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語文教研組教學大比武綜述論文

小學語文教研組教學大比武綜述論文

冬寒料峭,江都區宜陵中心小學教學大比武如期拉開了序幕,給這嚴冬增添了一絲温暖。

小學語文教研組教學大比武綜述論文

——題記

20xx年12月8日,江都區宜陵中心小學語文教研組教學大比武活動正式開始。整個活動以備課組為單位,每個備課組在統一選題、集體備課、嘗試執教、自行研討的基礎上,選出一位參賽選手作為代表,參加校級比賽。整個活動歷時兩個半天,由參賽選手抽籤決定比賽順序。

整個活動,各個備課組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團隊意識,加強集體備課,展現出來一堂堂精彩紛呈的課堂。現將本次語文教研組教學大比武做綜述如下。

一、教學大比武的整體背景

1、首屆“黃楊講壇”圓滿開壇

在本次教學大比武活動開展前不久,我校首屆“黃楊講壇”活動剛剛圓滿閉幕。“黃楊講壇”作為我校教科研理論研討的一個嶄新平台,將集中展現我校在理論探討層面的高度與經驗。本次教學大比武,緊隨“黃楊講壇”之後,是對“黃楊講壇”活動的補充與延續,更是對“黃楊講壇”展現理論的踐行與檢驗。

2、“我的教育教學主張”如火如荼

“我的教育教學主張”學期初我校為提升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步伐,將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引入縱深,提出了又一方向性舉措。在經歷而來大半個學期系統學習、模仿甄別、探尋實踐、反思回望,全校教師的教育教學主張已經初見端倪。在這種背景之下,教學大比武的適時推出,既是對教師這一學期以來教育教學主張理論學習情況的驗收與督查,更是讓教師對自我初步形成的教學主張的實踐與思考。

從這兩點來看,本次的教學大比武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在形式上,是慣例性的校本教研活動,不同的視角中將進一步催生出其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活動背景下所本該呈現出來的特定歷史價值。

二、教學大比武的精彩之面

歷時兩天的教學大比武,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與啟示。參賽團隊的精誠團結,參賽選手的個人素養,深厚的課例設計能力,敏感的課間點撥技巧,無一不在顯示不少老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日趨成熟。

1、關於用教材

教材中的文本始終是例子而已。這已經成為不諍的事實,可真理話在嘴邊與落實在行動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可在這次的教學比武中,六位選手完全站在高處審視文本,教學中不僅侷限於引領學生讀懂文本知識內容,更注重教材紋理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教師已經鮮明地呈現出靈活處理整合教材為自己教學服務的意識。

徐儉麗老師的《九色鹿》提煉出九色鹿與調達兩個重要人物,分版塊教學,分鐘探究,閤中對比,教材處理清晰明瞭;張軍老師的《北風與小魚》循理據線,一脈相承,在事件分歧點中巧妙設問,激發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動力,實在而靈動;沈紅梅老師的《夕陽真美》羅列出不同時間夕陽的不同狀態,分別討論夕陽的形態、形狀以及對周邊事物的影響,層次多而不亂;李華震老師的《滴水穿石的啟示》顛覆文本的表達順序,提取核心論點,輻射全文事例,整個課堂因此而張弛有度;曹茂梅老師的《大自然的文字》簡化文本,拓展了豐富資源與文本契合,扣住文本而豐富文本,課堂顯得獨到而豐厚。

可以確定的是,六節課中所有教師對於文本的處理,幾乎已經擺脱了傳統中按部就班逐一教學的僵硬模式,而是依據學生年齡特點、文本體裁特色、課堂設計特徵,靈活而機動再度創造性的設置重組文本為自己的教學服務,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2、關於課堂組織

課堂教學,是用固定的預設去面對靈活的生成。因而,課堂中教師對於課堂走向的組織、課堂節奏的調控,顯示出一個教師深厚的教學藝術功底和高超的課堂教學機智。更難能可貴的是,教師能夠根據要教學的內容特點,面對的學生的心理特徵,做出最適切的調整。

巧妙的引導。在教材解讀到位和教學主問題把握準確的情況下,更高效的課堂環節便在於教師如何將要與學生一起探究的問題,精確地引導學生要思維深處以及如何藉助自我最近發展區向問題的核心進發。徐老師本節課的核心任務便在於探討兩個人物的形象。這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説並非易事。很顯然,徐老師深諳此道,她努力構建學生與本文語言之間的有效通道,讓學生在怡然自得的語言品析中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

適切的追索。提問是課堂組織版塊鏈接的有效方式,學生對於問題的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其中除了教師的直接提問與思考初期的引導之外,針對學生現有水平的自然追索成為學生深入要義的基本手段。追索是撥亂,這就需要教師敏鋭捕捉學生出現的誤差,通過追索,讓學生實現自我修正,在反思中迷途知返,重新回到思維的正軌;追索是推進,這就要敏捷地將學生已有的思維成果與核心目標之間的進行架接,迅速地設計通往核心目標的最佳路徑,果斷地排除思維的障礙,實現認知質的飛躍;追索還是擴展,當學生思維的定勢只能侷限於一隅之時,這就要教師迅速釐清生成資源與總目標的歸屬關係,開掘與剩餘版塊的邏輯聯繫,用四兩撥千斤的思維敲擊,令學生豁然開朗,形成頓悟。沈老師、李老師的課堂中便很好的體現到這一點。

