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記者演講稿彙總七篇

記者演講稿彙總七篇

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演講稿會更加事半功倍。在生活中,演講稿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大家知道演講稿的格式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記者演講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記者演講稿彙總七篇

記者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行:

大家好!我是來自定西日報的記者,今天非常高興能和全市媒體的同行們相聚一堂。就在剛才,傾聽了幾位同行精彩的演講,我為大家為新聞事業付出的努力和執着而感動;在我從事新聞工作的五年裏,我一直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時代的優秀新聞工作者。在學生時代,記者是自由、個性、神氣的代名詞,在我從事採編工作,真正成為一名記者,在新聞採訪的路上行走了五年後,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有了切身的體驗,我才發現,這個職業在她所有鮮亮的外表下,最真實的內涵,用一個最通俗的詞來概括,就是“責任”。於是,我想起了一句話,記者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也是我今天演講的題目。

記者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是人民心中高尚的職業,在筆觸下守望道義,在不斷前行中彰顯正義的力量。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是時代的參與者。記者又是一個很平常的職業,與其他所有職業一樣,做記者的過程就是一個做人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記者是社會的良心。這不僅是職業的要求,更是人民羣眾對新聞工作寄予的一種厚望。用乾淨的眼睛呈現這世界的美好、困苦、掙扎、骯髒以及黑暗。記者是責任、是重託、是公平、是正義,這一職業考驗着我們的良心、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我還要説:記者是青春無悔,記者是樂此不疲,記者是激盪的生命,記者是沸騰的熱血,記者是我們在路上永不停息的事業!

我們的新聞前輩,如鄒韜奮先生、範長江先生,他們的新聞作品篤定不是抒情議論的高亢文字,恰恰其忠於事實、記錄歷史、立此存照的職業精神與道德良心,給我們提供了樸素真實的傳世文本,閲讀他們的新聞之路,發現“責任”二字熔鑄於他們的一生。正是因為有責任,所以他們才有勇氣、才不畏強權、才表現出尊重大眾、服務大眾、敢講真話的傑出品性和智慧;也正是因為有“責任”,他們才會窮盡一生告訴我們這些後輩:“我們的新聞是為誰服務的!”

新聞工作,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做得好不好,關係人心向背,關係事業興衰,關係黨的執政地位。從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到新興媒體互聯網、手機,傳播媒介不斷豐富、發展、變化,但記者的天職卻始終未變。

然而,隨着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新聞工作者由於受社會各種利益的誘惑和壓力,“社會良心”和“正義感”這根弦在思想上繃得不那麼緊了。有的人在金錢與物質面前,幾乎無正義感可言,輕易歪曲真理,顛倒是非,出賣靈魂。這些現象,不能不説是新聞界的悲哀!正是因為在新聞工作隊伍中存在了這些不良風氣和作風,增強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良心和正義感更顯得特別重要、特別緊迫。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我國將突出面臨國內國際經濟形勢複雜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這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新聞戰線能不能發揮服務大局、維護穩定重要作用的考驗。在信息傳播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時代,新聞宣傳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新聞媒體承擔的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強信心、振奮精神的任務越來越重,對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越是這樣,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戰略意義就更加突出,深入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叫做我的中國性格。文章説,中國是詩書禮儀、唐詩宋詞、高宗孝祖。不過,中國也是夏劼殷紂、趙高秦檜。中國性格是頑強,中國文化,是充滿尊嚴的頑強,是即使已經被貪心的官污吏禍害到無力抵禦外辱,卻仍然不屈昂首面對侵略者沾滿鮮血的屠刀,心中充滿必勝的信念。文章説,試想一個只有李成棟、秦檜,而沒有文天祥和史可法的中國,那樣的中國,還可能存在嗎,還有必要存在嗎。今天在這裏重提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想到,什麼是記者,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應有的精神和品質。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們有太多的新聞工作者不顧個人安慰,在餘震一次次強烈襲來的廢墟上,堅守工作崗位,第一時間向外界報道事實真相,讓我們時刻了解汶川人民的安危冷暖。他們用手中的筆和攝像機,弘揚面對大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真善美。然而,山西礦難也有排隊領封口費的真假記者充斥在記者的隊伍中。我在想,如果一個只有領封口費、吃黑回扣,而沒有捨棄個人安危,傳達事實真相、反映人民疾苦的記者隊伍,還可能存在嗎,還有必要存在嗎。

