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特色農業建設路徑與建議論文

特色農業建設路徑與建議論文

特色農業是以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為基礎,以傳統優勢品種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市場競爭力強、高效優質高產、具有一定規模或產業化經營的可持續農業[1]。近百年來,隨着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大量農藥、化肥等污染物及粗放式的開墾耕作所帶來的副作用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紛紛開發特色農業,如以色列通過研發滴灌技術和温室栽培技術,造就了舉世矚目的沙漠農業;荷蘭利用高緯度光熱充足的條件,發展以花卉產品為代表的高附加值創意農業;美國依託雄厚的科技實力,發展規模型、信息化的基因農業、精準農業[2]。發展特色農業是可持續發展觀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滿足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國家及地區間農業生產合作與分工要求的重要途徑。

特色農業建設路徑與建議論文

福建省特色農產品包括水稻、果類、茶葉、花卉、煙草等。稻米是福建主要的糧食作物,主要有佳禾早佔、特優63等水稻品種;福建的特色水果包括龍眼、荔枝、枇杷等;福建所產茶葉馳名中外,如安溪鐵觀音、武夷大紅袍等;福建所產的閩西八大幹、20餘種道地藥材、紅菇等遠近聞名。福建省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區域優勢,在海西經濟大發展的形勢下,認識併發揮優勢,有效地優化配置區位資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福建省農業綜合實力,提高農民收入,支持海西經濟快速、穩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

1.1自然資源

1.1.1氣候

福建省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地域差別明顯,夏季炎熱多雨,光照充足,冬季易出現大範圍持續陰冷天氣。年降水量約1500mm,降水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部無霜期長於內陸地區,部分作物可實現一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氣候條件在時空上的多樣性為福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1.1.2河流與海洋

福建主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汀江、賽江等河流,全省水力資源豐富,河川年徑流量約為1170億m3,水力資源藴含量大,利於灌溉。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海岸線漫長,擁有連江港、東山港及三都澳等眾多良港,海島約有1404個,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

1.1.3動植物資源

福建省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和野生動植物的重點產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據調查統計,福建省有陸生脊椎動物832種,約佔全國陸生脊椎動物的34.6%,其中哺乳類120種、鳥類549種(包括亞種)、兩棲類46種、爬行類123種,已定名的昆蟲有31目共5000餘種[3]。福建有高等植物4703種,約佔全國高等植物數量的14.3%,其中蕨類382種、裸子植物70種、被子植物4251種、木本植物1943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52種,其中國家Ⅰ級7種,國家Ⅱ級45種;蘭科植物有60屬119種6變種,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點保護珍貴樹木的'有25種[4]。

1.2農耕歷史悠久

福建優越的自然資源優勢適合多種農業經濟作物的生長,早在史前時期就有原始農業生產活動。秦漢之後,經濟作物逐漸發展,種類逐漸繁多。到了唐宋,諸如茶、桑、麻等經濟作物被大量種植。明清時期,農業的種植及生產出現商品化、多元化趨勢。福建的農耕歷史不僅體現了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也為當前農業特色經營奠定了基礎。

1.3閩台農業交流密切

福建與台灣在地緣、血緣、文緣等方面有着天然的緊密聯繫。作為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省份之一,福建省積極開展對台農業交流活動,兩地之間農業發展形成了互通有無、調劑餘缺的雙贏局面。近年來,福建省大量引進台灣農業良種,累計引進台灣農產品生產、加工設備5000多套,栽培、養殖、加工先進適用技術800多項,台灣農業良種2500多個,其中引進良種形成規模化推廣和應用的達150多種[5]。福建農業發展既吸引了台灣的資金及先進農業發展模式,又為台灣提供了農業生產基地和廣闊的農產品市場。閩台交流合作已經成為福建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成為福建發展特色農業的一個支撐。

2特色農業現狀及其發展制約因素

福建省自然山水植被資源豐富,但土地資源匱乏,其農業發展的策略和途徑不同於其他省份,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做大做強具有福建特色的農業產業應是其基本政策的出發點。經過幾年的發展實踐,福建農業綻露區域特色,但依然存在一些發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斷影響和制約着福建農業的發展。

2.1農業社會經濟要素

2.1.1農業勞動力素質

福建省農村勞動人口呈逐年遞增趨勢,據統計,2005-2010年,農村勞動力人口由1490.55萬上升至1579.32萬,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總人數的81%[6],少數有一技之長的農村勞動力紛紛湧向城鎮,造成較高文化程度、技能型農民的流失,勞動力隊伍素質下降。殘障人員比例高,年高體衰、留守婦幼居多,科學文化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職業技能培訓,是造成福建省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的主要原因。農業勞動力素質較低,阻礙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影響建設特色農業的進展。

2.1.2農民合作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個新興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尤其是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農業經濟發達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百萬農民創業、闖市場,共御風險,培育產業,對於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至2009年12月底,福建省已登記合作社4435家,註冊資金66.8億元[7],在發展上面臨着資金緊缺、缺乏農業專業技術指導、管理尚不規範等問題,合作社提供給農户的多是信息服務、技術諮詢、初級農產品銷售等低水平服務。真正能帶動農户參與特色農業發展,做大產業的農民合作組織少之又少。

2.1.3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力

農業龍頭企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羊,其規模大,經濟和科研實力強,具有資金和市場優勢,對特色農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據福建省統計局數據,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84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完成總產值883.51億元,每家平均產值約為4.8億元[8],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福建農業龍頭企業存在規模小,產值低,產品檔次不高,帶動農户的能力不足等問題。

