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竇桂梅:開學典禮上的演講稿

竇桂梅:開學典禮上的演講稿

過去,父母讓我到學校“唸書”。當年,我們上學叫“讀書”。現在,我的進修叫“學習”。學習的含義好。為什麼這麼説?不僅“學”,還要“習”。作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在具體的工作中,要有一雙“慧眼”去學(發現)什麼;還要有一顆“慧心”去收集證據,提出假設,更要有一定慧能“習”什麼——驗證假設,發現規律。最後,將自己延長到一個高度——認識教育客觀真理。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來到中央教科所從師朱小蔓教授。但願,我這一年的學習本質,將我的教育教學走向豐滿和立體,從而走向風格形成特色。

竇桂梅:開學典禮上的演講稿

坐在中央教科所三樓的會議室裏,心情不平靜。 我是衝着朱小蔓來的。 七年前,高萬祥給我複印了朱小蔓的文章,並郵寄過來。讀着讀着生出感慨:原來德育可以這樣表達,原來德育可以這樣理解!我趕緊摘抄了其中的幾句話,其中“德性”一詞牢牢記在我的心中,開始尋找她的文章來讀。朱老師從1985年起研究道德情感,後來研究人的情感發展和情感教育,更多的是研究人類的哪些情緒情感和人的道德發展相關。正如她發現的一樣,我們過去對於道德情感的理解太凝固、也比較窄,主要是詞典上的解釋,把道德情感看成人在理解了道德原則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認同道德原則的情感。可不是嗎,現在一説“德育”大家就會啞然一笑,一提到“馬列主義”,就會想到“老太太”。

“事實上,每個人的生活、生命中有很多很自然的情感是與道德教育相聯繫的。比如,雖然不能直接説孩子的好奇和冒險是道德的,但是當他的好奇心有了付出的場所和需求的時候,這個好奇心就變得與道德品格相關了。再比如,安全感、依戀感、自尊、自愛等都可以成為發展道德的基礎。現在有些關於道德教育的看法我認為有偏狹,也不夠明智,他們往往就道德教育談道德教育。” ——這是我讀到最為鮮活的關於道德的理解。

在國內,她率先提出以“情感性”為基礎概念的.完整教育哲學思想,強調重視情感性的個性品質。呼籲糾正現行教育中的唯認知主義,克服功利主義教育觀的負向功能的她,又提出了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理論範式和符合中國國情的操作模式。當時的我既驚奇又興奮。作為一名從事語文教育的,當班主任的我來説,這無形對我的課堂以及教育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一次會議上,見到高萬祥,向他打聽朱小蔓的情況。他充滿敬意地講起了幾天前聽她給校長們講的報告——那天天已經很晚,她依然真誠地告誡校長們要讀書,要思考……全場鴉雀無聲。

由周益民的提供,我讀了她的《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迴應》;我從朱永新教授那裏讀到了描寫她的文字,聽到了朱永新教授對朱小蔓教授的高度讚揚;和朋友李慶明聊天,當談起朱小蔓的時候,他總是禁不住感慨;還有徐冬梅,袁衞星等,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都提起她的名字。大家都被她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所感染,所折服。讀到發表在《中國教育報》上的關於讀書的報告,禁不住流下眼淚。我把其中的話語,語重心長地讀給年輕教師聽。

有意思的是,去年在海淀區召開張思明教育思想研討會的時候,她就在主席台上就座。會後,我急匆匆到後台尋找,沒有。後來在大廳看到她的身影,剛要上前,細看,不是。李慶明來京向朱老師彙報工作,要拉着我見她一面,本來短信讓我等候,結果沒成…… 她已經幾年不招高訪學者了,可今年我還是來了——真是幸運。 典禮儀式上,朱小蔓作為所長,開始給我們這些新學員講話。她説,央所的研究就是追求學術提升,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提升學術品質,建立學習共同體,改變學習策略,建構新的學習方式……她還強調,我們的工作不限於一般的抽象的研究,而要做具體的工作,我們要無時不思,無時不想,無時不寫,無時不做,不圖功名,淡泊名利。要以有效性作為工作的目標。再加上“自我控制”。以資訊作為自我改進,自我發展的工具。要懂得知識改變生活,學習改變命運。今年春天,我和央所的李家俊一起到黑龍江的黑河搞研究,他發自肺腑地稱讚朱所長來這一年,央所的變化。想想她來到這裏生的一場病吧。作為學生的我都聽出了她的語重心長,不知道央所的人作何感想。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一個具有基本完善的品德的人。這樣的人才能使社會持續和諧地發展,使社會走向更高的文明。……把知識和生命看成合一的東西。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在現代社會卻被丟棄了。因為只有來自生命內在的情感動力才從根本上支持人完成學習過程的不斷提升和整合。……我相信,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都在進步。我們的政府正在積極倡導建設和諧社會,這是我們進行教育工作和改革的良好背景。當然,要想推動這些工作變成現實是要有很多路要走的,是會很艱辛的。”(朱小蔓發表在《中國教育報》的一段話。)

難道,這些話僅僅是説給研究整合教育模式的,外國的,特蕾沙聽的? 學員中,雖只有我是她的高訪。和幾位博士從師於她。我們的學術背景不同,各自不同考慮,我們的訓練不同,脾氣不同,經歷的閲歷不同。但,共同面臨的是必要的挑戰。高訪的日子終會結束,但過程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取長補短,促進自己精神與人格的成長與完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292k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