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淺談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課教學內容設置構想論文

淺談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課教學內容設置構想論文

論文摘要:文章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技術課教學內容設置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內容設置應遵循的一般原則和相應的內容設置構想。

淺談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課教學內容設置構想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技術課內容設置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在高校體育院(系)中,武術被列為專項選修課。①1961年,國家體委組織部分專家編寫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全國體育院校本科武術講義,1977年在對它進行補充修訂後,正式出版了全國體育院(系)通用武術教材。②此後,在1983年、1988年、1991年等不同時期,相關部門對武術教材作過修訂。武術教學對武術進入學校,武術形式的統一化、標準化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着21世紀人本主義教育和全面素質教育的到來,如何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貫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教學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已經成為高校武術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技術課教學內容。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對教育學著作、武術文獻資料和中國期刊網上的相關資料進行蒐集、整理、分析。

(2)專家訪談法。就相關問題訪問教育界、武術界專家和體育院校學者。

(3)教學測量法。本課題為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院級立項課題,考評組為除立項組成員外的民族傳統體育系的教師和教育學任課教師;實驗測量對象為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2003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共48人,女生18人,男生30人,均分為2個班)。以新課程內容為實驗條件進行教學實驗,由考評組對實踐結果進行考評記錄,並做出期末學生綜合能力分析和成績評估。

三、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技術課教學內容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內容多且形式單一,學習乏味。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技術課教學有其專業特殊性。在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上,相對於體育院(系)武術專項教學,其內容難度較小,學時分配也較少;相對於非體育高校武術普修或選修教學,其內容較為豐富,學時安排也較多。縱觀多年的武術普修課教學,其用於技術上課時間大約為每學期60課時。內容以初級套路為主,學生主要學習一套初級長拳、一套長兵和一套短兵。

2.重套路,輕散打等實用技術。武術按其運動形式期,可分為套路運動、搏鬥運動和功法運動。③在習練武術的過程中,功法為基礎,套路為形式,搏鬥為目的,要求三者均衡發展互相補充,任何在習練過程中出現偏重都是不科學的。在高校武術普修課教學重套路,輕散打等實用技術的問題由來已久,主要原因不外乎三點:

第一,教學內容多,課時少,教師很難向套路以外的傳統武術形式拓展。

第二,教師不具備散打、擒拿搏鬥知識和功法訓練的基本知識。

第三,教師對套路技術動作的攻防含義理解不夠,不能把技擊攻防練習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

3.注重套路形式演練,忽視學生自學自練與教學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課教學,不但要使學生掌握武術運動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術動作、瞭解武術運動的歷史,還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學自練能力和武術教學能力。其中,自學自練能力包括武術的識圖、自學、練習、中學教材學習等,武術教學能力包括武術課堂組織、教學示範方法、語言的組織與講解等,只有重視自學自練與教學能力的綜合培養,學生才能勝任畢業後的教學工作。但現有高校體育專業傳統的武術普修課教學卻過分注重學生的套路形式演練,忽視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技術課教學的設置原則

武術普修課教學是培養體育師資,培養學生武術專項基本技術和武術教學能力的過程。其教學內容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要求在設置課程內容時應充分考慮武術的整體性,在繼承和發展前提下使學生全面地接觸和學習武術。首先,應淡化套路形式,套路作為記錄優秀傳統搏擊文化的載體,認真學習和掌握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全部的上課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套路的學習和演練上,對武術的理解和學習則過於狹隘。其次,應還原和豐富武術的內容,增加散打和擒拿等格鬥技術內容,使學生真正理解武術的內涵。

2.技擊性原則。即充分考慮武術的根本屬性——技擊屬性,通過武術普修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攻防格鬥本領,提高學生的攻防格鬥儀式。在教學內容上,突出實用技術教學,特別是散打實戰技術。在講解內容上,突出套路技術動作的攻防含義的講解,使學生學習和熟練掌握動作的攻防方法應用時機。在練習內容上,注重隊攻防格鬥技術動作的練習。

3.健康性原則。武術普修技術課教學內容的設置應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立足於學生終身體育項目的.培養和形成,適當增加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和終身體育項目形成的套路,如八式太極拳、24式簡化太極拳、木蘭扇等。

4.綜合性原則。即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未來的就業方向,在培養武術專項基本技術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識圖自學自練和課堂教學能力。體育專業學生畢業後主要進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崗位,從事多種體育項目的組織和教學,而中小學武術教材內容存在很大的地域差異,這就要求體育專業學生要具有較強的武術識圖自學自練能力、課堂組織與教學能力。

五、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技術課教學內容的設置構想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的武術普修課教學實驗結果發現,試驗對象學習積極性提高,運動參與熱情高,教學效果反饋較以往有明顯轉變。考評組在對實驗對象考評結果中發現學生的武術基礎知識、運動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提高。通過試驗,我們初步提出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普修技術課教學內容的設置構想,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武術禮儀、武術套路技術、功防格鬥技術、擒拿與解脱技術、教材與教法五方面,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採用科學合理的授課方法、課時分配和考評方法。

1.武術禮儀。主要包括抱拳禮、抱刀禮、持棍禮、持劍禮等。採用隨堂授課方法,共2個學時,最後採用組期末終結性評價。

2.武術套路技術。內容為初級三路長拳和長短兵各1/2,或者太極拳和長短兵各1/2。採用課堂授課,共38學時。考評組對學生進行期末終結性評價。

3.攻防格鬥技術。內容為摸肩遊戲、定步徒搏和散打基本技術。採用課堂授課,共12學時。對學生進行期末終結性評價。

4.擒拿與解脱技術。內容包括腕部(金絲纏腕、跪地求饒),肘部(壓肘、搬肘、託肘),頭部(推、搬及鎖喉等),襠部等擒拿與解脱技術。採用課堂授課的方式,共8學時。教師隨堂考評。

5.教材與教法教學。主要有中學武術教材識圖自練及示範講解(組織教學)。採用課堂授課方式,佈置作業,共4學時。同學自評與教師考評相結合,隨堂考評。

以上課程設置同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一是武術禮儀首次作為技術內容考評指標,強調了學生的傳統文化禮儀教育。二是武術套路主要內容分為1、2類教學內容,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所學內容。三是學時分配為理論數據,可根據具體教學加以調整。

總而言之,教學內容在教育實踐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傳統武術普修技術課教學內容主要存在內容多且形式單一;重套路,輕散打等實用技術;注重套路形式演練,忽視學生自學自練與教學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等問題。對此,我們應注重整體性、技擊性、健康性、綜合發展等原則,合理科學地設置教學內容。

註釋:

①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398.

②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③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中國武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6.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mxv4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