志難酬的悲壯美。

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憂民愛國情懷構成這首詞的基本情感基調,情調蒼涼悲壯,感慨深沉蒼涼。“孤城閉”,孤獨、渺小、蕭索的景,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重、悲涼寫照,孤城的險境是敵我形勢的呈現,景語透露出的是對不利的軍事形勢的憂患 ;“濁酒一杯家萬里”,是憂國思家的苦悶,一杯”與“萬里”一大一小形成了懸殊的對比,家的萬里之遙和內心深重憂愁形成強烈對比,思家的痛苦,濃縮在小小的一杯濁酒中,據魏泰《東軒筆錄》記載”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苦是思家之苦,因此他被戲稱為“窮塞主。“燕然未勒”是抗擊西夏的功業尚未完成,邊患不平,戰爭曠日持久地進行,將軍和征夫的淚,同是思念家鄉的淚,是功業未成、壯志未酬的英雄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懷抱使他更能關心士兵的痛苦。將軍和征夫面對清幽的的月光,共同流下憂國思鄉的熱淚,他既同情久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士卒,唱出他們戍邊思鄉的哀愁,又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歌,來寄託他對成就功業的嚮往。“窮塞主”其實更應該是他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壯志難酬的苦悶,邊患不除憂國的情懷。把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放到詞裏,憂國憂民的題材,這種寫法在當時不可不謂是大手筆,它的出現一改晚唐以來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文風。《宋史·范仲淹傳》説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這種家國情懷憂患意識形成對當時空泛柔糜的文風的巨大的改革,他不僅以歷史責任為己任的使命感推動慶曆新政,而且在文壇上倡導革新,在詞壇上率先垂範,以自身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開創蘇辛豪放詞先河,對北宋豪放派影響深遠。

三、浩然正氣.英雄情結之大氣概

范仲淹作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被朱熹譽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名臣,元好問更是稱他“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見”,從各個領域對他的成就進行肯定。這首詞更是從名將這一身份來抒愛國之浩然正氣,發英雄抱負之情懷。1040年,因為守邊官員貪生怕死,范仲淹主動要求調到軍事要地延州,挑起了抗擊西夏保民衞國的重擔,擔負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在任四年,漸收失地威震西夏,西夏不但不敢侵犯,還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當地民謠説道:“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被西夏尊稱為“小范老子”,以示敬畏。這首詞作就是此時的歷史產物。他的作為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及讚揚,因此范仲淹在守邊衞國方面非但不是悲苦的“窮塞主”,更是抗敵的“真元帥”。 “羌管悠悠霜滿地”,不是他沉緬于思家的悲歎,異鄉異族的羌笛聲中,月光明亮,霜華潔白,使人想起“受降城下沙似雪”的豪邁,“燕然未勒,”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情壯志,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執著,保衞國家是將軍的責任,英雄氣遮蓋了不能還家的悲傷。作者是白髮將軍,卻仍然要堅守在遙遠的邊陲,保衞國家是將軍的責任,英雄氣遮蓋了不能還家的悲傷。戍邊戰士的職責,責任感也使他們堅守,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深明大義:為了保衞邊防,保衞國家,甘願駐守這荒涼的孤城,這種愛國、衞國的精神正是他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這種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形成詩歌的浩然正氣,抵禦外患、報國立功壯烈的英雄情懷,勇於犧牲、忘卻小我的崇高精神,追求功業,建立功勛的壯志豪情,在宋代詩詞中,即使是邊塞題材,也少有的情懷。“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基調,展示拳拳愛國之心,抗敵保家的英雄氣概。

濃濃思鄉之愁,悲壯的英雄情懷,慷慨惆悵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使這首詞具有宏偉的悲壯美和慷慨悲涼的英雄大氣。在這首詞產生之前,還沒有一個文人以這樣豪放的風格去寫邊塞生活來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首詞使他被稱為愛國詞人的標誌之一,使范仲淹在詞史上有特殊地位成為不朽的作品和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fanzhongyan/wj88d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