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溝通源於愛的流露讀書演講稿

溝通源於愛的流露讀書演講稿

我曾寫下這樣一段文字來抒發我剛走上教師崗位時的喜悦、幸福:

溝通源於愛的流露讀書演講稿

從今天起,面對學生,我要做一個極富耐心且善解人意的老師!

我要將我心中的愛如陽光般温暖他們的心靈!

我,也將會成為一個幸福的老師!

我就這樣感性地描繪着這份喜悦,滿懷憧憬......

然而,3年後的今天,我開始竭斯底裏地悲鳴:作為教師,肩負的教育工作千頭萬緒,這些嬌嫩的花朵是如此高貴難養。古有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的感慨,我看這個時代難養的就是這些“學生”!我,身心疲憊,舉步維艱。對他們的愛變得“面目可憎”!

我知道,我美好的憧憬在現實裏變成了壓力,恐懼,指責,埋怨!是它們,在主導我的生活,使我內心翻騰不安!每天帶着這樣的情緒來工作,一旦這種情緒外化為語言、行為,那不論是我,還是學生彼此都會受到傷害。

此時我正在對我職業角色的痛苦作出反應。對於痛苦我需要的是建設性的內省、調整和改變!

是啊,“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兩千多年前的《禮記·學記》中非常精闢地道出了教育的規律。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要想教好學生,就必須不斷地學習,讀書就是我的學習方式。

論及書籍,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朋友強烈推介我必看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著作的《非暴力溝通》,(演講稿 )也譯為《愛的語言》,意外地有了全新的驚喜收穫。反覆閲讀,它啟示着我溝通的方法,也一次次的反省我慣性的舊思維、一次次喚醒我對學生愛的力量。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

我回憶起在我日常教學中揪心的事例,話語!

“每個週末你都會少做或漏做作業,你怎麼那麼懶那你!”

“你總是這樣,題目沒有讀清楚就亂答題!什麼時候改改你的粗心啊!”

“英語書都忘帶丟家裏,你怎麼不把吃飯的事情也一起忘了呢啊”

“在幹什麼,上課又走神了,又在想你的遊戲了吧!”

“我就知道,這本作業是你的,瞧你那字,都快人如其字了!”

······

諸如此類,在處理學生的問題時,我們發現我們的情感一次次被刺痛折磨。我們固有恨鐵不成鋼的情懷,但是學生的心靈比我們還稚嫩脆弱,他們的感受呢?當他們的問題反覆出現,以及連帶的惡化行為。不得不究,該如何説才能奏效呢?

言語上的指責、否定、説教以及隨口説出的評價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師生之間的鏈接如一堵厚牆障礙着。

生命個體都是如此尊貴,獲得愛與被愛,認同與被認同,這是最基層的需求,我們與學生都需要這份肯定的“愛”,而我們的無意識的語言暴力卻矇蔽了我們愛的流露。

把愛滲透在我們的言行中流露出來需要一種智慧!

我回想起我教育工作中的這幅情景:

一日中餐時間,我路過校園小賣部,猛然發現那圍站我們班的五、六個女孩子,而且集體都在吃着手裏的麪包。見到的一剎那,我起了情緒,心裏嘀咕着慢慢逼近她們。警覺的她們恰是心虛全部立即背身對我。我更加斷定:這幫愛吃零食的孩子,中餐沒吃!要好好警戒一下她們才是。

“中午吃了沒?”帶着情緒我責問道。

“吃了一點!”一位學生輕聲申明着。

“説的那麼輕,我敢肯定你們就是沒吃!”

“老師,真的吃了,只是不多,因為學校的菜不好吃那!”另一位女生有詞地辯護着。”

“菜不好吃,別給自己挑食找藉口!你們就是想吃零食吧!瞧你們的皮膚都蠟黃的,吃麪包有營養嗎?還那麼多人,誰先帶頭幹這事的?”

學生相互看看,都不語。

我鄭重説道:“下次正餐要吃飽,別讓我看到你們靠麪包充飢,記住了嗎?”

沒有人答應得很響亮,她們只是保留着自己想法的不作聲來顯示乖巧和暫時的順從。

我們都陷入了無聲。

這時另一位學生,從小賣部走出來。見此情景,機靈地搖着她手中的礦泉水,用僥倖後的歡喜對我宣説:“老師,我買的是礦泉水哦!”

