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二十四詩品之實境論文

二十四詩品之實境論文

摘 要:唐代詩論家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是一部影響巨大的詩歌理論著作,這部作品在整個詩歌理論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其實境一品的主要內涵是強調抒寫真情真性,即“情性所至,妙不自尋”,司空圖指出詩人應在心物相應、靈感萌發的剎那間,真實描摹腦海中所出現的境界,其理想的詩歌境界就是信手拈來,而又自然天成,他認為好詩是性情所至時的神來之筆。

二十四詩品之實境論文

關鍵詞: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實境

一、“實境”的訓詁

在《説文解字》中解釋為:“實,富也。”即富裕的意思。從宀貫。神志切。會意,貫為貨物,以貨物充於屋下是為實。金文實字從宀從田從貝,家中有田有貝,表示富有。小篆實字從宀從貫。貫,指錢幣。實的本義為富足、殷實;又指財富、財物;引申為指充滿,真實。疆也。從土竟聲。經典通用竟。居領切。境就是疆的意思。“實”與“境”在二十四詩品中分開訓詁容易割裂它的含義,因此在下文將“實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解釋。

二、“實境”一詞的含義

司空圖所説的實境,“實境”的“實”含義比較豐富,一般來説指的是意藴、景物以及詩歌語言這三方面的內容,所謂“實”要求詩歌內容需要來自真實所見,而且詩歌的語言需要自然樸素,平實質樸的語言能夠更深刻的反映出大道之心;而“境”這個字不能分割開來闡釋,因為它本身沒有特別的含義。楊廷芝《詩品淺解跋》雲:實境不可分,「忽逢」四句先實後境,「一客」四句先境後實,亦不分而分。因此,“實境” 一詞的解釋主要以“實”為主,而“境”不能單獨釋意。“實境”從字面意思上可理解為真切實在的'境界。直抒胸臆是實境,真情流露或者白描景物都可説是實境。它強調情真意切,無所雕琢。《皋蘭課業本原解》:文如做人,雖典雅風華而肝膽必須剖露。若但事浮偽,誰其親之。故此中真際,有不俟遠求,不煩致飾,而躍然在前者,蓋實理實心顯之為實境。《楊振剛詩品解》:反覆馳騁,固是作家勝境,或者東塗西抹,刺刺不休,則滿紙浮言矣,故進之以實境。《楊廷芝詩品淺解》雲:此以天機為實境也。

實境並不是與虛境相互對立的,二者可以相互轉化融合,虛實相生,詩人飽含真情實感,寫出來的才可能是引起讀者共鳴的好詩。司空圖在前代詩論家的基礎上,憑藉自己的深刻領悟,把實境的含義提升為了一種評價詩歌意境風格的標準,這是非常有洞察力的。

三、“實境”品的內涵

取語甚直,計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見道心。清澗之曲,碧鬆之陰。一客荷樵,一客聽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尋。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一)“取語甚直,計思匪深”

“取語甚直”,就是説詩文所採取的語言直白真實,沒有紆曲,也沒有絮叨的話語。“計思匪深”,即指詩人運筆之思看起來並不深微,但是詩人能夠用淺顯平實的語言,自然的表達出“眼前所見的實境,因此詩歌顯得言淺意深,韻味悠長。

(二)“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忽逢幽人,如見道心”一句,幽人,指深山幽隱之人,比如隱士,本來是不易遇到的。而幽人形象表明這些人物都有着淡泊名利,不以物喜的隱士風範,這正是莊周筆下的有道之士的重現。道心,指的是大道之心,亦不易見。曰「逢」曰「見」,説得着實,又説得比較空靈,可見實境是從自然中得來的。《二十四詩品》接受的是老莊哲學中那種清靜無為,消極避世的思想。司空圖所塑造的幽人形象説明了他繼承了老子和莊子超然物外,遵循自然的理論。司空圖講的“道心”與“素”、“性”、“真”這些概念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素”是原始天然的,不重雕琢裝飾的。“性”是真情實感,是自然之性。追求樸素和追求“真”也是緊密聯繫的,“道心”即表明了幽人的高尚心境。司空圖其詩中也頻繁的提到了“道心”這一概念,比如“茶爽添詩句,天清瑩道心”(《即事二首》之一);“黃昏寒立更披襟,露挹清香悦道心”(《白菊雜書》四首之一)。

(三)“清澗之曲,碧鬆之陰。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清澗之曲,碧鬆之陰”指的是人物活動的環境,此句襯托出了幽人自得的心情;“荷樵”者與“聽琴”者相互間並沒有交流,但讀者彷彿能感受到兩人間幽深恬淡的氣氛。清澗二句就境寫境,言實有其事;一客二句,就人寫境,言實有其事,然均含有一片自然天機。

“一客荷樵,一客聽琴”的語言風格非常發人深省。《二十四詩品》常常每句只有四字,但都能描述得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兩句也只是粗略勾勒出兩者的行為,對二人的外貌並不提及,與“落落欲往,矯矯不羣”(《飄逸》)和“幽人空山,過雨採蘋”(《自然》)相比,顯得非常樸實恬淡,讀來彷彿是有意為之。羅仲鼎《詩品〈今析〉》認為這兩句“全用白描”,詩句本身就是“實境詩風的典型代表”。

(四)“情性所至,妙不自尋”

“情性所至,妙不自尋”,言「情性所至」,此句顯得真實;言「妙不自尋」,可以看出詩境得出自然,並非有意尋之:這就是「遇之自天」也。正因為遇之自天,偶然所得,所以成為了「泠然希音」。老子云:“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老子將音樂分為兩種,一種是無為自然的音樂,另一種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樂,可看出老子推崇的是無為自然的音樂,而非人為的美。這與前一句情性所至,妙不自尋相互呼應。重情性即強調言之有物,因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感滿溢而不得不吐之為快。“情性所至”指的就是言之有物,有感而發。

“實境”一品主要指好的詩境粗看寫實,細讀卻是“應目會心”的,這些詩歌並不是有意為之的。“取語甚直,計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見道心。”這四句是對“實境”的生動刻畫,清澈的溪水蜿蜒無盡,幽靜的松林在山間小道上灑下一片綠蔭,樵夫與聽琴之士都自如灑脱,無所拘束。因此後四句説想要獲得“實境”,不應生造,而要“遇之自天”,此種機會難尋,飄渺如同“泠然希音”。可以看出,“實境”的關鍵在於自然天成,要想獲得此境界,要求詩人創作上要善於抓住乍現的靈感,對心中和眼中湧現的境界,詩人要很真實地記錄下來,因此實境這一境界受到環境的影響比較明顯。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説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

[2](唐)王維《王維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唐)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4](清)王先謙《莊子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o9z8y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