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中語文閲讀的審美感悟高中論文

高中語文閲讀的審美感悟高中論文

審美教育貫穿於語文教學的始終,新課程標準更加突出了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種審美過程。語文教材為審美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近年來,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學逐步走出講解分析的誤區,轉向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鑑賞為主。閲讀教學中,學生是真正的審美主體,在閲讀過程中必然會對作品有感悟,這種創造性的收穫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閲讀質量。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強調閲讀感悟教學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和諧發展。因此如何培養學生感悟能力是本文探討的基點。感悟應是語文閲讀教學的本質所在,語文閲讀的審美心理過程就是感悟的過程。

高中語文閲讀的審美感悟高中論文

一、閲讀教學中學生感悟過程探析

審美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審美經驗長期積澱的過程,高中語文閲讀教學就是要積極引導學生髮掘美的因素,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發展。閲讀是一種接受文字信息的複雜思維過程。感知是閲讀過程的開始,理解、感悟是閲讀認知的核心。閲讀過程中學生先接觸的是文字材料,在識字、釋詞、弄清句意的基礎上,摸清文章中作者的思想脈絡,也就是對文章內容、主題有初步把握。在把握文章主題、觀點的基礎上對文章描寫的內容有感受,在感受的基礎上進一步揣摩品味以達到對文章內容理解的進一步昇華,即為感悟。因此在閲讀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每一層把握都富於創造性,是一個創造性思維活動過程。例如讀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學生首先感知的是語言文字,然後根據字句展示的意義及特定的語脈聯繫,一步步切近文章主題,並通過文中的一些詞句,如“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寂寞”、“陰森”、“籠着輕紗的夢”、“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來揣摩作者的心境及文章的深層涵義,最終把握文章旨趣,感悟朱自清先生不平靜、不由自主的人生困惑並進而觀照自己的生活境況。這樣一步步從最初的識字、釋詞、句到構建閲讀表象,到理解文章內容,再深入到心靈世界,達到對文章深層意藴的直觀性把握。這一層面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感悟。語文閲讀教學中的感悟正是超越了對簡單文字符號的直接反應和以概念、判斷為主的邏輯思維階段,而進入一種滲透着情感自由和意志在內的高級心理活動。從審美的角度講,這是審美理解的最高層次。這種感受有時甚至是不能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清晰地描述的,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境界。凡是無切身體會,人云亦云,重複他人者,不能真正有感悟。感悟是自己心靈的體驗,也是閲讀中的最高境界。

二、閲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感悟

創造性不可教,但創造性可以培養。同樣,作為創造性的感悟雖不可以教,但可以通過培養激發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那麼如何培養激發學生的感悟能力呢?筆者以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細讀、品讀是語文閲讀感悟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閲讀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由於知識的構成、認知水平、生活閲歷、情感體驗、個性愛好的不同,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肯定是不一樣的,因此需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細讀、品讀。作品中的語言包含着豐富的信息,或畫面、或意境、或韻味、或哲理、或情感,學生在閲讀中要細讀、品讀,方能感悟這些隱含在語言中的潛在的深層的東西。讓學生傾聽文本聲音,在語言的叢林細讀、品讀,去玩味咀嚼語言文字,進一步體驗感悟語言文字裏藴涵的思想情感。細讀、品讀,與文本誠懇“對話”,方能深刻體會作者“良苦用心”。“走馬觀花”式的閲讀只能是浮光掠影,思考流於膚淺,結果是一知半解,甚或不解。於漪老師曾説:“感知是進入體驗的大門。閲讀語文材料,通過視覺,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場景、氛圍,觸摸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作者心靈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通過聯想、想象、比較、分析,產生新的體驗。這種學習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維得到鍛鍊,情感得到薰陶,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閲讀實踐中達到提高。”因此,學生應該細讀、品讀,力求透過它的感性形式,感悟它藴涵的情感內涵和審美本質。

