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美鋼琴教學差異研究論文

中美鋼琴教學差異研究論文

一、中美鋼琴教學在“開放性”方面存在的差異

中美鋼琴教學差異研究論文

(一)教學理念上的差異

美國“追求個性、自由、民主、開放”的文化,在鋼琴教學中體現為“以人為本、張揚個性、倡導自由、鼓勵創新”的開放性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個性,考慮學生的多種可能性,鼓勵自主學習,倡導討論式、對話式教學,鼓勵探索和編創,強調錶演與教學實踐。記得有一次上鋼琴課,彈奏的是德彪西的《亞麻色頭髮的少女》,我的導師utz問我:“yanting,你認為這個少女是怎樣的一副畫面?例如年齡多大?性格是怎樣的?”我説:“我覺得應該是一個15歲左右很內向的少女。”utz笑了然後説:“好吧,你跟我所想象的少女是不一樣的,非常好,所以你在彈奏時要儘可能地成為你想象的那個少女,成為音樂中的一員。”再比如,當我彈奏貝多芬的奏鳴曲時,我不太確定自己對和聲的強弱處理得好不好,因為有的時候譜子上標記的是f,但我自己總想彈弱一些。這在utz那裏也能找到答案。“譜子上的強弱標記是貝多芬的想法,他是位很偉大的音樂家沒有錯,但並不是代表我們都要按照他的想法去彈奏。你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音樂感覺和和聲走向來彈奏。”美國茱莉亞學院的鋼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指出,藝術家需要有獨樹一幟的聲音,因此,學生要從自己的靈魂出發,主導演奏。況且,學生也不可能永遠按着老師的想法去彈奏。教師的工作絕不是“獨裁”,而是引導。在鋼琴教學中,卡普林斯基會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讓其展示自己獨特的想法。只有當學生無法理解或解釋自己的彈奏時,她才會發表意見

(二)教學目標上的差異

我國的鋼琴教學目標,從幼兒學琴開始一直圍繞一個功利性目標:“考級”或“鋼琴家”。社會上的鋼琴業餘考級、鋼琴比賽主要以演奏技巧水平的高低等專業性的要求作為評判優劣的標準。在功利性目標的引領下,很多家長和老師一味地追求考試級別而忽視了孩子的興趣,單純強調速度、難度等技術性而忽視了情感和音樂性,過度關注專業方向而忽視了學生對音樂興趣、熱情、快樂感的培養,失去了鋼琴教學在培養人的素質、陶冶人的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價值。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盛一奇指出這一教學目標的缺陷:“當前中國鋼琴教育最大的缺陷,就在於把專業教學模式引入了業餘教學”、“家長的功利主義讓很多琴童學琴就是為了考級,然而專業教學並不能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這一目標所造成的危害,是讓很多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半途而廢。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是全世界學習鋼琴人數最多的國家,但學習鋼琴的兒童中能堅持8~10年的不到5%。美國鋼琴教學的目標定位在提高人的素質,視作是人生活的一部分。“理想的教師是鼓勵對音樂以儘可能多的方式進行開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廣泛、深刻、音樂性的理解為首要目標,將技能培養作為達到那個更大目標的一種必要的手段。換言之,在美國,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種音樂性的教育而不是音樂培訓———這是一種包容性更強,基礎更廣泛的音樂學習課程。”[4]世界著名鋼琴家、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教授維多利亞莫什塔科説:“美國孩子學琴不會把成為鋼琴明星定為目標……很多美國人整個家庭環境就喜歡鋼琴,他們讓孩子去學鋼琴是沒有太大目的的……學琴的同時孩子們還要多看書、聽音樂會,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其實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學鋼琴要注重音樂的表現和音樂素養的培養,而不能僅僅訓練技術、指法等,僅技術很流暢是沒有用的。中國孩子學鋼琴流行的趨勢是太注重技術方面的東西,反而削弱了音樂素養上的表現。學琴者不能忘了鋼琴最靈魂的東西,尤其是情感的表達。”