3、關於語文價值

為什麼從小學到大學,語文課程一直存在,而且學無窮盡?別再狹隘的認為,語文承載的是祖國的母語,更別再自欺欺人式的認為,漢語是全世界最精美的語言,是最博大精神的語言體系。語文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侷限於民族文化與氣度的傳承。語文學習是個立體架構內容的系統工程,可以承載、能夠承載、必須承載的內容十分豐富。熟練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靈活運用;建立語文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學會思考,成長為真正的人;吸收語文的精華,吸得立人的基本營養,成為豐潤的人。

美麗的語言,美的薰陶。沈老師執教的《夕陽真美》融多彩的美景、精妙的美言、融洽的美情為

一體,美言描繪出美景,美景襯托出美情。沈老師整節課,沒有繁贅的瑣碎分析,沒有你逼我答的勉強往來,有的只是孩子對於美的無盡體驗,有的只是學生對於美的營養的不斷吮吸。看到學生入情的朗讀,聽到孩子出自內心對於美的悦納與傾吐,我們的心也一起沉醉中。

美醜的對比,人的存在。徐老師執教的《九色鹿》一文,展現了九色鹿與調達兩者人性之間的純粹與混沌。按照一般的教學,從具體語言文字由學生自主得出形象特徵基本已經完成教學的內容,而徐老師並不停留於此,而是更再次突破文本,在讚美與痛斥的過程將學生對於人性之間的差距通過學生的語言毫無保留般的呈現出來,一切那麼自然而純粹。

信息的補充,不為知識。還是那句老話,教材中的文本只是個例子,僅此而已。如果這個例子,能夠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與文本有之聯繫的信息探尋,這樣好奇心的激發比任何看似重要的文本內容要重要得多。曹老師在執教《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時,根據文本淺顯易懂的特點,讓學生自我質疑,想明白什麼、想知道什麼?進而用大量的自然界的資料補充文本知識的缺位,滿足學生的好奇。這一過程,讓學生經歷了讀文、提問、補充、滿足的心靈順應過程。

三、教學大比武的共性問題

無論如何,語文教學總是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總是滿載着靈動與精魂,總能灌輸着文化與素養。令人欣慰的是,通過本次教學大比武,我們看到了逐漸成熟的課堂呈現在比武的舞台中,更可以猜想,多少教師將多少精彩的課堂播灑在宜陵小學的每一個班級中。

當然俗話説,教學是門藝術,一門遺憾的藝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自然地,課也不會有完美的.課。不同的人,不同的視野,看待相同的課堂也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下面,筆者將運用本人微不足道的水平闡述一下自己個人認為,整個六節課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共性的問題,目的不在於指瑕,而在於共勉。

1、不同文本的教學手段模式化

這當然不是一校如此,似乎整個大陸的語文教學都陷入了這種怪圈模式中去了。帶着問題自讀課文——交流理解感受——朗讀強化自我感受,除此別無他法!很難想象,學生從小學一年級直到六年級畢業,所有的語文課都將在同一種模式中學習思考,將會給孩子的思維意識造成怎樣僵化的影響,可事實就是如此,而且毫無半點變換門庭的跡象。

事實上,不同的文本題材應該存在與之最為匹配的特有的教學模式。這六節課中,有想象童話類的文本,有寫景抒情類文字,有描寫人物的讚揚精神可貴的,有神話故事,有議論文和科學小品。六篇題材無一雷同,這不禁顯示小學語文教材中文本內容的豐富與靈活。面對如此豐富與多彩的文本世界,如果毫無選擇與甄別的保持課堂教學的統一化,無疑是對文本內容的異化,更是對學生認識的無情褻瀆。

2、學生的成長軌跡,未能心中有數

説白了,是教學預設目標不強的問題。從不少教師設計教學環節來看,他們現在更多在乎的是課堂行程的流暢與教學步驟之間的過場,圖個心靈感覺的實在與暢快。而這種看似真實的課堂,由於缺乏教學目標的恆定,只能變得越發蒼白而無力。

在課堂中,我們不難看到,()教師引導學生的交流常常滯留於淺嘗輒止的泛泛而談中;教師組織學生的探討與辯論也往往只是蜻蜓點水般不疼不癢,無法真正切入實質;教師實施的點評也只是隨意附和,流於形式,至於好在哪裏,妙在何處,則從不涉及。

如此,學生在課堂中成長的路徑並不明朗,學生髮展依循的層次也並不清晰,學生在課堂中的成長軌跡更不鮮明。從課中我們難以看到教師主導地位的落實,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的收穫,究竟有多少,值得懷疑!!!!

3、課感意識淡薄

讀書有語感,上課也該有課感。課感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對於課堂教學的總體感覺與判斷。擁有良好課感的老師,知道一堂好課應該具備的方面,知道該在什麼地方釋放什麼激情,知道孩子的出場與課堂的場景相扶相融。

良好課感的鍛造,絕非一日之功。應該在日常教學中,以公開教學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從語言的設計與組織,到課堂氛圍與氣場的調節與控制,再到臨場的點評與激勵,都要在高標準嚴要求中,才能在不斷的修煉中顯示功效。

在百年宜陵小學面前,我們還是那麼的年輕與勃發,擺在咱們面前的路依然很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mqgk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