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九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九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九年級數學教學論文,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九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九年級數學教學論文【一】

內容摘要:數學學習要求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學生應當成為主動探索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模仿者。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的世界的聯繫。

數學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到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知識、思維與方法,解決現實的問題,同時感受到數學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樹立一種大數學教學觀,這就要求我們教學的空間要開放,不僅要在課堂教學時努力體現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應用與推廣基本流程,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的世界的聯繫,更重要的是應安排多種可供選擇的教學活動,如課前的調查和實驗,課後的數學探究和實踐活動,寫數學日記等,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現數學、探究數學、體驗數學及掌握數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的手,腦,口都動起來,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潛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調動,但隨之而來的困惑也較多。

一、從教材的內容編排看

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輕能力重知識的要求,出現了許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內容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步子,一會兒幾何知識,一會兒代數知識,好比一台機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學生的面前,作為教師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組裝機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通過半個多學期的教學實踐探究,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機械模仿教師的解題過程,死記硬背,這種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腳。同時,新教材還有獨特的一面,那就是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了,變的學生好容易理解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從教學的方面看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和信息資源的採集者,好比機器零件供應商,要從講台上的獨奏者轉變到後台的伴奏者。教師必須要認真地鑽研教材,找準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關係。尋找相關數學資源,圖片,實物模型,創造和平共處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體會現實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決心。如商品中的打折銷售,對於學生來説,買賣服裝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數學知識學生知道的還不是很多,只要教師收集的資料準備真實有效,學生的會很感興趣用數學的知識去解答這些問題,但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在上課時儘量做到讓平時不愛説話的學生髮表意見,做到多鼓勵,少批評,同學之間少指責,使他們不再沉默。

三、教學中的困惑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學習,但在此過程中,好的學生能積極討論,發言,學到了很多知識,發展了他們的能力,但對於哪些調皮學生來説,討論簡直是一種放鬆。什麼都沒有學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作為教師十分頭疼,如何解決呢還有待探索和研究。

2、閲讀教學是中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閲讀能力和良好的閲讀習慣,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但在新課程的實驗教材的教學中我們是不知所措。

3、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但面臨畢業的學生們也不知會考會怎樣改革評價方式,這也是我們作為一線教師的困惑。

九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九年級數學教學工作總結初二數學教學論文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初二數學教學工作總結初三數學教學工作總結初三數學教學論文初三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九年級數學教學論文【二】

【摘要】本文立足於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在七至九年級學習上產生的困惑:不知如何進行數學複習,特別是到了九年級的數學總複習等。現結合新教法“活心教學法”實驗的實際狀況,主要從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解題教學進行總複習之方面:試圖找到一條通過“如何探究解題思路”的合適道路,以幫助學生脱離困境,悟到學習真諦 —— 懂得如何進行總複習,談談從中所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關鍵詞】活心教學法;借題發“匯”;動中有“靜”。

農村初中生特別是留守學生大多存在“三不”:一不好上學,二不願作業,三不懂學習。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是要徹底轉變教育觀念,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其次是要運用科學的切實農村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改革現行常規老套的教學方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法。故我校課題研究小組開始創試“活心教學法”(項目編號:EB2013——171)並在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着實驗研究。

所謂“活心教學法”,就是通過變換不同的教學手段而引領學生極其心甘情願地搞好數學課堂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從心開始”,重在一個“活”字,體現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就是學生“身心活潑”,與“樂學”“學樂”有相同效果,但“樂學”“學樂”僅僅是“活心教學法”中的一小部分內涵。“活心教學法”在數學課堂教育教學中主要由“心開”、“開隨”、“隨心”三個環節組成。“活心教學法”具體措施確定為“因材施教,分層推進,梯度訓練,適中評價,始終鼓勵,互動幫扶”(即“二十四字”方針);在日常實際教學中常以“開心”、“心動”、“細心”、“心專”、“真心”、“心靜”等字眼出現。

九年級數學總複習課堂教學中,總離不開解題教學,可以這麼説:借“題”發“匯”。解題教學可以説佔據着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最主流時間,因為沒有例題的展示與教學,就沒有了課堂教學的“血肉”,更沒有了課堂教學的靈魂。例如,複習《圓》知識時,課堂上出題:

題1。 點P在半徑為9㎝的⊙O外,OP=15㎝,過點P作切線PT切⊙O於點T,現有點A、B同時從點P出發,點A以每秒2㎝的速度沿射線PT運動,點B以每秒2。5㎝的速度在射線PO上運動,試探究:幾秒後直線AB能與⊙O相切?