從事記者的五年來,我始終記得這樣一句話,“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譭譽忠奸,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在記者的崗位上,我們需要具備一份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我的筆下,報道過在文化路數十年如一日無償修剪樹木、打掃衞生,用生命種植綠色的魏治業老人;西關小學執着奉獻於聾啞盲童特教事業的青年女教師楊敏老師,見證了引洮工程一期工程岷縣首批外遷移民的心聲,對採訪中遇見的黑磚窯寫下過過這樣的污染企業何時關停的稿件,作為定西日報的一名記者,一個可以與300萬定西人民脈搏一起跳動的記者,我有幸見證了定西近年來蓬勃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有幸成為橋樑、成為紐帶,為這方熱土上的羣眾鼓與呼……我用筆記錄下了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正在發生着的每一點變化,用心感受着“和諧定西”所奏出的每一篇動人樂章。

我清晰地記得xxxx年考進報社時,我的父親在送給我的筆記本上寫下人民日報總編範敬宜先生説過的四句話,今天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同行共勉,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保持旺盛不衰的激情;培養淡泊名利的心態:鍛鍊得心應手的文筆。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2

每到記者節,我都由衷地感到激動和驕傲。其實我並不是一名記者。之所以激動,是因為我平時能夠和記者們工作和學習在一起;之所以驕傲,是因為我是咸寧日報社這個戰鬥集體中的一員。

我是20xx年進入咸寧日報社的,八年來,我既在這個集體中默默無聞地為記者服務,奉獻和燃燒着青春;也在這個集體中享受着關愛與友誼,不斷地學習、成長和進步。

咸寧日報社是一個以記者為核心的集體。以前,記者對我而言是個太崇高、太遙遠的職業,我對記者的印象可以用七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風光、瀟灑、筆頭硬。我進入報社以後,和這麼多記者在一起上班,每天接觸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每天感受他們的精神和風采,才慢慢地發現,雖然他們和我想象的一樣風光和瀟灑,但他們也有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大家都知道,為了迎接首屆國際温泉文化旅遊節,咸寧市區正在搞亮化工程,但是在我看來,報社的亮化搞得最好,因為報社晚上的燈光最美。試問,有哪個單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晚上如此燈火通明?有哪個單位象我們的新聞部、記者部、攝影部一樣,天天晚上有人在伏案工作?那是辛勤勞動的燈光、那是嘔心瀝血的燈光,所以那是最美的燈光,最美的亮化。

只有身在這個集體的人才知道,記者是一份多麼沉重的職業。他們表面上風光無限,背地裏卻含苦茹辛。他們沒有星期假日,他們不分白天黑夜,他們也沒有八小時之內之外,他們有的只能是隨時候命的一份準備。

我慶幸自己能夠成為這個戰鬥集體中的一員,我以自己是咸寧日報社的一名員工而驕傲。

大家應該看得出來,財務科現在與以前不一樣了,我們的工作勁頭更大了,效率更高了,方方面面更完善了。晚上財務科的燈光也經常是亮的,節假日財務科的門也經常是開的,加班也成了我們習以為常的事。這些都是你們帶動的結果,這些都是你們影響的結果。我們也希望象你們一樣,兢兢業業地工作,默默無聞地奉獻,在報社這個戰鬥集體中,奉獻自己的才智,奉獻自己的青春,為報社的興旺發達添磚加瓦。

儘管我的能力很小,儘管我的作用有限,但中國有句古話,叫積微言細,自就鴻文。説的是從細微處積累,努力奮進,最終就能取得成就。我相信,在你們這些記者的光輝照耀下,我的青春也一定會閃閃發光。

記者演講稿 篇3

各位老師和小記者們:

大家好!我是本校六年級一班的小記者xxx。今天我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裏,向大家介紹我當小記者的經驗。常言道: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的確,一篇成功的文章開頭往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新聞中也有開頭,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導語”,一般是新聞的第一段話,下面由我來為大家介紹。

 常用的導語有四種:

(1)敍述式 用敍述的方法,開門見山地寫出最重要、最新鮮、最生動的事實作導語。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寫法。

(2)提問式 先提出問題,引人思考,再寫出主要事實。多用於抓問題、談經驗的新聞。

(3)描述式 對新聞事實所處的特徵的空間、時間以及某個細節加以簡要描述,形成一個“活鏡頭”,再引出主要事實。多用於特寫式新聞。

(4)引語式 引用文件、報告或人物談話的部分內容,把最重要的意思加以突出。多用於談話報道或某些公報式新聞。

在四種寫法中,敍述式較易掌握,因此,用得最多。

 要想寫好導語,要注意幾個問題:

1、不能把很多的單位名稱、專門術語、人物、頭銜寫進導語;