(三)課程設置上的差異

從1980年以來,我國鋼琴教學的課程主要以周銘孫主編的《全國鋼琴演奏考級作品合集》和周廣仁主編的《鋼琴考級教程(業餘)》為主要教材,基本上是全國統一的課程。鋼琴曲目主要是古典時期莫扎特、貝多芬的鋼琴作品,浪漫時期李斯特、肖邦的作品,巴洛克時期巴赫的作品。常見的還有俄羅斯作曲家和格里格等北歐作曲家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但歐美現代作曲家的作品很少出現,更不用説一些當代作曲家的新作品了。另外,我國鋼琴教學課程的封閉性還體現在單純的琴房練琴上,不重視實踐教學課程。斯坦威藝術家茅為蕙對國內的鋼琴教學並不推崇,她説:“幾十年過去了,還是填鴨式的,孩子們每天關在琴房裏練琴,很少有上台的機會,老師也很少表揚,其實上台一次比台下多少個鐘頭都有用。”美國鋼琴教學在課程上是開放性的,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也沒有全國統一的標準。美國鋼琴課程開發與選擇的特色之一是“各具特色”。鋼琴課程都是教師自己研究開發與選擇的,教學課程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美國鋼琴課程開發與選擇的特色之二是“與時俱進”。大量的不同風格的現當代鋼琴作品被吸收進新課程。美國鋼琴課程開發與選擇的特色之三是“多元化與本土化”。少數民族音樂、流行音樂、爵士音樂、布魯斯等也納入了鋼琴教學的課程之中。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音樂學院的鋼琴教學課程中,有一種開放性的studioclass課程(是一種鋼琴教學開放性課程,一部分學生進行鋼琴演奏展示,其他同學觀摩輪流,然後師生交流研討———每學期每個學生都進行3~4次的鋼琴演奏展示),按課表的統一安排每週上一節。在每週的studioclass上,我都有機會聽到其他學生們彈奏的各類風格的作品,有很多是我從來都沒有接觸過的,例如巴托克的前奏曲,舒曼的練習曲等。此外,在課程設置上,美國更注重演奏實踐,孩子從學琴開始,每年都要舉辦自己的演奏會;專業學校的鋼琴教學,除了要求學生完成學校規定的實踐課程外,還鼓勵學生參與各種課後的實踐活動,包括社區的演出與教學活動。

(四)教學方法上的差異

我國鋼琴教學的方法幾十年來基本上是傳授式、灌輸式、填鴨式的單向封閉教學,學生機械地模仿,被動接受。“中國傳統的學校音樂教學幾乎完全重在培養一套狹隘的表演、聽力和記譜技能。結果,教學方法主要靠死記硬背、練習、模仿、重複和按部就班的習慣養成。”這種“一對一”的封閉方式,很少有與其他老師、同學交流的機會。“在中國,當學生分給了某位老師,學生好像就是這個老師的,不肯再與別的老師分享情感,缺少自由視野的空間。”美國鋼琴教學在方法上多樣而開放,如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探索創編教學法、興趣教學法等。西弗吉尼亞大學音樂學院PeterAmstutz教授不給學生規定曲目,只是提出一個練習曲目的範圍,讓學生自己先聽一聽這些作品,然後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練習曲目,用他的話説就是:“你喜歡什麼曲子就選什麼曲子”。我們國內的老師總是在學生彈奏一首曲目後,便按照自己的要求指出曲子彈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後一句一句“手把手”地教學生如何去彈奏,Amstutz教授不是這樣,他總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你彈奏這首曲子有什麼問題?”然後會先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發現的問題,再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學生之間的討論,可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五)教學評價上的差異

我國鋼琴考級制度在鋼琴教學評價上起到了“唯一標準”的作用,家長評價學生、學校升學加分等,都以“考級”來衡量,使“考級”變味,成為應試教育的評價工具,考級(考級不合格或考的級別比別人低)給學生更多的是失敗感。老師評價學生過於注重速度、難度、指法、手型等技術上的評價,而學生對於技術的掌握永遠是滯後的,因此,學生得到的評價也永遠是消極的———速度不夠、力度達不到、強弱對比不夠……這也不行、那也不好。消極的評價往往打擊了學生學習鋼琴的積極性、興趣和自信心。美國沒有全國性的鋼琴考級制度,鋼琴老師對學生的演奏評價更注重音樂性和創造性,特別是把學生的表演放在第一位,而非技能。美國學生在自己的演奏會上,獲得的往往是成功、快樂、自信……美國鋼琴教育家蘭德爾菲伯爾説:“對於鋼琴演奏來説,真正的標準是藝術性,它遠遠超越了單一的演奏技巧,我稱之為‘藝術演奏之道’。”在中國的大學,期末考試鋼琴的成績就只取決於最後在台上的表現,而在美國,教授更看重的是學生平時的努力和付出。utz曾經跟我講説:“yanting,對於期末考試你完全不需要有壓力,我們都是你的朋友。你平時的努力我們知道,即使你在最後的考試中因為緊張而彈得不如平時好,我們會非常理解而且會同樣給你好的分數。”美國鋼琴老師在教學中大多運用激勵性的積極評價。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白瑞施耐德教授和娜麗塔特魯教授的“課堂教學氛圍都相當令人愉快。從分析數據可以看到,兩位教師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都很頻繁,特別是當學生按教師要求改進了演奏,教師會即刻給予肯定,這使學生更為明確正確的演奏方式,寬鬆的課堂氣氛也增加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

