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提高大學生就業滿意度途徑探索論文

提高大學生就業滿意度途徑探索論文

摘要:近年來,政府與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高度重視,在大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又成為新的關注點。導致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滿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畢業生供大於求的矛盾仍然突出;學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片面追求就業率,就業指導水平不高、隊伍不強;畢業生的就業信心不足、角色定位不準、就業能力不高等。政府可以通過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提高就業增長率,積極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不斷拓展就業渠道等措施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學校可以通過合理設置學科專業,提供優質的就業管理服務,提供高水平的就業指導,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等措施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大學生個人通過樹立信心、轉變觀念、提高就業能力等措施來提高就業滿意度。

提高大學生就業滿意度途徑探索論文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滿意度;原因;對策

2010年11月15日,教育部專門下發《關於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召開了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提出了推進就業工作的八項措施,特別提出全面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優質服務年”活動,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畢業生就業服務質量和水平。2011年3月5日,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在接受央視《小撒探會》採訪時,特將大學生找到理想工作納入到他的2011年幸福公式之中:2011+人民羣眾收入增加+分配公平+大學生找到理想工作=幸福。

在就業工作中,我們認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在提高就業率的同時,努力提高就業質量;堅持科學發展,就是要在實現充分就業的同時,更應該做到滿意就業。提高大學生就業滿意度,既有利於畢業生的就業,也有利於提高學校的聲譽。畢業生滿意了,家長就會滿意,用人單位和政府也會滿意。

一、大學生就業滿意度的內涵

就業滿意度是反映就業機會的可獲得性、工作穩定性、工作場所的尊嚴和安全、機會平等、收入、個人發展等有關方面滿意程度的綜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業滿意度研究的理論基礎最初源於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塞情莫爾對顧客滿意度的研究,他認為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度評估取決於消費過程中消費者感知產品質量的高低,並提出“消費者感知產品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消費過程中消費者的感知與對產品的期望之間的差異程度。可以歸納為消費者滿意度公式:消費者的滿意程度=消費者的實際感知一消費者的期望。由此我們可以將大學生就業滿意度公式推斷為:大學生就業的滿意程度=大學生就業的實際感知—大學生的就業期望。

二、大學生就業滿意度不高的原因

1、社會因素

201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為660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畢業生就業供大於求的矛盾仍然突出。從國內形勢看,隨着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城鎮化的進程,帶來了整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變化,大量的就業崗位集中在製造業,對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更多。同時,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就業結構中能夠大量吸納就業的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發展遲緩、復甦緩慢,就業崗位的供求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在中長期內難以緩解。另外,畢業生理想的就業單位,如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等單位的需求人數在不斷減少。這些因素直接影響着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進而影響着就業的滿意度。

2、學校因素

(1)學科專業設置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過程中,許多高校都片面地追求大而全。本來是學院的都想辦成綜合性的大學;沒有碩士點、博士點的都努力申請碩士點、博士點;部分專業就業前景明顯不好,卻依然要招生,學生被錄取時基本都是從服從志願中錄取來的;一些所謂熱門的專業,大家都爭着辦,結果是該專業的畢業生短短几年後又供大於求。這些都會導致一些學生畢業時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

(2)片面追求就業率。近年來,政府與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高度關注,教育主管部門定期向社會公佈大學生的就業率,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一把手”都在親自抓。但與此同時,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也出現了一些偏激行為,主要是功利化傾向嚴重,即將重視就業工作簡單地認為就是抓就業率,就業率成為考核院系就業指導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標。為了提高就業率,有的院系逼迫畢業生一定要在畢業之前找到工作,甚至還有不讓參加論文答辯、扣發畢業證書等現象。這種做法的結果雖然讓學校的就業率提高了,但是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卻不高。

(3)就業指導水平不高。大學生的就業過程是一個包括就業素質培養、就業目標確立和就業崗位選擇在內的完整的、連續的過程。只注重求職指導,忽視對大學生就業素質培養,忽略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就業目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低層次的就業指導。當代大學生的就業還具有就業目標多樣化、就業方式多元化和就業指導需要個性化的特點,忽視這些特點,會導致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脱離大學生的實際,針對性不強,難以取得實效,導致大學生就業的滿意度不高。

(4)就業指導的隊伍不強。目前,很多高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侷限於就業政策的宣傳、就業觀念的教育、招聘會的組織、就業信息的發佈以及求職技巧的輔導等。他們對大學生就業過程的規律性還不夠了解,對大學生就業需要個性指導還不夠重視,把就業工作簡單地當成一項行政管理工作,因而在人員配備上人數明顯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按照有關規定,每500名畢業生就應該配備一名專職就業指導教師,很多高校都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另外,許多高校只是在大學三年級的下學期或者四年級的上學期開設就業指導方面的課程,而擔任講課任務的主要是各個院系年輕的輔導員,他們沒有接受過就業指導方面的專門培訓,缺少指導的經驗和水平,對提高就業滿意度幫助不大。

3、個人因素

(1)就業信心不足。面對畢業生總量供大於求這一現實,部分學生產生了“畢業即失業”的.悲觀心理。他們在找工作時盲目投簡歷,本着“先就業,後擇業”的心態,以先安頓為目標,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導致不少畢業生盲目地就業,這對他們以後的發展非常不利;另一方面也導致頻繁的“跳槽”現象,給用人單位帶來很大的麻煩,有的單位甚至不願意要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

