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論文範本

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論文範本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擔負着為國家培養並輸送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任。與傳統精英培養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業導向將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以就業為導向,就是根據就業的需要來設置專業、開設課程、組織教學,促進學生技能的培養。在當前就是要推行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並重,推廣“訂單式”培養模式,使得學生到校不久就基本落實就業去向,具備行業要求必須的職業技能和資格證書。對於高等職業教育而言,其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就是就業,學校的佈局、發展規劃、專業設置、招生規模、辦學評估等都與就業狀況緊密掛鈎,就業率的高低成為衡量一所學校就業狀況與辦學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標。

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論文範本

為了提高畢業生就業率,許多高職院校將就業工作納入學院重要議事日程,紛紛走向市場,爭取訂單,加大學生技能培養訓練的力度。近幾年來,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不太景氣的大環境下,高職院校“風景這邊獨好”,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然而,透過良好的就業狀況、較高的就業率表象,人們注意到掩藏着的一個十分令人憂慮的問題:畢業生人文素質整體滑坡。主要表現在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具備的僅僅是一技之長,視野狹窄,自學能力差,興趣、情感、意志等非認知因素欠缺,缺乏社會責任感,是非觀念模糊,面對多元文化選擇,沒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和抉擇承擔力等等。許多用人單位也反映現在的畢業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協作意識不強,組織管理知識貧乏,適應能力差,人文精神欠缺,一些在流水線上從事操作工作的畢業生兩三年後就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在於高職院校的教師乃至學校領導者對應用型人才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技術應用的淺層意義上,眼睛只盯着就業,學生招進來,教給專業知識,訓練職業技能,能夠順利就業就完事。學生在校短短的三年時間絕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技能與專業課程的學習上。最近教育部要求把高等職業教育的學制由三年逐步過渡為兩年,並且要保證有半年的實習時間,培養時間縮短了,更加強化了技能培養的目標,問題還會更加嚴重。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適銷對路的應用型人才為終極目標本沒有錯,問題在於其功能是否僅僅侷限於職業培訓?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養的生命個體,而不是僅僅造就一件實用的工具,忽視人文素質的鍛鍊和培養是短期行為,是極為有害的。我們的時代要求每個勞動者,不管是從事管理工作的,還是技術工人都要迅速有效地獲取知識、更新知識、創造知識,要求勞動者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積極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這些能力的獲得僅靠專業教育是無法辦到的。況且一門專業課程即使精通了也不可能讓人一勞永逸,它避免不了若干年甚至幾年後被更新被淘汰的命運。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不僅僅是培養某一職業的應用型人才,更主要在於培養從事職業的文化素質,學校具備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同時還必須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一個人只有在職業以外保持對社會的關心和對人的關心,它的職業才有真正的意義,才對社會進步發生作用。楊叔子認為人文教育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樹立對祖國、對民族的責任感。它關係到民族的存亡,國家的強弱,社會的進退。同時,人文教育還關係到一個人人格的高低,涵養的深淺,思維的智愚,事業的成敗。一個人無才,寡用;無德,少善;然而富才無德,是災難;只有富才厚德,才是萬幸。人文是為人之本,科學是立事之基,少一樣都不行。

因此,高職院校不能等同於職業培訓所,必須要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要讓學生在掌握過硬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同時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自信自強的生活理念,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不斷探求新知的能力,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來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

一是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改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對於學生陶冶情操、砒礪德行、磨練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健康、向上、豐富、有序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養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校園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價值體系、教育觀念、精神氛圍等。可以通過廣泛開設人文課程,促進高雅藝術進校園,舉辦人文講座、名著導讀、名曲名畫欣賞、影視評論、文藝匯演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

二是強化廣大教師在專業教育中進行人文教育的意識和能力。高職院校要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將人文教育納入其中,提高教師對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進而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於專業教育始終,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人文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另一方面,教師除了精通自己的專業學科外,還應具備教育理論素養,有正確的人生觀、學生觀、教學觀、教育質量觀。學校要重視師德的培養,通過多種途徑,如請名流大師講學、組織觀摩課、以老帶新等方式提高教師的人文修養,使大多數教師具備人文教育的能力。

三是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社會實踐活動能產生在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情感。這種情感體驗的反覆和不斷昇華對於自我意識強烈的當代大學生來説,能夠激發和培養高尚品德的動機和學生自我教育的自覺性。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特點,除教學計劃中安排有軍事練、公益勞動和業務實習之外,還有一些假期進行的社會考察和調查研究。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可以培養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體現人間真、善、美,感受人文科學的魅力。同時體會專業知識在社會實際應用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對學習、成才目的有正確的認識。另外,要充分發揮學校的共青團、學生會以及班集體的作用,在校園內外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夠自律、自助、自我教育,培養多方面能力,對提高思想文化修養,陶冶高尚情操,增進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zp83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