2、不要把導語寫成全篇事實目錄,導語只寫主要的、又能引出全文的事實。

3、導語要少寫細節,確實需要細節,但只能用一個細節,而且要有典型性。

4、導語不要要求新聞五要素俱全,有時只寫兩三個要素就可以,其他要素可在後文交代。

5、導語裏不要堆滿數字,數字太多,新聞一開頭給人以枯燥感,導語也被拉長了。

其實想寫好導語很簡單,希望大家通過我的介紹,能夠了解到寫導語的方法。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團友們:

大家晚上好!我叫張欽增,來自化學與生物工程系xx6生物技術。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裏,參加記者團主席團競選。首先要感謝記者團,給我這樣的機會;其次,對曾關心和幫助過我的老師和同學説聲“謝謝”,特別是樑俊團長。

我是20xx年9月加入記者團的。還記得那天我從記者團辦公室門口經過時,一張不起眼的紅紙吸引了我,“記者團面試”。隨後就去試了一下(因為我認為自己寫作基礎不好),經過層層考核,最後順利通過,成為其中一員。剛開始我是宣傳部幹事,一學期之後,我轉到新聞部,一直到現在。

回顧這兩年的記者經歷,使我產生了一種“愛戀”之情。期間,我參加了校內各活動的報道撰寫,經歷了各種活動的採訪工作,也曾受到三明日報記者劉久平的悉心指導。我文采方面不是很好,但我喜歡寫,積極投稿,於2xxxx7年6月份被評為“優秀大學生記者”。現在我是新聞部副部長。記者團,我為之付出了很多,也讓我成長了很多。我熱愛記者團這個家園,真誠地希望她能夠不斷髮展壯大,成為學院一顆璀璨的明星。下面我對記者團目前的現狀作個簡單的剖析和幾個小小想法。

首先,記者團存在是很重要,也很有必要。目前,我們學校從事新聞的學生很少,除了幾個校報記者外,其他幾乎是沒有,所以我們這個團對及時宣傳、報道學校各類活動;全面瞭解、掌握學生動態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記者團走到今天,也存在很多不足,特別是當前的氛圍,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秋天裏的湖水,很平靜,除了幾條魚在上面遊以外,其他的都潛伏着。大一的同學習慣於等待,等待上級給他分配任務;大二的很多同學還在琢磨,在琢磨中觀望;大三的同學已經失去了熱情,即使想有所作為也感歎夕陽。當然,我説的不是全部,還是有大部分同學還是很積極的。

其次,我提幾點建議。

第一,記者團是一個學生新聞團體,能否寫出好新聞,新聞時效性能否保證,新聞信息量是否夠大,這是決定我們成敗的關鍵。所以,記者團想要進一步發展,再創輝煌,"內功"一定要練好。具體就是“請老師,學理論,內評報,外交流”。所謂的請老師,就是除了發揚我們團老生帶新生的傳統之外,同時需要經常性的請我們的老師指導。學理論,就是我們內部成員應該在課餘時間積極主動學習有關新聞傳播、通訊等方面的知識,可以利用團內購買的書刊和圖書館資源。我相信,我們雖然不是專業的,但我們並不差。所謂內評報,就是我們集體讀報。在業餘時間,評報是一項重要內容。學習校報和團刊上已經發表的新聞作品,這對於我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交流,很簡單,就是我們要學習一切可以學習的同行資源,不要把各部門分得太清楚,應多一些合作。同時,我們也要與其他組織多多交流,我們要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第二,加強我們團的制度化和規範化。一個社團要長久的發展下去,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制度作支撐,記者團就是鐵打的營盤,而我們是流水的.兵,我們一屆一屆團友們走過的光輝足跡,所積累的優秀傳統需要這些制度去傳承

第三,進一步壯大我們記者團的影響力。不可否認,我們學校還有很大一部分不知道有記者團這個組織。所以,我們在一如繼往編好傳統、常規《團學動態》的同時,着力於把它打造成為“引領校園文化和輿論的新空間”,開闢新的品牌言論專欄。例如:尋找校園思想先鋒,開闢個人時評專欄,就當今校園內的大小事情對本校學生展開民意調查等等。

最後,提點小小建議:儘早培養幾名攝影記者。目前,我們記者團還沒有攝影記者,造成很多活動的圖片缺乏。如果我們團擁有攝影記者,既有利於團刊的圖文並茂,也使記者團組成更加完整。

這就是我: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既然想到站在這裏,不管我是否被選上,我都會一如既往支持記者團的工作,也歡迎大家平常多call me,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只要我活在世上一天,我都會盡力幫忙的。

最後,在我走下去之前,想把這幅圖送給再坐的朋友們,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祝記者團越走越好,越走越輝煌!

