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論文

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論文

在現代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是非常的重要。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安全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論文

 摘 要: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國公共安全的突出問題。在加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如何確保廣大民眾的生存發展免受由於各種自然因素總體惡化而造成的重大威脅,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是當前中國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領域。

關鍵詞: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諧社會構建

一、生態環境安全事關社會公共安全

從全球範圍看,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物質生產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對環境資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容量,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其嚴重後果就是:污染物大量排放、環境急劇惡化、全球氣候變化加快、生物多樣性鋭減,以及過度開發土地、濫伐森林、過度捕撈等致使自然資源迅速枯竭所產生的其他負面效應。聯合國2005年發佈的《千年生態環境評估報告》披露:過去40年中,人類對河流湖泊水資源的開採翻了一倍,1/4的海洋魚類遭過度捕撈,90%的大型海洋食肉動物消失,25%的哺乳類動物、12%的鳥類和1/3以上的兩棲類動物面臨滅絕的厄運。20世紀最後幾十年,濫伐森林使熱帶雨林鋭減,35%的世界森林資源消失並導致乾旱發生。人類的活動,特別是現代農業的擴展,對自然界帶來了無法逆轉的改變。1945年以來,開墾的農田比18、19兩個世紀的總和還要多,農業過度用水增加了對水資源的壓力,過度農耕造成土壤貧瘠。報告認為,如果生態環境繼續惡化下去,人類未來的生存發展將會面臨巨大威脅,尤其危及人類健康與長遠發展。[1]實際上,早在20世紀中葉,轟動一時的“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即比利時馬斯河谷污染事件、美國多諾拉污染事件、英國倫敦的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哮喘病事件、骨痛疼病事件及米糠油事件),就已向全球敲響了危害千百萬公眾生命與健康的生存危機警鐘。

科學研究表明,以氣候變化為核心的全球生態環境惡化,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着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國都面臨着氣候變暖、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生物物種鋭減、土地荒漠化、臭氧層耗損等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對社會公共安全的破壞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態環境破壞加劇了貧困,影響了社會安定。如在非洲乃至我國寧夏、內蒙古一些沙化嚴重的地區,當地農民被迫遠走他鄉,成為生態災民。二是給大眾健康帶來危機和“早亡”。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佈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中説,2004年,中國由於大氣污染造成35.8萬人死亡,約64萬名呼吸和循環系統病人住院,約25.6萬新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527.4億人民幣。另據2007年7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世界銀行與中國政府合作的中國污染報告草稿指出,中國每年約75萬人因污染而“早亡”。三是導致自然災害頻繁。在自然災害中,除地震、火山活動之外,許多自然災害都與人類破壞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特別是洪澇、乾旱、泥石流、沙塵暴等頻繁發生,可以説是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的結果,等等。

“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些光輝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東方哲學的重要內核,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人類本來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員,人類起源於自然、生存於自然、發展於自然;人與自然本是一種生命體的統一,一個不可須臾分離的有機整體,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題中之意。[2]

沒有生態環境安全,就沒有社會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直接關係到公民的生存權和社會穩定。一個民族得以長久生存並不斷髮展壯大,其主要推動力和重要標誌應當是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倘若以土地和水資源為核心的國土資源極度短缺,生態系統不能持續提供資源能源、清潔的空氣和水等環境要素時,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就失去了載體和基礎。將生態環境與公共安全聯繫在一起並不是當代人才有的覺醒,歷代統治者都把保護自然資源、防治自然災害作為公共安全提到國家戰略問題予以高度重視。例如,中國最早提出國策概念的管仲在其《地員篇》中強調的“地者政之本”。而中國古代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長期爭戰造成的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悲劇,其直接原因往往是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草原資源受到破壞,這些經常處於生態難民境域中的鐵騎對文明社會造成了巨大破壞。可見,生態環境安全事關國家社會公共安全。

二、中國生態環境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

國家環保總局於2005年6月編制出版的《國家環境安全戰略報告》指出:政策開放以來,我國環保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由於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以及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長期累計效應,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風險在加大,威脅在加重。當前,中國的生態環境安全問題,歸納起來,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環境資源越來越短缺

我國人口眾多,環境資源匱乏,已經難以支撐傳統工業文明的持續增長,這是基本國情。未來十餘年,我國要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人口將繼續增加,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國內生產總值翻番,環境資源狀況將面臨着巨大的挑戰和壓力。

