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我國手風琴發展的流變論文

我國手風琴發展的流變論文

內容摘要:手風琴在中國經過幾代藝術家的努力,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文章以手風琴傳播為主線,以手風琴演奏與曲目演變為要點,對我國手風琴藝術的流變作一綜述。

我國手風琴發展的流變論文

關 鍵 詞:手風琴 發展 流變

手風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樂器的“笙”。①據資料記載,1777年,阿莫依特(Amiot)神父將中國民族樂器“笙”的活簧原理傳入歐洲。19世紀初,奧地利人墨爾謝里、德國人布斯曼等一批大師對簧片的震動進行了改進。1822年,德國人佛裏德里霍姆·布斯曼諾姆(布斯曼之子)發明了第一個用手拉的具有手風琴雛形的風琴。1829年,奧地利人西里勒斯·達米安設計製造了有左手和絃伴奏的手風琴,至此,世界上誕生了被正式命名為Accordion的鍵盤式手風琴。被稱為“手風琴之父”的 美國人皮特羅·迪羅在變音器自動按鈕和音域標示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②

從手風琴的主流看,手風琴分為鍵盤式手風琴和鍵鈕式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就是我們通常説的巴揚。19世紀中葉,手風琴傳入俄羅斯,從1905年開始,斯捷爾裏可夫(1872—1959年)大約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叫做巴揚的樂器。大概在20年代初,斯捷爾裏可夫的學生薩索諾夫製作了類似185貝司自由低音的巴揚。③雖然這種琴演奏起來不舒服,但該琴的誕生無疑是手風琴製造業的一次革命。1929年,斯捷爾裏可夫經過長期研究探索,終於製造了第一架雙系統自由低音巴揚。通過該琴左手部分的切換器可以自由改變左手的功能,既可演奏傳統低音又可演奏自由低音,這種可變換的雙系統巴揚比185貝司自由低音的巴揚演奏起來更方便,被廣大演奏家所認可。

手風琴傳入我國, 至今已經歷了70多年的歷程。在歷史長河中, 70多年微不足道,但對於手風琴來説,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普及,從普及到蓬勃發展的歷程。回顧手風琴在我國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20世紀20年代—40年代末

20世紀初,隨着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來華的西方人把手風琴等西洋樂器帶入我國。那時的手風琴結構簡單,完全不是現在意義上正式演奏的手風琴,只是用作收藏、娛樂或送給孩子的禮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許多前蘇聯人在我國東北居住生活,手風琴作為俄羅斯的民間樂器,其獨特的音色,受到我國眾多手風琴愛好者的喜愛,並向他們學習手風琴的演奏技藝。40年代,國外的演出團體在華演出中,經常使用手風琴作為主奏樂器,無形中吸引了更多的學習者,受當時條件制約,學習的途徑主要是口授。據記載,當時的手風琴教科書有《手風琴獨習》《手風琴教科書》等。④主要演奏的是《杜鵑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等曲目和一些根據俄羅斯民歌改編的短曲。這一階段,雖然手風琴結構簡單,學習不夠系統,曲目簡短,但它的意義在於在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二、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長期受封建統治的中國人民揚眉吐氣。手風琴作為一件和聲樂器,它既可獨奏又可伴奏,既有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又便於攜帶,既可以站着演奏又可以坐着演奏,使用十分方便,很快便成了大家喜聞樂見的樂器。上世紀50年代初,手風琴首先在部隊的營房裏響起來。1950年東北音專(瀋陽音樂學院的前身)手風琴專業的設立,為我國手風琴在其專業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60年代,王域平教授與張增亮教授創作的《牧民歌唱毛主席》(後改名為《牧民之歌》)⑤和曾鍵先生改編的`《我為祖國守大橋》等手風琴作品完成,這些手風琴作品極大地挖掘了手風琴的樂器特點和技術特性,為手風琴作品注入了鮮明的民族特徵,較早期的手風琴作品又有一定的難度,旋律朗朗上口,非常適合手風琴的演奏。這些作品至今仍常被手風琴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曲目和演奏會曲目使用,深受手風琴教師和學生的喜愛。這些作品的誕生標誌着手風琴不僅具有簡易的伴奏功能和演奏簡單的小曲,它還完全能夠勝任結構複雜和聲變化多樣的要求,為中國手風琴作品的創作找到了突破口,為日後的中國手風琴創作奠定了基礎。70年代普遍使用的手風琴教材是我國著名的手風琴演奏家、教育家張自強先生的《手風琴演奏法》,毫不誇張地説,這本書影響了我國一代手風琴學習者和演奏者,是當時手風琴學習者和演奏者的首選教材,迄今為止已發行近百萬冊。70年代末,利用廣播這一重要宣傳陣地,播送的手風琴講座和播放的演奏家演奏的手風琴作品等形式為日後手風琴的發展、繁榮和提高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三、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