(2)角色定位不準。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大學生也只是勞動大軍中的普通一員,大學生只有認清形勢,正視現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現實中一部分畢業生仍然不能正視現實,高看自己大學生的身份,把個人眼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過於注重工資待遇、工作崗位、生活環境等條件。根據調查,70%的畢業生就業首選區域是東部沿海及經濟發達的大城市;40%的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定位不明確;23%的畢業生表示:即使就業有困難,也堅決不去鄉鎮或小城鎮就業。這種心態很難讓就業滿意度達到理想的水平,既給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帶來難度,也導致“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現象共存。

(3)就業能力不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是一種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素質的開發而形成的、能夠實現最初就業、維持就業、實現自我價值、滿足社會需求而應具備的品質和能力。調查顯示,有54.68%的學生認為現在的教育模式陳舊,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不適應社會需求。很多大學生只會死讀書,團結協作、人際交往等能力欠缺,承受挫折能力較差,競爭與進取精神不夠,還有盲從、攀比和依賴等心理。這些都影響着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也直接導致大學生不容易滿意就業。

三、提高大學生就業滿意度的途徑

1、政府的角度

(1)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提高就業增長率。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把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作為工作重點。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在今後的發展中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政府應通過各種政策減輕他們的繳費,充分保護他們吸納大學生就業的積極性,努力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2)積極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不斷拓展就業渠道。政府要繼續出台鼓勵畢業生到中西部就業、基層就業、到村任職、“三支一扶”等項目的優惠政策。加大大學生自主創業扶持的力度,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渠道,讓大學生有更多選擇職業的餘地,提高就業滿意度。同時,政府要積極構建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相互貫通和信息共享機制,打破地域限制,疏通大學生到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就業的渠道,營造有利於畢業生合理流動的寬鬆環境。此外,政府還應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前培訓、舉辦免費招聘會以及簡化各種人事關係辦理的手續。

2、學校的角度

(1)構建高校學科專業人才需求預測預警系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高校都要立足校情,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調研和預測,準確判斷和預測人才市場的發展狀況和就業趨勢,要緊緊圍繞國家和本地“十二五”規劃要求,特別是適應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新要求,提早謀劃和部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所需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工作。據此及時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招生規模和人才培養模式。

(2)提供優質的就業管理服務。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導向,不能片面追求就業率,更不能將就業協議與畢業證書、論文答辯等掛鈎逼學生去就業。高校要進一步加大就業指導信息化建設的力度,積極發揮教育部就業信息系統的電子政務功能,充分利用QQ、飛信等交流與信息發佈平台,為畢業生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學校要加強與地方人才市場、就業基地、實習基地、職業中介等單位的聯繫,廣泛收集就業信息,並及時將就業信息發佈給畢業生,同時還要組織好就業招聘會。院系還應建立就業困難畢業生的信息數據庫,開展“一對一”幫助服務。通過職業發展測評等工具,對性格內向、心理自卑等學生重點培訓,加強個性化指導。對家庭貧困、身體殘疾、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畢業生等羣體優先向學校的就業基地、實習基地等長期合作的單位推薦就業崗位,幫助他們儘快實現就業。

(3)提供高水平的就業指導。完全意義上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應該是以職業發展指導為基礎的全方位指導,它包括對“學生興趣、性格、能力的素質測試,根據人職匹配理論,幫助學生選擇職業發展方向,並幫助學生選擇相關專業與課程,安排與職業發展方向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發展和完善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所以各高校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就業指導與教學改革相結合,將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培訓、職業測評、職業技能發展、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的知識和服務融合到就業指導工作中去。建立就業諮詢室,結合學生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實行分類、分階段指導,幫助畢業生正確的認知自我、認知職業,提升就業指導針對性,提高大學生就業滿意度。

(4)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近些年來,大學生擇業日趨複雜,擇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日漸增多,迫切需要更多的個性化就業指導。因此,高校就業指導人員工作的難度、廣度、深度和細緻程度都大大提高。高校要按照有關規定,儘快配齊、配強專職就業指導工作人員,還要加強對就業指導人員的培訓,幫助他們拓寬就業指導的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就業指導的水平。同時,高校還應推進就業指導人員職業化、專業化和專家化建設。此外,高校還應聘請校外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為學校兼職就業指導教師,進一步加強就業指導隊伍的力量。

3、大學生自身的角度

大學生就業滿意度的提高不僅僅要通過外界的努力,更主要的是大學生自己要樹立信心,轉變就業觀念,不斷提高就業能力。

(1)樹立信心,抓住就業機會。教育部提出201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目標任務是:“以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體系為支撐,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為重點,力爭保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基本穩定,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到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人數進一步增長。”並且明確要求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和高校的“一把手”要親自抓、負總責,抓緊制定具體工作方案,落實目標責任。所以大學生應該對就業充滿信心,樹立主動競爭、服務中西部、服務基層、自主創業、多渠道就業的意識,積極面對就業形勢,充分利用國家各種優惠政策營造的良好就業環境,抓住各種就業機會,努力讓自己滿意就業。

(2)轉變觀念,制定合理的就業目標。面對當前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要對自己進行正確的社會定位,切實轉變就業觀念,克服各種壓力帶來的急於求成、悲觀畏難、消極等待的心態,按照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社會的需求,樹立“先鍛鍊,後發展”的思想,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理智地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深入基層,紮根基層,通過實踐鍛鍊,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真正達到滿意就業。

(3)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不斷提高就業能力。按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與條件的重要性排序,用人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最注重的內在素質前三位依次是專業知識、技能水平和動手能力、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大學生容易缺乏的,往往是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面對這一現實,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了認真學習專業知識,還應該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積極參加大學生社團、科技創新小組以及教師的科研項目等活動,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利用寒暑假去做一些與專業相關或者與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有關的工作。通過多種途徑的實踐、創新活動加深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為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好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xvmx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