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精選成功演講稿三篇

精選成功演講稿三篇

演講稿特別注重結構清楚,層次簡明。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演講稿在演講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那要怎麼寫好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功演講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成功演講稿三篇

成功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從小學習小提琴,每週我都會花大約三小時來練習小提琴,一次一小時,每週三次,這是我在上中學前養成的雷打不動的習慣。

然而進了初中後,這個習慣不得不被改變。補習班,老師佈置的作業,自己買的課外輔導作業等等各種各樣的事情總是佔據着我大把大把的時間,所以練琴也不得不停止。等我再次拿起琴時,我發現我對琴的把控和熟練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指法和刺耳的琴音。

當我來到琴行將考級曲目練給老師聽的時候,老師皺起眉頭,問我為什麼會如此生硬,我便將問題告訴了他。老師聽後,並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向我講述了他的經歷。

“我九歲那年開始學琴,那時的我像你一樣,只要有空就會去練琴,把練琴作為一種樂趣”老師看了看我,繼續説道“過了幾年,我也面臨着和你一樣的問題,學業繁重,根本沒有大把大把的時間練習。但我有一點和你不一樣,那就是我發現我每天有很多零零碎碎的時間沒有被利用,所以我就用這些零散的時間練琴,一段一段地練,最後既沒有影響我的學習,也沒有荒廢我的小提琴。”講到這裏,老師停了下來,喝了一口水,看着我道“你回去也試試看,你既不笨,也不懶,如果你也像我一樣,你一定能夠考過的!”

於是,我開始尋找我生活中的碎片時間,利用這些時間練琴。晚上放學到家,等媽媽燒飯,十分鐘,練兩段考級曲目;吃好飯,有五分鐘時間休息,夠我練三次音階;寫完作業又能休息五分鐘,再練一遍自選曲目……一段,又一段,再來一段。我努力地利用着每一段空餘時間,讓每一段碎片時間都能得到利用。我統計過,這樣練下來,一週能練三小時,又能和以前一樣了。

結果不出老師的預料,我在當年十月份的考試中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了考試,拿到了十級證書,學完了業餘級。

現代的'人們應該學會做碎片時間的主人,管理並利用好這些碎片時間。如果學會了這些,那麼成功,就一定在不遠處等着你!

成功演講稿 篇2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格言給我了一個很大的知識。

那是一個明媚燦爛的星期六,小鳥在樹上唱着美妙動聽的歌聲,聽着小鳥美妙動聽的歌聲,十歲的我寫完了作業。

正在我沒事幹的時候,便看到了人們騎着兩輪的自行車走街串巷,看到這兒,我就想學習騎自行車,便跟媽媽説了一句:“媽媽,我想學習騎自行車。”媽媽驚訝的對我説:“彥彥,不管幹什麼事情,都要付出代價的,騎自行車要摔倒的,你願意付出這種代價嗎?”聽了媽媽的話,我猶豫了,不過想了想,我便回答説:“我願意。”媽媽看我堅定地説出了“我願意”這三個字,點了點頭,答應教我學兩輪的自行車了。

媽媽推出前幾天給我買的兩輪的自行車,我開始學騎車了。我坐上車,開始的時候,老是往右倒,要不就是往左倒,我又試了一次,把腿摔破了,我生氣了,説了一聲:“我不練了。”媽媽安慰我説:“彥彥,你真的不練了嗎?你忘了你答應對媽媽説過的話了嗎?彥彥,失敗是成功之母,你這次練不好,就再練,直到練好了為止。”聽了媽媽的話,我低下了頭,又練了起來。

第二天,我吃完早飯後,又下去練騎車子,誰知,今天和昨天大不一樣,真是天壤之別啊,我坐上車子,一騎就會了,我高興的説道:“我會騎兩輪的自行車了,我會騎兩輪的自行車了……”不知説了多少遍,媽媽已經站在我的身後。我和媽媽都笑了,笑的那樣甜,想吃了蜜一樣甜。在我身旁的媽媽,彷彿在説:“彥彥,你成功了,媽媽為你感到驕傲和自豪。

我從練車子這方面,懂了一個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每個人不管幹什麼,一次失敗了,再練,直到成功了為止。

成功演講稿 篇3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成功源於創新》。

當你在亭林公園遊玩時,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尊祖沖之雕像?當你路過這尊雕像時,你有沒有沉思過:這位歷史上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為什麼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我的答案就是:創新。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過南北朝時期宋齊人,曾任婁縣縣令(就是今天的崑山)等官職。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科學家,他博學多才,甚至對文學、音律、地理等都有研究。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的主要成就吧。

在祖沖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歷法是《元嘉歷》。祖沖之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元嘉歷》存在很大的差誤。於是祖沖之着手製定新的歷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編製成了《大明曆》。《大明曆》區分了迴歸年和恆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曆法,實現了中國曆法史上的重大進步,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歷法。

在數學方面圓周率的計算更是為人們所熟知,在祖沖之生活的年代,人們對圓周率的認識就是3.14,祖沖之認為不夠精確,於是就開始了複雜的計算工作,他採用割圓術之法,一直切割到正24576邊形,得出圓周率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的結論。這一成果領先世界一千年多年。

在古代,人們普遍認為學習四書五經才是讀書人的正道,但祖沖之衝破世俗觀念,他着力培養兒子祖𣈶的數學才能,帶着兒子一起進行數學研究,並最終把兒子培養成為一位傑出的數學家。祖𣈶創立了球體體積的正確算法,數學界把他發現的這一原理稱為“祖𣈶原理”並沿用至今。

祖沖之設計製造過水碓磨、銅製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定時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學、考據方面也有造詣,他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説《述異記》。是歷史上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並將國際永久編號為1888的小行星命名為“祖沖之星”。

祖沖之,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並不是偶然的。他十分重視古人研究的成果,但又決不迷信古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説,就是:決不“虛推古人”,而要“搜煉古今”;他不畏懼守舊勢力,不怕鬥爭,不避艱難,為推廣“大明曆”和皇帝的寵臣據理力爭;他衝破世俗觀念把兒子培養成數學大家;他不滿足現狀,發明和製造了許多的實用工具;他對未知的知識充滿了渴求,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不怕困難採用科學的方法驗算圓周率……這一切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我覺得最合適的就是:創新精神!

回顧許許多多科學家的成功經驗,無一不是發揚創新精神的結果。是啊,只有創新,才能不滿足現狀;只有創新,才能不因循守舊;只有創新,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作為一名學生,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在學習上我們不也應該發揚這種創新精神嗎?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激發我們求知的慾望,才能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反之,一旦缺乏這種精神,勢必導致我們目光短淺、因循守舊、安於現狀,最終只能是一事無成。

同學們,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祖沖之的雕像前,向這位偉大的先賢深深地鞠上一躬吧!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碩的科學成果,還有他偉大的創新精神。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l739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