首先,淡水資源面臨危機。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序中居121位。而水資源總量中可用水量僅11000億立方米。由於人口增加和經濟迅速發展,需水量持續增加,目前已經達5600億立方米,快速逼近可供水資源總量的極限,並且極不均衡,南多北少,我國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於聯合國確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緊張線”。我國660座城市中,有357座缺水,121座嚴重缺水,尤其是北方城市普遍缺水。許多城市因過度開採地下資源,出現了“漏斗”型地陷56個,面積達8.7萬平方公里,其中,北京市有近千平方公里。隨着河流上中游地區水利工程的不斷修建,致使不少河流發生了斷流。河道斷流造成河流兩岸地下水位下降、氣候乾燥、土地乾旱,下流河道特別是主糟淤積加劇,威脅防洪安全。

其次,土地資源明顯不足。我國雖然國土遼闊,但平原只佔12%,優質耕地少,可開發的後備資源少。據統計,現有耕地18.5億畝,人均1.4畝,不及世界人均5.5畝的1/3。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工業化進程加快,由於各種非農使用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耕地大幅減少了6364萬畝,年均減少超過1000萬畝,沒有實現耕地動態平衡的目標。全國已有666個縣突破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面積0.8畝以下的警戒線,其中,463個縣人均耕地不足0.5畝。預計到2030年,全國人均耕地不到1畝。[3]中國土地承載力已達極限,耕地資源不足已呈不可逆轉之勢。土地,特別是優質耕地的大量損失,將給糧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

最後,森林資源日趨緊缺。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森林覆蓋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環境優質與否的重要參數。我國屬少林國家,林業用地面積26329.47萬公頃,森林面積15894.09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為16.55%,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27%)的61.3%;全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蓄積量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8,而且森林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78.06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68%;鬱密度0.2-0.3的林分面積佔林分總面積的201%。另外,林地被改變用途或徵佔現象依然嚴重,每年平均約有216.3萬公頃的林業用地逆轉為非林業用地。[4]此外,我國草場2.6億公頃,人均面積為世界人均的1/3。其中,劣等草佔36%。總體上看,環境資源不足正成為制約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瓶頸。

2.生態環境容量約束加大

由於人口增加和能源資源超常消耗,大量廢氣、污水、垃圾直接排放,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遭受破壞,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較大威脅。

第一,水環境每況愈下。據國家環保總局調查統計,2006年,我國工業污水排放量達330多億噸,尤其是七大水系所承載的工業污水排放量與日俱增。其中,黃河流域2006年工業污水的排放量達32億噸,長江流域為137億噸,淮河流域為26億噸,珠江流域為53億噸,分別比上年平均增幅高出2-3%。據國家環保總局發佈的《200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對全國近14萬公里河流進行水質評價,近40%的河水受到嚴重污染;全國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類水質佔41%。而環保總局發佈的另一項重要調查顯示,被統計的我國131條流經城市的河流中,嚴重污染的有36條,重度污染的有21條,中度污染的有38條。全國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139萬平方公里,其中,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為2.9萬平方公里。[5]

第二,大氣環境嚴重惡化。我國境內的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原因主要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急劇增長的機動車尾氣污染及局部地區工業廢氣大量超標排放。我國煤炭消費量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68.9%。據估算,全國煙塵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來自於煤炭的燃燒。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國的26.4倍、美國的60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佔世界的14%,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排放國。2003年,國家掌握監控數據的340個城市中,達到空氣質量標準二級以上的城市有142個,只佔41.7%,超過三級標準的城市91個,佔26.8%。隨着機動車保有量增加,機動車尾氣已成為大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2003年,全國機動車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炭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達到863.1萬噸、3637.8萬噸和5492萬噸,分別比1995年增加2.5倍、2.1倍和3.0倍。[3]

第三,酸雨呈蔓延之勢。由於大氣受到污染且日趨嚴重,現在,我國已是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其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30%。20世紀80年代,中國酸雨主要發生在重慶、貴陽、柳州以及川、黔和兩廣地區,酸雨面積約170萬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酸雨面積擴大了100多萬平方公里。2003年,全國487市(縣)的降水檢測結果顯示,出現酸雨的城市有265個,占上報城市數的54.4%;年均PH值小於或等於56的城市有182個。與2002年相比,出現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4.1個百分點;降水年均PH值小於和等於5.6的城市比例上升了4.7個百分點,酸雨污染較上年度加重。[4]2004年4月,國家環保總局發佈的《“兩控區”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計劃》表明,中國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對生態環境損害和人體健康影響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100億人民幣左右。

