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演講稿700字(通用5篇)

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演講稿700字(通用5篇)

演講稿要求內容充實,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現如今,我們都可能會用到演講稿,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演講稿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演講稿700字(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演講稿700字(通用5篇)

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演講稿1

敬愛的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早上好!我要演講的題目是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食。

隨着社會的急劇發展,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的電、水、糧都很吃緊,再這樣下去,我們必定會陷入一種缺水、缺電、缺糧的狀態,所以我在這裏向大家提倡要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節約糧食。

1、節約用電,從煤油燈到電燈,從算盤到電腦,電在創建文明的進程中舉足輕重,電為人類帶來了光明,璀璨和希望,電源來源於煤,石油、水電等資源,同時電本身也是一種資源,是資源就需要節約,畢竟我們不能留給子孫後代一個空蕩蕩的生存空間。“隨着手關燈很容易,積少成多省電力”。

2、節約用水,你們一定看過這樣一則公益廣告,電視畫面上有一個水龍頭,正在艱難的往外滴水,滴水的速度越來越慢,最後就枯竭了,然後畫面上出現了一雙眼睛,從眼中流出一滴淚水,隨之出現的是這樣的廣告詞“如果人類不珍惜水,那麼我們能看到的最後一滴水將是我們自己的眼淚”。

水是生命之源,假如地球上沒有水,那麼地球母親就不會孕育出我們人類的子孫萬代。

3、節約用糧,當你捧着噴香的米飯,吃着雪白的饅頭,端起美味的麪條時,你是否知道這是農民伯伯頂着烈日辛勤耕耘換來的,糧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目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還遠遠低於世界水平,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的糧食才能滿足需求,節約糧食,珍惜糧食應該成為我們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作為學生,我們更應該成為節約糧食的表率。親愛的同學,讓我們積極參加節糧意識,每天節約一點點,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碗裏的飯吃乾淨,不剩飯剩菜,不偏食挑食,最重要的是避免餐桌浪費,積極監督自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讓我們從以節約為榮,讓節約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習慣。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演講稿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山會變得荒蕪;河會乾涸,泥裂;花兒會凋零;草兒會枯萎;樹木會乾枯;莊稼顆粒無收;動物會渴死;人類會陷入困境。整個大地會失去生機。我親眼目睹往昔河水滿滿的大沽河如今變成了大草原,魚兒,蝦兒成了魚乾兒,蝦皮兒;用來灌溉莊稼的水井變成了枯井。再看看那些真實圖片:體形高大,粗壯的長頸鹿渴死在乾枯的草叢裏;孩子渴得趴在地上喝坑裏的髒水,莊稼顆粒無收,人們只能忍飢挨餓,生活在困境當中,多麼叫人心痛的畫面啊!

我們不能再等了,地球媽媽在向我們全人類求救!而我們身邊仍然有這樣成那樣浪費水資源的現象,比如,刷牙時不關水龍頭,洗澡塗肥皂時不關水龍頭,在公共浴室洗完澡,“人走水未關”,洗車時用水過量等等,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節約用水的意識還不夠強。做為一名少先隊員,我要先樹立“節約用水光榮,浪費用水可恥”的觀念,從自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先來學會一些節水小妙招吧。淘米,洗衣服的水可以衝馬桶,洗臉,洗衣服的水還可以用來拖地,洗過拖把的水還能澆花,一點兒也不浪費。用盆和桶接水洗東西比直接沖洗更省水。

除此之外,我還要利用中國水周,課餘時間和小夥伴們共同製作節水宣傳畫在校園,公園和社區宣傳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比如,同學們在學校洗手時,水流擰小一點兒,在家裏的廢水要循環使用等等。或者我們都來製作節約用水的手抄報,開一次節水主題的班隊會,來提高我們的節水意識。

我倡儀,讓我們共同行動,節約用水,維護水資源,讓我們的地球媽媽永遠萬紫紅,鳥語花香!一滴水,一片綠,萬物離不開水,絕不能讓最後一滴水成為我們的眼淚!節約用水,拯救家園,刻不容緩!

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演講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保護環境,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近年來,保護環境的話題不斷被人們提及,那是因為,中國的整體自然環境已經向中國人民亮起了警燈,頻發的霧霾終於讓我們意識到改善環境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上週,《小撒探會》在一個常年被霧霾籠罩的小鎮採訪到一個孩子,孩子天真地説自己希望在xx年,每天都能看到像書本上一樣的藍藍的天空······這是一個孩子殷切的期盼,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期盼。

保護環境,有人説這是國家的大政方針,我們是無法參與的。但其實不然,因為我們每天的生活碳排放也是污染源之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行動起來,從自身做起,減少碳排放。

同時,環境問題不單單是大氣污染,水資源問題也是環境問題中的重點之一,中國的水資源本來就十分匱乏,而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更使得中國水資源形勢更加嚴峻。

在中國西北地區的某些地方,有很多人每天還在為生活用水而奔波數十里。原來中國水資源已如此匱乏了,這怎能令人不心驚。

所以,我們沒有時間再去浪費了,中國的整體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氣象衞星帶來的雲圖中霧霾範圍在日益擴大,乾淨清澈的水資源在日益減少。面對這些,我們不能再坐等國家調控了。