二、美國鋼琴教學對我們的啟示

(一)以人為本,讓音樂成為生活

美國鋼琴教學以人為本、鋼琴是生活的一部分、音樂素養是人的重要素質的理念和目標,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我們要把“讓音樂成為生活、培養學生的素質、陶冶學生的情操”作為我國鋼琴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尊重學生的創造,採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方式,給學生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讓鋼琴成為每個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從中找到鋼琴教學對於自己的更多意義,快樂地學習,快樂地生活,快樂地成長。

(二)開發多樣性、開放性、實踐性的課程

美國鋼琴教學多樣性、開放性、實踐性課程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我們的鋼琴教學課程除了讓學生學習演奏傳統的經典曲目外,還要讓學生了解和學習一些現代風格的曲目,更要讓學生多瞭解和學習我們本民族的一些曲目,讓學生對鋼琴練習曲目有更多的選擇,更容易找到和練習他們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作品。要定期組織舉辦學生個人演奏會、小組觀摩研討會、聽大師演奏會和各種音樂會,給學生提供多樣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拓寬學生學習的.視野,豐富演奏的方法、知識和經驗,提高鋼琴演奏的能力。

(三)關注演奏技術,強化音樂性方面的教學指導

“以往的鋼琴教程過多強調的是彈奏技巧,而忽視了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和與音樂的融合,更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對音樂進行表達。於是,僵硬和機械成了與學琴相伴的魔鬼。”鋼琴演奏的音樂性和技術性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我們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二者的關係,不要走向片面。鋼琴演奏的音樂性和技術性,猶如人的靈魂和軀體,二者相輔相成,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整體。音樂性是技術的靈魂,技術是音樂性的軀體(載體)。只有技術性沒有音樂性,再高超、精湛的彈奏猶如沒有靈魂的機器人彈琴一般;如果沒有技術作為載體,音樂性則無安身之處,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在發揚我國鋼琴教學重視彈奏技巧———“學生基本功紮實”這一長處的同時,要學習美國鋼琴教育重視音樂性的優點,強化音樂性方面的教學指導,讓學生了解和理解作品所藴含的作者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豐富的情感,或柔和,或抒情,或喜悦,或悲傷,或富有美感,將內心情感、內心歌唱與身體語言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情感,讓鋼琴“歌唱”起來。

(四)注重培養興趣,給學生創設自由創新表達的空間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我國無論是從國家還是從家庭層面,越來越重視孩子音樂素質的培養,學習鋼琴的人數逐年增多,這是一種社會進步和文明的表現。我們每一位鋼琴教育工作者都要樹立一種社會責任感,注意正確引導和保護這種積極性,而不要扼殺孩子學習鋼琴的興趣。因此,我們要學習美國鋼琴教學注重興趣培養和快樂學習的理念和方法,把培養孩子興趣和激發孩子表達快樂的願望作為教學的重要推動力,採取多種方法和豐富多彩的形式去開展鋼琴教學,讓孩子始終處在一種快樂學習鋼琴的狀態,引領孩子從對彈奏鋼琴感興趣到喜歡學習鋼琴、再從喜歡到熱愛鋼琴表演。鋼琴演奏不是對前人演奏的翻版,而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是每個演奏者自己對樂曲獨特的詮釋和創新。我們要學習美國鋼琴教學鼓勵學生即興演奏、探索與創編等教學方法,從啟蒙階段就要培養學生“獨樹一幟”的創新意識和“個人風格”意識,鼓勵學生用鋼琴來表達自身情感和創新熱情,每一首曲子都要留給學生思考、反思、探索、創新和自由表達的空間,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演繹曲目,華彩樂段讓學生自編自彈,讓學生即興彈奏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心底的聲音等,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新力。

(五)採取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從快樂中獲得成功

在教學評價上,我們要學習美國鋼琴老師從學生髮展和激勵的角度去評價學生的方法和原則,運用鼓勵性的積極評價,從學生髮展和進步的角度去評價學生,與學生的昨天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和學生的明天比較(與優秀者和明天比較,孩子永遠是失敗者),讓學生每天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他們從快樂中獲得成功。此外,我國鋼琴考級制度,應借鑑和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進行改革和完善,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和考試方法,不僅考核學生的彈奏技術,同時對學生的樂理、視奏、即興演奏、伴奏、聽力及演奏的音樂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充分體現鋼琴演奏的藝術特性,引領我國鋼琴教育健康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yyxnk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