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中秋節的來歷傳説和習俗國旗下演講稿

中秋節的來歷傳説和習俗國旗下演講稿

演講稿具有邏輯嚴密,態度明確,觀點鮮明的特點。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演講稿對我們的作用越來越大,為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的來歷傳説和習俗國旗下演講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的來歷傳説和習俗國旗下演講稿

中秋節的來歷傳説和習俗國旗下演講稿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説起中國節日,我對中秋節情有獨鍾。中秋節是農曆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藴含“團圓”的意義。“十五的月亮圓又圓”。中秋節,民間一直流傳着多個美麗的傳説,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蛾奔月”。傳説嫦蛾偷吃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在較早的記載中,嫦蛾偷吃了仙丹,變成了美麗的仙子。奔月後,嫦蛾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了。她希望與家人團圓,於是便有了中秋節。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秋節一直是人們認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掛的時刻。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三國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隨着科技的高速發展,現代人逐漸淡忘了中秋節原有的韻味和意義。傳統中秋名俗遭淡化。中秋節的文化韻味蕩然無存。80後、90後大多從小接受現代西方文化、新型文化思想的薰染,對傳統文化、團圓文化沒有深刻的記憶與傳承,而把中秋節當成休整娛樂的假期,人習慣以短途旅遊或者朋友聚會的方式慶祝中秋。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得加快,使整個社會充滿了浮躁的氣息,形成了“有節日無文化”的現象。國家把中秋節定為法定節日,就是要我們品味中秋節唸的文化韻味,重視中華傳統文化。

當甲午馬年的中秋節來臨的時候,讓我們泡上一杯濃濃的香茗,擺上一盤香甜的月餅,仰望一輪明月,吟湧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詩句。在詩情畫意中度過這美好的夜晚。

中秋節的來歷傳説和習俗國旗下演講稿2

各位領導、同學們: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國人把它作為團聚的日子,人們共享天倫之樂。都説每逢佳節倍思親,十五的月亮是特別明亮的,在賞月亮的時候,親人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外面的遊子,遊子們也會情不自禁地思念起自己的親人。所以,中秋節又有"團圓節"之稱,可在這團圓之夜,我們還是在"異國他鄉",為了自己的明天,為了自己一生的生活而努力着。也許我們現在的努力是值得的。

現在的年輕人都特別熱衷於過洋節,比如什麼感恩節,情人節,聖誕節。也許有的人根本不知道它是什麼含義,但照樣跟着別人過。其實我不反對過外國的節日,他們有好的東西我們還是可吸收的,我感覺還是要把中國的節日看主要些。因為它畢竟是我們祖國的傳統,因為它也是民族的東西,也體現我們祖國的特色,也是維繫我們民族的根本。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也有個美麗的傳説,它們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現在的我們要通過過這些節日,瞭解這些節日的來源,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加深對民族,民族的東西就世界的'東西。

中秋又是"秋收節",春播夏種到了秋天就是收穫的日子了,人們都的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的笑臉。人們都在各自忙着收穫自己的勞動成果。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新的一代來説,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希望人們能重視,因為它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中秋節的來歷傳説和習俗國旗下演講稿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秋濃了,月圓了,又一箇中秋到了!農曆的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它僅僅次於春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的月最圓,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據説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同學們,一定能背誦出許多關於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歷史的時空流傳至今,正是中秋節的魅力所在。

一個月前,我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時代,從陌生到相識,從相識到相知,又從相知到相親。感情的昇華,使我們對我們的學校,對我們的老師,對我們的同學更是難捨難分。一聲聲“老師好”“同學好”温暖着每個人的心房。讓我們這種抒不盡、道不完的情懷融進節日裏、祝福中、歌聲中!

親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我代表時代小學,祝你們中秋快樂,萬事如意!

這裏,我也代表我們的全體老師,全體同學,通過我的聲音,向遠方異地的親人們,送去一片温情,遙祝他們身體健康,中秋愉快!我們也真誠地稟告我們的親人:時代的師生,你們的親人在這裏生活安定,心情舒暢!我們向你們表示,一定牢記你們的囑託,不負你們的厚望,努力工作,努力學習,請你們放心!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最高,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雖然我們不在父母的身邊,可你們還有老師啊,老師就是你們的父母,你們可以把這份感恩送給老師,努力學習,永爭第一,這是我們給予老師最好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老師給予的培養……

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心懷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懂得尊敬師長,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才懂得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

老師們,同學們,中秋最美,美不過一顆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過真心的祝福!

在此,我代表學校,祝老師們、同學們中秋快樂,一切圓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3o7ez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