我們必須行動起來,一點一滴的改變我們的大氣環境,讓清澈的水源不在只是夢想。我們也許做不了多麼有影響力的事,我們的力量也許只是杯水車薪,但,這些微小再乘上13億後便不再微小。綠色出行,一水多用,節約用水,多種一顆小樹······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多,在13億的'基數下,我們能改變的其實也很多。

本週,我們將迎來世界氣象日與世界水日,在此之際,為了減少星雲圖中霧霾的領域,為了更多的人擁有健康的水源,為了與我們不可分割的環境,我號召全體二中的學子們行動起來:保護環境,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謝謝大家!

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每每讀到唐代山水詩中的千古名句,那清澈的泉,那湍急的流水,那磅礴的瀑布,無不令人神往。而如今,那小橋流水的浪漫,那飛流直下的宏偉何在?每每聽到長輩談論自己小時候,熱了,就在水裏翻泳,渴了,就在河裏暢飲,夕陽西下,母親在池邊洗菜,孩童在河裏盡情嬉戲,而如今那和諧,那自然何在?每每看到加加林從太空傳回來的第一張地球照片,那廣闊的藍,那純淨的藍,令每一個地球人自豪,而如今那蔚藍色的美麗,那奔騰不息的洶湧何在?難道,那個被水覆蓋的藍色星球真的只是夢境!難道那個孕育了人類的生命之水真的就要枯竭!

如果自然環境未遭破壞,水資源確實是用之不竭,而人類卻打破了這種平衡。當工業化快速發展,人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污水直接向河裏排放,不曾想過有一天會水資源短缺:當城市化快速發展,人類大肆砍伐森林,圍湖造田,不曾想過有一天會黃沙滿天,沙漠化蔓延。當缺水問題危及生存,我們方才醒悟!

我們要提倡對水資源的充分反覆的利用,決不浪費和污染水資源,只要使用過的水尚有使用價值,就決不將其倒掉。在日常生活中,水總是不知不覺地被浪費掉。洗菜要一盆一盆地洗,要是開水龍頭衝,一餐飯就要耗水50千克。用洗衣機洗衣服滿桶再洗,若分開兩次洗,則多耗水120千克。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僅節約了水,還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殘存農藥。洗衣水洗拖把、拖地板、再衝廁所。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門窗及傢俱、洗鞋襪等。夏天給室內外地面灑水降温,儘量不用清水,而用洗衣之後的洗衣水。家裏澆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家庭洗滌毛巾、小對象、瓜果等少量用水。宜用盆子盛水而不宜開水龍頭放水沖洗。

請節約用水吧,還生活那份詩情畫意;請節約用水吧,還地球那份蔚藍色的美麗;請節約用水吧,為了我們美好的明天!

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演講稿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人的體內有一多半是水,如果在沒有食物有水的地方。人起碼能撐一個星期,但是在沒有水的地方,人只能撐三四天,由此可見水的重要性。

接下來我舉的例子將會觸動人的心靈,大家都知道駱駝是沙漠中唯一可以辨別方向,而且體力極好的動物。但是,我看過一篇文章,裏面説的是駱駝在死後,身體風化了卻仍然可以留下一灘水,當旅行者口渴時那灘水就成了生命之源。這一切都是因為駱駝身體內絕大部分都是水,駱駝能保留下那一難水,都是因為駱駝自身的緣故,那麼一口水在沙漠中可以讓人堅持好長一段路一攤水就能讓一個人有了活下去的慾望,讓人從絕望燃起希望。

在非洲的一些她區,人們都沒有水喝,還記得前段時間網上特別火的一張照片,是一個皮膚黝黑而且很瘦的小女孩,正在俯身喝一個髒水坑裏的水,我記得是她平日裏和別人一起去打工,沒水喝的時候就會喝坑裏面的水,這一張照片讓人心都快要碎了,當然,也讓我流下了世俗的眼淚,不是同情,不是憐憫,而是一種久違的感覺,我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只是覺得自己心裏有些難受。

我們現在喝得是純淨水,用的是過濾的水,除了偶爾的停水,幾乎不用愁沒有水用,雖而其他的地方呢?他們經常沒有水用,有的地方甚至連還有一件事,就是非洲難民,對於水,他們的印象很少,幾乎就只有可以喝而且得很甘甜,他們看見一滴水,都會珍貴的像得到了寶似的那回看見一個新聞,是一個非洲小孩第一次吃雪糕,要知道雪糕裏面絕大部分都是水,那個非洲小孩吃了口雪糕後都哭了,可見非洲那個地方不僅是熱,還有水幾乎都不大常見,所以,他們對水資源都非常保護。

我們雖然那缺之的,但是有很多時候都在浪費,我們應該珍借水資源比如珍惜水的方法有很多,洗衣服用過的水,可以用來沖廁所,洗衣機第一次用的水對可以留下來,如果再洗,可以再利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ekj2x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