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范仲淹 >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接下來小編蒐集了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篇1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據《宋史》載,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奏議》十五卷,《丹陽編》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時有乾道刻遞修本、範氏家塾歲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體裁作品:

詩歌

《江上漁者》、《鶴聯句》、《登表海樓》、《河朔吟》、《遊廬山》、《春日遊湖》、《新定感興五首》、《酬和黃太博》、《絳州園池》、《送魏介之江西提點》、《歸雁》、《登表海樓》、《過餘杭白塔寺》、《訪陝郊魏疏處士》、《出守桐廬道中十絕》、《和葛閎寺丞接花歌》、《懷慶朔堂》、《春日遊湖》、《祠風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貽》、《古鑑》、《過太清宮》、《送石曼卿》、《閲古堂詩》、《贈張先生》、《上漢謠》、《野色》、《河朔吟》、《紀送太傅相公歸闕》、《石子澗二首》、《答梅聖俞靈烏賦》、《蘇幕遮·懷舊》、《漁家傲·秋思》、《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御街行·秋日懷舊》、《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散文

《岳陽樓記》、《與唐處士書》、《答手詔條陳十事》、《與韓琦書》、《靈烏賦》、《上執政書》、《嚴先生祠堂記》、《上攻守二策狀》、《上呂相公並呈中丞諮目》、《邠州建學記》

書法

《道服贊》、《師魯帖》、《遠行帖》、《邊事帖》

范仲淹的作品欣賞

1、《漁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是范仲淹在西北戍邊時候寫的,表達了在邊塞的將士的英雄氣概和艱苦生活,除了愛國情懷,也表達了思鄉之情。

2、《江上漁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這首詩歌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

3、《蘇幕遮·懷舊》

宋代: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的這首詞描繪的是秋景,畫面壯闊,沒有頹唐哀傷之情,和下闕的思念家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慶曆五年的時候,范仲淹就遭到了貶謫。在離開京城之前,在宴席上寫了下面這首詞給歐陽修。

4、《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宋代: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

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

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這首詞是范仲淹跟歐陽修訴衷腸。雖然遭受了打擊,但是范仲淹在貶謫之地卻沒有一直惆悵,而是關心民生疾苦,為百姓做實事。

5、《御街行·秋日懷舊》

宋代: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其間洋溢着一片柔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篇2

《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賦刻在它上面。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接着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裏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麼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是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衝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説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着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併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説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説:“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

賞析

《岳陽樓記》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敍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曆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説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喻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後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二段,格調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説“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範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有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説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後兩句從時間角度,寫盡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後,並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機,經“然則”一轉,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出全文的主體。

在三、四兩段是兩個排比段,並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不同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引發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實境的濃縮、提煉和昇華,頗有典型意義。“若夫”以下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悽楚。這裏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敍。淫雨、陰風、濁浪構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嶽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儘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是從音節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遊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而或”一句就進一步擴展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歎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五段是這篇文章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後,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於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託古聖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瞭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的最後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這篇文章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説,他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説:“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快樂,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一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篇3

詩歌

《江上漁者》《鶴聯句》《登表海樓》《河朔吟》《遊廬山》《春日遊湖》《新定感興五首》

《酬和黃太博》《絳州園池》《送魏介之江西提點》《歸雁》《登表海樓》《過餘杭白塔寺》

《訪陝郊魏疏處士》《出守桐廬道中十絕》《和葛閎寺丞接花歌》《懷慶朔堂》《春日遊湖》

《祠風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貽》《古鑑》《過太清宮》《送石曼卿》《閲古堂詩》《贈張先生》

《上漢謠》《野色》《河朔吟》《紀送太傅相公歸闕》《石子澗二首》《答梅聖俞靈烏賦》

《蘇幕遮·懷舊》《漁家傲·秋思》《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御街行·秋日懷舊》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散文

《岳陽樓記》《與唐處士書》《答手詔條陳十事》《與韓琦書》《靈烏賦》《上執政書》

《嚴先生祠堂記》《上攻守二策狀》《上呂相公並呈中丞諮目》《邠州建學記》

書法

《道服贊》《師魯帖》《遠行帖》《邊事帖》

范仲淹的人物評價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大宋第一人范仲淹。説范仲淹是大宋第一人,並不是現代人的鼓吹,早在南宋的時候就有人説“本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范仲淹何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聲名?他對大宋帝國的文治偉業起着怎樣的推動作用?