(二)引導學生貼近生活是語文閲讀感悟的重要前提

豐富而獨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夠與文章達到契合的重要因素。學生除了在校園裏獲得人生體驗,還應走出校門,走向自然和社會人生,廣泛體驗不同的生活。我們可以帶學生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感悟。人在接觸自然的過程中,由於相互間有某種聯繫,常常會產生一定的感悟和聯想。看到奔騰不息的江水,會想到時光的流逝、宇宙的永恆和生命的短暫;在幽靜的山林裏,滿眼是飛舞的“黃蝴蝶”,觸摸枯黃的落葉,會感受到秋天的清、靜、悲涼、蕭瑟、落寞和傷感;在金色的田野裏,低頭的稻穗,會感受到成熟的喜悦和滿足。月光下的河塘、縹緲的白雲、清晨的露珠,妒雪欺春的梅,都會帶給人美的享受,帶給人無限遐想,帶給人許多冷峻的思考。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項王故里,學生會想到曾經在戰場上叱吒風雲、一代梟雄的項王當初不能東渡烏江的無奈和悲哀,會為青梅竹馬的項王和虞姬最終卻演繹成一段悽美愛情而感歎。學校還可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進行生存體驗,利用寒暑假到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開展文化苦旅活動等,這都不失為引導學生貼近生活的最好方式。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周圍世界獲得豐富的人生經驗,只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才能在語文學習中有悟有得。因為語文富於藝術化同時又是富於生活化和心靈化的人文學科。

(三)擴大閲讀面,增加知識儲備是學生感悟的關鍵

從審美心理學來講,思維憑藉着知識經驗,能對沒有直接作用於感官的事物及其屬性或聯繫加以反映。因此,要使學生感悟,知識積累是關鍵。心理學家雷斯尼克説:“閲讀是一種構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推斷能力與他原來的知識起關鍵性作用。”感悟是一個思維過程,思維活動要依賴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會知識、生活閲歷、較寬的知識面,這是進行再創造、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前提。當然,擴大閲讀,增加積累,不單單是語文知識的積累,也是思想和文化的積累。因為只有通過不斷的語言感性材料的積累才能最終內化為認知圖式,形成文化積澱,並作用於今後的閲讀活動。同時還應注意學生閲讀素養的培養。在當今知識多元信息途徑廣泛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閲讀,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學生應最終形成辨識能力,哪些是必要和必需的,哪些是可讀可不讀的,形成這樣的觀念,以便於使閲讀積累事半功倍。

(四)教師的啟發點撥是促使學生感悟的必要條件

新的教學理念認為學校是師生的“學習共同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已不再是一個權威的講授者。好的語文課並不在於老師講得如何縝密漂亮,而在於如何激發和點撥學生,讓學生能夠獲取知識。孔子主張教學中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在通過教師的點撥挖掘學生自身的潛力。“點撥”指教師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內心感受,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某些思維或心理的障礙,運用畫龍點睛的方法,給予及時的指點和啟示。它是學生知識經驗或某種內心生活的及時補充。點撥有多種方式,有時可能是某種體驗和感受,有時可能是對某個詞語的理解或語境探究,有時可能是某種氛圍情景的呈現。適時而有效的點撥會使學生突破概念的一般理解達到審美的理解。

三、結語

總而言之,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高中語文閲讀教學已不再僅僅是基礎教育階段簡單的語言文字訓練,獲取文化知識,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高中階段隨着學生身心的發展,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形成,所以在這關鍵時期,高中語文新課標尤其強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鑑賞力、美的表現力,從而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高尚的審美情趣、敏鋭的審美感知和積極的審美創造,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和使命。閲讀是一個廣闊的審美天地,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髮掘美的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激情導引,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美讀”品味,培養敏鋭的審美感知力;馳騁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這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語文閲讀的審美感悟能力的培養與鑄就是閲讀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語文教師對學生“授之以漁”的過程。當今語文教材中編選的課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文質兼美的典範佳作,作為美的信息和載體,它們集中反映了自然、社會、藝術、科學、語言等客觀美,同時又折射了作者的美感,是作者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審美標準的固態化,從內容到形式、風格無不藴含着美。如何引導學生登堂入室,真正走入美的殿堂,去品味、閲讀美,是語文教師的教學指向,也是語文閲讀教學的終極目標。

作者:趙芳 單位:靈璧師範學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z4ed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