此時有位女生嘀咕説道:“恭喜,安全待定!”

事隔一段時日後,我發現靠買麪包或零食來充飢的現象依然如故。只是每一次她們的行動更加悄然,小心而已!一位學生還在她的週記中這樣寫道:

聽了你的話,我彷彿受了審判

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辨

在離開前,我想問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嗎?

藉着這本書的裏的點悟,我開始明瞭這件真實事例中折射的問題。

一,我説話的效果是囧態的,我無意識地向學生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號:麪包是不能買,買礦泉水的行為是“合法”的。而我清楚地知道,我要前去制止她們吃麪包的行為,我的初衷是從孩子的健康角度,希望他們得到是健康食物。

可我的.表達,顯然體會不到這層關切的情意。我的愛沒有顯現!

二,我看到的不是“真相”。我把我觀察到的現象忙下判斷:正因為愛吃零食,所以沒有吃正餐,他們為的就是吃麪包。這讓我想起魯思貝本梅爾在他的一首詩歌中所描述: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我見過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請在説我胡言亂語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成為“懶惰”。

是的,如果我們將觀察和評判混淆在一起表達,容易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説“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顯然,我的愛在我言語表達時變了味!

三,我沒有恭敬地聆聽。聆聽包括,聽出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更重要的是覺知自己在當下的感受和需求。在剛才的事例中我顯然陷入了自己的情緒裏。我難道還能把我心中的愛流露嗎?

基於對自我的反省,我嘗試着用“愛的語言”來溝通。

“上次與你們交談後,我很內疚。要知道,我當時是希望你們的中餐是吃營養的米飯,而不是營養不多的麪包!可我的表達完全情緒化的在指責。是不是?”我似做錯了事情的孩子一樣渴望理解和原諒。

我望着眼前的學生,在她們的會心一笑中,我覺察到她們有種被接納的驚喜。

“老師,我們也知道!但是上次我們真的去吃了飯,只是那飯菜涼了!”

學生誠懇地再次澄清着被我判斷的事實。我更加為我當初的判斷感到內疚。

“哦,我當時真應該好好聽你們把話説完的!”我説道。

一個學生忙插上:“其實,我們也不大喜歡靠吃麪包填飽肚子,那味道不好。幸虧當時雨婕説幾個人一起吃,就能不知不覺下嚥了呢!”

下意識,雨婕用手觸碰了這個學生的背。

“我也有同樣的感受,人多吃飯香嘛!”我忙補充道。

雨婕聽完一陣驚喜:“老師,您還説過我們要學會照顧自己。您看,我們把自己的肚子照顧得飽飽的呢!”

······

這次的談話,我感覺到師生之間暖暖的情誼。是啊,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我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表達出我對他們的行為認識都是基於愛。

看似簡單的語言、行為背後其實藴含着有折射力的思維來無形指引。正如書中教會我們愛的溝通的過程:

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説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去評判。

接着,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悦、開心、氣憤等。

然後,説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接着,提出具體請求。舉例來説,一位母親運用這四個要素對她的兒子説:“菲利克,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嗎?”

在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後,就可以培育尊重與愛。

真正的溝通是從看和聽開始。傾聽,是心裏的空氣,提供給人廣闊的空間。看,你才會知道孩子真正的問題在哪裏。

我想,我們把自己當做如天空一樣的廣闊的背景,讓孩子真實自然顯現他的問題和優勢。那麼,他們不正像天空的星星嗎?當問題顯現時,如果我們通過評判、批評來提出主張,對方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允許生命個體的行為在和你相處的時段忽明忽暗,那是基於愛和尊重。

心理學家常説:你這一生的成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成為你自己。我們恭敬我們生命的尊貴,當生命得到愛和尊重的時候就會將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來創造和形成那個最優秀的自我。那他不就是天空中那一顆顆閃亮發光的星星之一。

用“愛的語言”來表達是我的一段開始,我的演講只是文字、語言、情緒上的沉澱。沉澱下來的是引領我到達喜悦、和平生活境界的智慧。滋養這份智慧,外化這份智慧,我還剛剛開始啟蒙,行者無疆,懷揣心中的愛,用讀書來磨礪自己的底氣,讓我們的教學生命不斷綻放“天道酬勤,寧靜致遠”的美麗風景…

標籤: 演講稿 讀書 流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n4eyr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