且先從范仲淹的家世説起,這絕對是一個令人感動的青年人奮鬥的故事。

范仲淹祖籍陝西,生於江蘇蘇州。他的出身很苦,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帶着他嫁給了一個姓朱的山東人家,他就有了一個叫做“朱説”的名字。朱家還比較有錢,但是為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到附近的醴泉寺讀書,在清貧的生活中始終堅持不懈地刻苦攻讀。他每天煮上一鍋粥,劃為4塊。早晚各取兩塊,加上點鹹菜就是他的兩餐飯,這就是“劃粥割齏”的故事。

23歲的時候,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得知了自己的家世。原來這些年一直是寄人籬下,一種強烈的屈辱感湧上心頭。他發誓要自立門户,於是他帶着一把琴和一柄劍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山東。他的母親流着淚派人追他,他説:“10年,10年之後,等我中第,我就回來接母親。”這是一個志氣男兒的誓言,相信當時他説這話的時候一定是目光堅毅地望着遠方,望着他的未來。

他到了當時著名的高等學府——應天府書院,這個書院藏書豐富。並且老師都是碩學名儒,學生都是品學兼優。在這優越的環境中,范仲淹一刻也不浪費。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書院生活。他曾在一首寫給同窗好友晏殊的詩中説道:

白雲無顙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

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期恨即銷。

但使斯文天未喪,澗鬆何必怨山苗。

大中祥符7年(1014年),對天書封禪之類活動極為痴迷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應天府書院所在的南京(今河南商丘),整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跑出來看皇帝。唯獨范仲淹一人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范仲淹淡定地説道:“將來再見也不晚。”於是他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

果然就在第2年,范仲淹中了進士。見到了真宗皇帝,並參加了御賜宴席。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接着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他兑現了他的誓言,並從此開始了近40年的宦海生涯。

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中,他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比如他在興化縣令任上修建海堤,被老百姓稱為“范公堤”;他曾回到他的母校應天府書院主持校務,聘請有名學者講課收徒,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不過最值得稱道的還是他的西夏戰功和慶曆新政。

党項族原本臣屬於宋,後來李元昊建立西夏國,侵擾宋朝邊地。百姓受苦,朝廷煩憂。在此情況下,范仲淹被調到邊地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和名臣韓琦一起與西夏開展苦戰。范仲淹主張防禦,而韓琦主張進攻。朝廷一開始接受了韓琦意見,儘管事實不久就證明防禦比進攻更有效。但范仲淹卻毫無芥蒂,與韓琦不但交厚,而且言深。後來在范仲淹正確的軍事策略下,韓範二人同心協力,堅持持久戰。號令嚴明,愛撫士卒,對邊境的羌人部落坦誠相待並恩威並用。士卒用命,羌人感畏,邊境漸安。當時邊地居民歌唱道: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

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范仲淹創作了流傳千古的詞作《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李元昊見宋朝邊境無隙可乘,國內又發生了嚴重的天災,就於慶曆3年(1043年)派使者到宋朝講和。西事大定,范仲淹被召入朝任樞密副使,很快又調任參知政事。他在就職之後的第2個月,上了著名的萬言書——《答手詔條陳十事》,其中提出10項主張:

(一)明黜陟(二)抑僥倖(三)精貢舉(四)擇長官(五)均公田(六)厚農桑(七)修武備(八)推恩信(九)重命令(十)減徭役並且指出當時綱紀制度日削月侵的嚴重形勢,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所以希望能夠更張救國,再振綱紀。

宋仁宗看到上書以後很感動,和其他幾位朝廷大臣商量之後,主張推行變法。於是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展了,其核心是吏治改革。在改革過程中很多機構得到精簡,權勢之家的子弟受到限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范仲淹的決心非常堅定,對於那些不稱職的官員他一筆劃去,毫不留情。富弼也是慶曆新政的重要推動者,看到這種情景,有些於心不忍,他便從旁勸諭:“你這大筆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説:“一家人哭,總要比幾個州縣的人哭好些!”