隨着我國的改革開放,手風琴進入了一個空前發展、繁榮和提高的階段。提到手風琴在我國的發展,有一位手風琴演奏家不能不提,她就是日裔德籍的手風琴演奏家御西美江女士。1983年,御西美江女士隨其父來華訪問,⑥期間在天津,她用185低音結他手風琴的演奏,讓我們認識了這件叫做自由低音的手風琴。自由低音手風琴細膩的表現力、左手寬廣的音域、豐富的和聲進行和對復調音樂精湛的演繹,讓更多的手風琴教育者和演奏者領略了手風琴的魅力,開始重新審視這件在我國已有60多年曆史的樂器。更多有志之士看到了我們與國外手風琴教學和演奏的差距,潛心學習,專心研究。之後的各種學術交流和各種賽事為推動我國手風琴的發展、繁榮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80年代的學術交流除了御西美江女士兩度來華講學外,還有1984年10月美國手風琴家羅伯特·達文教授在北京和1988年8月瓊·索瑪斯教授在上海的講學交流活動。主要賽事有1987年在四川音樂學院舉辦的“全國青年手風琴比賽”和1987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少年兒童鸚鵡杯’手風琴邀請賽”。

如果説80年代,手風琴在我國開始大規模發展的話,90年代以後,手風琴在我國便是蓬勃繁榮的時期。這期間除了各類學術交流和賽事頻繁在各地舉辦外,誕生了一種集手風琴大師講座、優秀手風琴演奏家專場音樂會、知名專家教授的公開課和高規格的國際手風琴比賽於一體的組織形式——國際手風琴藝術節。從第一屆北京國際手風琴節1993年8月在北京舉辦,到現在已成功舉辦了11屆。每屆的國際手風琴藝術節特色鮮明,精彩無限,對我國手風琴與世界手風琴的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0年7月,天津音樂學院舉辦了中國首屆手風琴大師班。(轉第101頁)(接第83頁)2002年8月和2005年8月,“中國·天津國際手風琴藝術節”在天津音樂學院隆重舉行,藝術節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同行的一致好評,反響強烈。之後,2006年5月,“中國·上海之春國際手風琴藝術周”在上海隆重開幕。這是一次世界手風琴界的盛會,此次藝術周的主題是“手風琴音樂在中國的多樣化發展”, 藝術週期間向人們展示了世界各地多元的手風琴文化,使人們充分享受到手風琴帶來的快樂。手風琴藝術節的成功舉辦,為我國手風琴教師和手風琴學生提供了大量前沿的手風琴信息,使我們瞭解了最新的世界各地的手風琴發展現狀。大師們精湛的演奏,音樂會和比賽中呈現的手風琴的多種藝術形式的組合(包括獨奏、重奏,以手風琴為主奏樂器的室內樂、手風琴流行音樂等),為手風琴展現了一幅幅絢麗的畫卷。

上世紀90年以來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專門為手風琴創作的中國作品的數量有了較大的增加。1988年第一屆“全國手風琴作品比賽”舉辦以後,為了進一步繁榮中國手風琴作品創作,推動手風琴事業的蓬勃發展,由中國音協手風琴學會舉辦的 “全國手風琴作品比賽”於2003年11月在北京舉行。2006年5月在“中國·上海之春國際手風琴藝術周”的比賽中設立了中國手風琴新作品與演奏組。通過比賽,湧現出了一批深受廣大手風琴教師和演奏者喜愛的作品。這些作品大都選用民族音樂素材和現代創作技法相結合的手法,取材廣泛,體裁多樣,結構講究,有一定的技術難度,許多作品是演奏家的保留曲目。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另一顯著特點是,各類教材和手風琴曲集的出版,空前的多樣。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以來出版的各類教材和手風琴曲集達30多種。這些教材和手風琴曲集極大地豐富了手風琴學習者和演奏者的曲目量,為手風琴演奏者開闊了視野。

手風琴是一件年輕的樂器,從具有手風琴的雛形至今,只有170多年的歷史,手風琴真正傳入我國也只有幾十年的時間。鍵盤式手風琴在我國有很好的演奏基礎,老一代的手風琴教育者為手風琴事業貢獻畢生,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手風琴演奏家和手風琴愛好者。鍵鈕式手風琴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手風琴的演奏和教學,在原有的基礎上更趨全面和完善,並逐漸與國際接軌,目前,我國手風琴藝術的發展,已令世界矚目。

總之,縱觀手風琴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易的伴奏功能到技術複雜的獨奏、從獨奏到重奏,以手風琴為主奏樂器的室內樂到手風琴流行音樂的過程,如今,手風琴已發展成為世界的、多元的藝術形式。

註釋:

①⑥陳一鳴.手風琴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第5頁. 第15頁.

②⑤王樹生.手風琴教學與演奏.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第1頁. 第6頁.

③高潔.張國平訪談錄(二).中國手風琴在線,2002.

④高潔.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手風琴藝術傳播.武漢音樂學院學報《黃鐘》,2003.第1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pl00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