2.2農業科技因素

2.2.1科研人員數量停滯增長

“科技三下鄉”、“文化三下鄉”、“春雨行動”等農業科技幫扶活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加快了農業科研成果轉化,但是農村中從事農業科技普及和推廣的人員變數很大。據統計表明[9],2000-2005年,福建省從事農業科技活動人數在總體上雖有所上升,但與2000年相比,2005年的科研人數減少了214人,農業科研人員佔機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比例由14.28%下降至8.36%。農業科研隊伍縮小,科研人才流逝,科技增收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減小,嚴重影響了農民對科技致富的期待和熱情,並影響了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

2.2.2生產標準化制度及體系尚未健全

隨着世界經濟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外向型經濟比重逐步加大,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競爭愈演愈烈,農產品出口將遭遇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既是提高農產品品質,也是扶持保護本省特色農產品不受外來同類產品衝擊的必要手段。福建農業生產標準起步較早,但標準體系普及率低、覆蓋面小,部分農產品在產量、質量和綠色化程度上,處於市場競爭中的劣勢,遠遠不能適應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

3加快特色農業發展的建議

3.1重點規劃、科學區域佈局

2011年頒發的《福建省“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建設三大特色農業帶的佈局,提出“閩西北山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加快區域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建設區域優勢突出、基礎設施配套、生態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綠色農業產業帶。閩東南平原地區重點發展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發展生態綠色農業、創意休閒農業、高科技農業,建設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產業外向度高的農業產業帶。沿海漁業經濟區重點發展海洋養殖、近海捕撈、遠洋捕撈和新型海洋漁業,建設產業結構合理、生態環境優良、競爭優勢明顯的現代海洋漁業產業帶。”[10]發展福建特色農業要遵照三大產業帶這一科學佈局,突出區位優勢。緊扣海西經濟發展大主題,認真思考福建優勢與特色,產業評估、論證,區域化、產業化設計;抓龍頭企業,建立更多的專業合作社,以多種經濟模式吸引、容納社會資金,拓寬融資渠道,讓更多的閩商、閩僑、台商回鄉創業或投資興閩。

3.2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科技創新是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核心,必須大力增加支持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制度。加大特色農業科研的相關財政、税收和政策配套支持,建立科研機構—縣級推广部門—鄉鎮科研人員的多層次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推動農業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難題的攻克,積極推廣高效益、低成本的農業種植培育方式,推廣發展設施農業,探索高效、低碳農業等技術密集型模式。建立高覆蓋率、高要求的農業標準化系統,推進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

3.3健全農民合作社體制,強化農民合作社功能

首先,幫助解決當前農民合作社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協助合作社完善內部組織建設、民主監督、財務管理、利益分配等體制問題,積極推進農民合作社組織的正規化發展。其次,在產業政策、項目指導、市場信息、資金信貸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發揮政府優勢,理順服務關係,營造良好的政策和產業氛圍,助推產業發展,擴大產業輻射範圍,引導更多致富無門的農民進入合作社,帶動更大層面上的農業產業進步。

3.4強化特色農業政策性支持保護

政府出台更多的產業化優惠政策,站在全局一盤棋的大農業、大海西的角度,從資金、政策、科技、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特色產業,是發展特色農業的關鍵。需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減免農業收費,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產業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完善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保障農產品市場平穩運行,改變農業發展的傳統思路,提倡農業發展新模式,扶植、培育一大批新型產業,延伸已有的產業鏈條。

3.4.1適度加大農業補貼力度

農業補貼政策對農產品種植有引導和激勵的作用。發展特色農業應當繼續完善和適度加大包括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在內的各項農業補貼政策,農業補貼應當向種植特色品種的農户傾斜。

3.4.2完善價格保護制度

價格問題是種植和市場的風向標,是供求關係調整的有力槓桿。農產品市場受供求關係影響較大,常出現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導致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糧賤傷農、菜賤坑農的事件經常出現,説明農民的市場信息不暢,政府對市場調控能力欠缺。政府既要在宏觀上控制整個市場的規模,也要積極引導產業方向,在適當的時候應當加強市場監管和價格干預,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減少市場流動環節,打擊擾亂市場和金融秩序的惡意投機,在穩定物價的同時,穩步提高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

3.4.3支持農業多元化發展

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模式,支持福建農業的多元化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創新。農業生產應當突破單一依靠農村農業經營的老路,走城鄉統籌發展之路,形成城市市場資源反哺農村,農村發展成果回饋城市的局勢;走知識農業的發展模式,重視農業信息化,鼓勵農業創意,文化、旅遊、休閒、牧獵、工貿多種產業並存,農業不再是種養和鄉土文化的代名詞,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和飲食藝術的再加工和再創造,提高農業產業和產品的整體價值水平,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的質變。

還要繼續實行“走出去,請回來”戰略,扶持農業異地產業鏈延伸、異地發展、異地基地建設,鼓勵農業異地產業投資,發展農業貼牌合作生產形式,創造條件努力造就多種形式的合作共贏模式。積極發展出口創匯型農業,高效集成農業;加大力度推廣海淡水養殖和遠洋捕撈業以及“牛羊上山,果樹上山,家禽上樹,鴨子下水”的立體生態環境友好型農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nn8vk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