1抓住“切入點”,複習一通會百通

首先教師須帶領學生“開心”地讀懂題意,我常讓一個學生幫我讀一遍原題或讓全班同學朗讀一遍原題,有時還會提問學生:讀完後,知道些什麼呀?()能告訴老師原題説了些什麼嗎?接下來,留5至10分鐘先讓學生單獨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後小組派出代表發言:一定要大聲地説出自己的想法。待學生們嘰嘰喳喳説完後,我做最終的點撥,並統一結果。這其實是真正“學生是主角,教師做配角”的課堂模式,是真正的把抓“切入點”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學生也真正學起來很“用心”→“活心”→“開心”,總複習也因不會再變成“炒回鍋飯”而天天新鮮。

讀完題1後,我“階梯推進”式地問學生:?本題屬於“動態”題嗎??本題“動中有‘靜’”中的“靜”在哪裏??本題涉及了哪些知識點?……問題?簡單,問題?須先回憶過去所學:點A、B的運動規律在何處?是不是沒規律?過了5分鐘後,沒有學生知曉;這時要求全體同學齊聲朗讀原題一遍,開展小組討論;…幾分鐘後,有學生輕聲地説:點A、B從點P處同時出發,速度之比等於路程之比;即PA:PB=4:5。由切線性質知道OD⊥PT,依勾股定理知PT=12㎝;結果PT:PO=12:15=4:5。説明直線AB總是向射線PT或PO方向與TO始終平行着的移動。我為剛才這位同學的大膽思維叫好並鼓掌,肯定其正確。

2立足“四基點”,複習兼顧着梳通

所謂“四基點”,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與方法、基本體驗。每道題均內含知識與技能等,借題發“匯”,梳通知識,訓練技能,累積經驗,水到聚成。

繼續看題1,至於問題?,學生説的較好,但開始階段不是很全面:有的説考查了切線的知識,有的説考查了正方形的知識,還有的説考查了勾股定理,甚至有人説別忘了還考查了“化歸思想”與“分類思想”。最終我全給予了肯定與表揚,同時“師生互動”一起將本題涉及到的知識逐一温習了一遍,這也就是“借題發‘匯’”在總複習中的妙處所在!同學們齊“心”協力,“心”聚了,“心”真正動起來了,“活心”自然而然到位咯!

3經常“多變式”,複習融會又貫通

回到題1,接下來要做的是:利用“切線的判定及性質定理”得出直線AB要與⊙O相切,必須過點O向AB所作的直線需垂直,且垂足、圓心、點A、點T連成的四邊形應是正方形。如圖2014418示,這樣符合條件的點A、B分別有A1、B1、A2、B2各兩處。最後易求出PA1=3㎝與PA2=21㎝;所以經過1。2秒或10。5秒時直線AB能與⊙O相切。

假如“把點A、B的運動分別換成在射線PO、PT上”,其餘條件不變,學生普遍反映説:借用“逆平行線型相似三角形”知識去解決更簡單(此時切點是點A)!答案為:經過3秒或12秒時直線AB會與⊙O相切。這種“舉一反三”的變式,在總複習中尤顯重要!也正是由於“活心教學法”的實施,學生的“心”開放着,思維活躍,反映敏捷,靈感立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值得進一步推廣與完善,我將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1999年4月北京:知識出版社出版《初中數學活動課指導》,凌美忠主編

[2]江西教育期刊社出版的《江西教育》雜誌,2013。1—12

[3]中國教育報刊社出版的《人民教育》雜誌, 2013。1—1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n739o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