不過,僅僅進行了一年,仁宗對新政就失去了熱情。他下詔廢止改革,范仲淹和富弼都被撤去軍政要職,慶曆新政失敗了。

然而范仲淹的精神卻激勵着後來人,變革成為當時有識之士的共同主張。在宋代士大夫精神發展史上,范仲淹是第一功臣。宋代是士大夫自覺意識最高漲的時代,一種嶄新的政治面貌已經浮現在儒家羣體之中。如果要説宋儒氣象,那就是由范仲淹以身作則開創出來的一種精神氣象。

他通過自己的`刻苦勤奮獲得功名,重視名節,體現出一種剛毅堅卓的奮鬥精神。他始終堅持“做官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以及“儒者報國,以言為先”。他在《靈烏賦》中説“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表達了“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他在慶曆6年(1046)於花洲書院所做的《岳陽樓記》裏所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出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格境界,更是令人高山仰止。

南宋大儒朱熹説“本朝為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文正是范仲淹的諡號)。作為一種人格典範,他對後人影響深遠,完全當得起他在《嚴先生祠堂記》裏所推崇的“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他是大宋士大夫的第一典範,是大宋王朝的第一象徵,所以明朝思想家李贄説“宋亡,範公不亡也”。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篇4

《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譯文

白雲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着寒煙一片蒼翠。

遠山沐浴着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裏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

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賞析

這一首詞抒寫了羈旅鄉思之情,題材基本上不脱傳統的離愁別恨的範圍,但意境的闊大卻為這類詞所少有。

上闕寫穠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起首“碧雲天,黃葉地”兩句,即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展現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橙黃的高遠境界,而無寫秋景經常出現的衰颯之氣。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從碧天廣野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雲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着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這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辯,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説“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與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遼闊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傍晚,夕陽映照着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接這秋水綠波,悽悽芳草,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映照不到的天邊。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裏的芳草,雖未必有明確的象喻意義,但這一意象確可引發有關的聯想。自從《楚辭·招隱士》寫出了“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後,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繫。這裏的芳草,同樣是鄉思離情的觸媒。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所以説它“無情”。到這裏,方由寫景隱逗出鄉思離情。

整個上闕所寫的闊遠穠麗、毫無衰颯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筆下是少見的,在以悲秋傷春為常調的詞中,更屬罕見。而悠悠鄉思離情,也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寫來毫不着跡。這種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手法也很高妙。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與“旅思”意思相近。兩句是説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悽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愁之深自見。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讀。説“除非”,足見只有這個,別無他計。言外之意是説,好夢做得很少,長夜不能入眠。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樓休獨倚。”月明中正可倚樓凝思,但獨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甚,不由得發出“休獨倚”的慨歎。從“斜陽”到“明月”,顯示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足見鄉思離愁之深重。“樓高”“獨倚”點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寫的都是倚樓所見。這樣寫法,不僅避免了結構與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闕的寫景與下闕的抒情融為一體。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都化作了相思淚,這真是欲遣鄉思反而更增鄉思之苦了。結拍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則翻進一層,説:“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寫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態,不及這兩句自然。寫到這裏,鬱積的鄉思旅愁在外物的觸發下發展到高潮,詞也就在這難以為懷的情緒中黯然收束。

這一首詞上闕寫景,下闕抒情,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於麗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説,是闊遠之境、穠麗之景、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一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穠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闕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整體説來,這一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這説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侷限於閨閣庭院。

標籤: 范仲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fanzhongyan/nxek0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