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

為 了 孩 子

朋友們,今天,我們在這裏共同回味"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給予我們的營養,重提記者這一職業的責任和良心,我們不妨從昔日的奔忙中冷靜下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做怎樣的記者,我們的鏡頭和筆應該指向哪裏?下面,就讓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記者演講稿 篇6

我是20xx年3月調來報社的。我有幸在上班的第三天,讀到一名優秀女記者的動人事蹟。

她叫陳琳,只有二十出頭的年齡。1999年秋天,她不經意中被查出了肝癌,而且到了晚期,但她很快就鎮定下來,悄悄地藏起診斷書,第二天就帶着大包小包的中藥上班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這名年輕的女記者開始用生命與時間賽跑。

有一天,一位民辦教師找到陳琳,説自己12歲的癱瘓女兒,因無聊撥打了某聲訊台,聲訊小姐騙孩子説不要錢,結果一個月下來,話費高達5000多元。面對求助的目光,陳琳拔下針頭,就帶着民辦教師去找消協。她往返於烈日之下,隱忍着肝部的疼痛,幾經周折,總算説通有關部門免去那孩子誤打的話費。20xx年5月的一天,這名頑強的女記者終於無法抵抗病魔的肆虐,她暈倒在採訪的途中……

陳琳説過這樣的一句話:“就算明天我將離去,今天也要把微笑留給讀者。”

我更有幸的是,能與很多優秀的同事一起工作。在我的印象中,每到夏天,攝影部主任張大樂的臉上,總是帶着陽光暴曬後的紅與黑;每遇重要活動或重大災情,總能見到他在第一線拍攝的照片。20xx年10月,為了全面反映通山庫區羣眾的生活現狀,他沿着富水河逆流而上,用整整15天時間,走遍6個鄉鎮13個村,採訪了幾十位村幹部和近百位村民。他坐過小木船,乘過農用車,也徒步翻越過山山嶺嶺。他住在農家,吃在農家;累了,就靠在路邊的巖石上休息一會兒,渴了,就喝一捧山溝的泉水……他這次採訪的17組攝影報道,產生了很大反響,被認為是新聞“三貼近”的成功範例。我曾問他:“是什麼力量讓你走向庫區?”他説:“那裏的羣眾值得關注。”

我記得報社一樓的大廳裏曾有一個銅字大標語:“求真務實,負重爭先。”我想,以上提到的幾位同志,還有很多我沒有提到的同志,他們就具有“負重爭先”的精神。他們的事蹟表明:一個負重爭先的人,病魔是不能打敗他的,因為他的內心始終有愛和希望;一個負重爭先的人,他內心總有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力量來自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一個負重爭先的人,他總能迎難而上,並能在克難奮進中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同理,一個單位充滿了負重爭先的精神,這個單位就充滿了發展的動力,它的前途就不可限量;一個民族充滿了負重爭先的精神,這個民族就充滿了發展的活力,它的前途就一片光明。

記者演講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行:

大家好!

我是一名來自貴州的新聞工作者。貴州——一個美麗而神祕的地方,同時,她又是一個經濟相對滯後的地方。貧窮與落後,常常使我心痛。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手中的筆一次次顯得沉重,我心中的淚一次次奪眶而出,因為,我面對的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滄海一粟,然而,面對逆境,他們展現的卻是感天動地的堅韌與奮爭。因為這份源泉,我感覺自己的良心唯有正直,才能更真實地反映這些普通民眾;我感覺自己的文章唯有正直,才能更如實地傳達我所獲得的感動。

我曾經採訪過生活在喀斯特山區的山裏人,你們很難想像真正的貧困是什麼:那是苦捱歲月,了無指望;那是徹底的一無所有,被迫地聽天由命;那是全部的家當加起來還不足10元人民幣……而這羣山裏人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變山河,改變生活,他們的行為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做與命運抗爭。

我也曾經採訪過在許多人信奉“金錢至上”的今天、卻仍然將“勞動模範”這個似乎過時的稱號當作三代人追求目標的一家人。坐在他們的中間,我感到自己的心境是如此的輕鬆和純淨。當他們一家人興致勃勃地唱起大多數人已經久違的《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歌時,我的眼睛濕潤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世俗、淡泊名利,讓我真正看到了人生價值的取向。

