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關於家風教育演講稿

關於家風教育演講稿

導語:演講稿也叫演講詞,它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眾場合發表的講話文稿。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關於家風教育演講稿。歡迎閲讀!

關於家風教育演講稿

篇一:家風伴我成長演講稿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構成了家風。顧名思義,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

著名法國作家羅蘭曾説過:“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受到感染,左右着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環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從而也足見家風的重要了。

家風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習慣、情感、態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種成分的綜合體。如語言環境、情感環境、人際環境、道德環境。家是成長的第一空間,在孩子身上處處會烙有家風的印記。

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事及生活習慣等,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可以説,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對於我來説,我家的家風就是“學會做人”。這裏講的“學會做人”指的是在道德品行做好,不是説要做到最好,但在一般情況下,我都以此來告誡我自己。在為人處事方面,對別人要做到寬容、和善、認真地對待;在生活上,我會做到細心,對每件事都堅持認真地去處理;在道德方面,我時常提醒自己絕不做任何破壞、違反社會規則的事情,我會盡力地做好道德上的小事情,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不要做得最好,但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對待它們。

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風,我們才成了一個合格的家庭成員。有時,我所學到的家風,是從父母的身上借鑑而來的'。我覺得在此方面,父母對我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一些好的家風就會養成一些優秀的品質,正是有了這樣良好的家風,我們才能更好地成長。

家風雖是一個家庭的指路明燈,如若它指引家人做好了,那家中的人也就差不到哪去,要是把一個國家的千百個家風組合在一起,那就是一個國家的家風,一個國家的風氣,就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去努力進取,遵紀守法,互幫互助,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強國,才能更好地體現國風的重要性。

篇二:我的家風演講稿

尊敬的領導,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叫張子怡,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的家風》。

家風,顧名思義就是家庭的風氣。那麼,我家的家風是什麼呢?

那天吃過晚飯,我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心裏卻還在想:我家的家風是什麼呢?媽媽的聲音傳了過來:“你寫完作業了?”我沒動。眼前的電視被關掉了,“你現在應該做什麼,不知道嗎?”唉!這句話我從上幼兒園時就聽得耳朵出了繭子了,去寫作業吧。“老毛病了,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做什麼,記不住嗎?”——這不就是我家的家風嗎?

從小,該我寫作業的時候,電視從不開着,也沒任何雜音打擾我。每次都只能是寫完當天作業,才可以看電視或玩電腦,小學時不管是冬夏,每天晚上9: 00是必須睡覺的,想玩門都沒有。現在初中了,也只能寫過作業就睡覺,只有週日才可以自由。原來父母想讓我養成:認真做事,規律科學的好習慣。每次家裏來了客人,父母都教我如何打招呼,他們也是熱情招待;爺爺奶奶來了,媽媽總是做一大桌子好吃的,而且最好吃的菜總是在爺爺奶奶面前,螃蟹也是給他們最大的,而媽媽只是吃最小的。仔細想想,這不也是我家的家風嗎?尊老愛糼,禮讓待客,謙和做人。

這樣想起來,我彷彿記起了很多,我們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候,要麼關注國家熱點。要麼做些趣味遊戲。從來聽不到父母講鄰里是非,也從不爭親朋得失。他們只是認真做事,認真做人。這也是我家的家風。做有益的事,做坦蕩君子,不做慼慼小人。

我想:我家的家風,不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美德嗎:厚德載物,認真做事,中庸做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也要説:小家塑造大家,大家塑造國家,國家影響世界!

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中國早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界。孔子提倡:“仁者愛人”,以“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而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如此,有的國家總是以老大自居,總是希望別國亂起來,自己坐收漁利。總是不能以“仁愛”的心態對待別人,今天挑點事端,明天做點手腳。這不正是中國人嗤之以鼻的小人行徑嗎?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用千家萬户淳正的家風,用我們民族的精神去影響世界,讓世界早日“仁愛”起來吧!

篇三:家風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良好的家風無言的教育”。説到“家風”,在此和大家分享下什麼是“家風”,家風是家族的傳統、規範及習俗。舊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家風是上輩人對下輩人的言傳身教,是靠自身的行為影響下一代。

記得上學那會,父親教育我“在學校要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好好學習。”;參加工作時,父親叮囑我“在單位要尊重領導,愛崗敬業,敢於擔當。”;成家立業後,父親教育我“如今你已成人,要承擔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常懷感恩之心。”。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隨着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家庭的作用、組成、教育、風氣也在不斷變化。但是無論大環境如何變,家庭這個小集體具有的親情聯繫和生養教育子女的功能,卻始終沒有變化。也正因為如此,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家庭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沒有良好的家庭美德,就不會對子女有良好的素質教育,就不會對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促進作用,就不會有國家的富強和社會的和諧。

古代家風家訓,大都濃縮了先輩們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後輩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我們今天讀來也深有感觸。時代發展到今天,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裏,那些好的家風對我們現代教育依然具有極強的借鑑意義。古代家訓中的名篇如諸葛亮臨終前留下的《誡子書》中説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文章雖闡述的是敬業奉獻、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但是,諸葛亮作為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母者對子女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

良好的家風,源於良好的家訓。我國古代家訓源遠流長,包含着十分豐富的內容,涉及到安身立命、待人接物、齊家守業以及治國平天下等方方面面。如《包拯家訓》,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條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刻於石上,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範。這些優秀的、閃耀着中華民族智慧的精神遺產,體現了中國傳統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價值取向、人文關懷。

好的家風家訓一方面傳承者優秀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承載着國家、社會發展的精神追求,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頗多共通之處。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議上提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生活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就全社會反映來看“家訓家風建設”本身就是弘揚傳統美德,傳遞社會正能量。

換個角度,從家風家訓建設切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我們的生活聯繫起來,這無疑是創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一條有效途徑。家風是家庭在行為處事的風氣、風貌與風尚,而家訓則是家庭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通過家風、家訓的建設、傳承來激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層、在家庭的動力。

家庭建設影響着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在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重提家風建設,有着重要的意義。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如果每一個家庭的家風是積極進取的,每一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品德是純潔的、高尚的,那麼社會就是和諧美好的。

好家風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正能量。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標籤: 家風 演講稿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zw37w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