我還曾經採訪過響應黨的號召,離開繁華的都市,來到貴州,將青春乃至生命都獻給了三線建設的三線工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不是沒有眼淚,也不是沒有怨言,可我所看到的情景是:幾個月沒有拿到一分錢工資了,他們仍然是聽着廠裏的廣播準時上下班。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可他們今天的穿着,已經絲毫沒有大都市的氣息。這些三線工人中,很多是生產飛機的心臟零件的,但大部分人卻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今年春節,我親眼看見一位第一次乘坐飛機回上海探親的三線職工不知道怎樣係扣安全帶,除了默默地幫他扣上安全帶外,我還能説些什麼呢?是這羣善良而敦厚的人,教會了我什麼叫愛崗敬業、什麼叫無私奉獻。

在這裏,我要給大家看一張照片。照片上的這位老媽媽叫楊家珍,今年已經70歲了,自從被丈夫遺棄後,她一直靠撿垃圾為生。照片上的五個孩子,都是她撿垃圾時撿回來的棄嬰。13年前,她拾回了第一個孩子,如今,這個孩子已經讀到了小學六年級。民政局的同志介紹説,楊媽媽很善良,她的行為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值得寫一寫。於是,我去了楊媽媽的家。

那天,孩子們都去上學了,在一貧如洗的家裏,楊媽媽對我哭訴:我不是要當人販子,也不想靠他們養老送終,我只是想,他們也是一條生命,養活了他們,興許還能為國家做點貢獻。楊媽媽哭着説,我也哭着聽。楊媽媽説,記者同志,你信不信,我現在做菜時,就是將油放在鍋裏過一遍就拿出來留着下次用,但孩子們需要營養,所以我總是一個勁兒地扒飯,儘量將菜留給他們,但孩子們懂事,總是搶着給我夾菜。那一次的採訪,我的採訪本被自己的淚水浸濕了。

去年春節,我抑制不住對楊媽媽和五個孩子的思念,提着一大包送給他們的衣物,再一次走訪了楊媽媽。她明顯地老了,可五個孩子卻比以前長得結實和健康了。楊媽媽説,由於記者的報道,他們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心和捐助。然而,楊媽媽僅僅留下了少部分的生活必需金,其它的,全部捐給了五個孩子讀書的學校,楊媽媽欣慰地對我説,她如今最高興的事就是政府為她的做法撐了腰、正了名,她已經別無所求,她唯一擔憂的是,自己的年紀一天天大了,這五個孩子今後該怎麼辦。孩子們聽到這兒,不約而同地跑到楊媽媽身邊,幫她捶背捶腿,並嚷着説:“媽媽不會死的,媽媽會長命百歲。”那一刻我的眼淚再一次忍不住掉下來。告別他們的時候,已是暮靄時分,五個孩子抱着我送他們的衣物歡呼雀躍,楊媽媽卻蹣跚着腳步將我送了一程又一程。我知道自己沒有資格哀憐他們的命運,沒有資格僅僅付出很有限的金錢就承受他們莫大的感激,因為恰恰是他們,讓我知道了什麼才是人世間的真善美。

這個世界,唯情是真,唯愛是本。我沒有想到,情和愛,這世間最浪漫的兩個字眼,竟被一位古稀老人演繹得如此深刻和感人。

現在每當走在華燈初上的街上,當一個個素不相識的行人與我擦肩而過時,我總是想,他們或許就是我採訪的眾多可親可敬的人當中的一個。是的,正是這些可親可敬的普通人用他們的言行潛移默化地感動着我,教育着我,一直讓“正直”這種清明的心境從來沒有在我心中動搖過。我慶幸的是,在許多人用“物慾橫流”用“人心不古”之類的詞來形容這個社會時,在許多人因為價值取向的偏差而變得玩世不恭時,我卻常常能被這些普通人所感動,常常因為他們的精神和信念而淚流滿面。

一次次的採訪經歷讓我明白,為什麼新聞工作的先行者鄒韜奮先生會那麼鞠躬盡瘁地去反映“農人的苦生活,工人的苦生活,學徒的苦生活,乃至工役的苦生活,女僕的苦生活”,因為是人民的精神激勵着他;為什麼蕭乾老人在他十幾年的記者生涯中,總是秉承“我來自社會的最底層,我不可能脱離人民去寫新聞”的信念,因為同樣是人民的精神激勵着他。人民用他們的正直、善良和勇敢賦予了新聞工作者創作的靈感和激情,新聞工作者也正是靠着這份精神源泉來揚善懲惡的。正因為如此,我深深領會了:“新聞輿論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新聞輿論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

我想,人的一生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往事和經歷,不管將來我是否還從事記者職業,不管今後我是否還拿着話筒穿梭於大街小巷,我都將永遠忘不了記者這段生涯。因為從這裏開始,我學會了人類許多美好的品質,而這些品質,將始終如一地貫穿我的整個生命。

標籤: 彙總 演講稿 七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n0xez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