第四,固體和有毒廢棄物污染嚴重。我國單位GDP的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水平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每年產生工業廢棄物13億噸左右,其中,危險廢物1000多萬噸。工業排放的固體廢物主要集中在煤炭、採礦、冶金、化工等行業。現在,全國城區生活垃圾年產生量1.5億噸,與20年前相比增加了近6倍,垃圾處理率為50.8%。抽查的329個生活垃圾處理廠中,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僅為15.6%。垃圾填埋場二次污染問題突出。歷年城市生活垃圾堆放量達65億噸左右,佔地面積近600平方公里,全國有2/3以上城市處於垃圾包圍之中。歷年堆存的`危險廢棄物產生的廢氣、滲濾液,淋浴水污染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水平很低。家電及電子垃圾產生的污染成為新的環境問題。電子垃圾向我國越境轉移問題也應引起高度關注。放射性污染威脅也在增加。[3]

第五,農村環境令人擔憂。農業和農村污染源點多、面廣。目前,鄉鎮工業化學需氧量、粉塵和固體廢物排放量佔全國工業污染排放總量的比重接近或超過50%,已成為影響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嚴重滯後,絕大部分城鎮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成為農村內河水污染的主要來源。大多數村鎮沒有無害化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被隨意拋棄在河塘或低窪地,不僅影響環境衞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積,污染水體。農村畜禽糞便、水產養殖污染、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使農村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第六,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主要表現為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都不同程度存在退化問題。我國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不高,森林構成主要以人工林和中幼林為主,而最為重要的天然林及生態效益最為明顯的成熟林仍然在減少,導致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下降;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為中國主要的沙塵源;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分佈最多的國家之一,荒漠植被的過量利用和內陸河上游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區綠洲的生態退化,水源涵養和調節能力下降;天然濕地大面積萎縮、消亡、退化仍很嚴重;沿海灘塗、濕地生態破壞加劇,海域總體污染狀況仍未好轉;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全國共有瀕危或接近瀕危的高等植物4000至5000種。與此同時,我國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導致自然生態系統抵禦各種自然災害能力減弱。尤其近年來環境污染導致的微量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沙塵暴、高温天氣和低温冰雪等)在我國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在不斷增加,對我國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嚴重影響。氣候變異已經不是一種預測,而是實實在在的危險,還在不斷增長,給國人帶來痛苦和經濟困難,這種影響和挑戰不容迴避。[6]

三、維護生態環境安全須多措並舉

生態環境安全是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就是捍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是鞏固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注重統籌兼顧,合力推進,配套進行。

1.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五種關係,全面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發展觀唸的嶄新思考,是對我國人口劇增、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進行檢省後的一種明智選擇,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賦予生態環境安全保障最重要、最根本的時代重任,更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安全保障歷史性轉變的出發點和根本目標。為此,在指導思想上,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納入國家戰略考慮的層面,儘快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地區的生態環境安全風險防範體系,這對於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切入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只有將維護生態環境安全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只有從國家公共安全的高度認識生態環境問題,只有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與保障公共安全結合起來,才能正確而妥善地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從源頭上解決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問題。在發展佈局上,要遵循自然規律,根據區域環境資源和自然生態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要求,規範國土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把經濟活動控制在自然生態的承載力之內,從源頭上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在發展方式上,當務之急是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做到強化第一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適當調控第二產業(重化工),改變“二產比重高、三產比例低、一產發展滯後”的不協調現狀;實現由主要靠物質(資金、資源、環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識、智力開發和技術進步加快發展的轉變。[6]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鼓勵發展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等生態產業,推行清潔生產,徹底摒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發展規劃上,要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發揮自然修復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要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和防沙治沙等生態治理工程。要因地制宜發展適應抗災要求的避災經濟。積極推進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和環境優美鄉鎮等生態示範創建工作,樹立一批科學發展的典型。要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真正實現城鄉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7]

2.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廣泛參與

維護生態環境安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是全民族的事業,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要緊緊依靠人民羣眾,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千軍萬馬齊心協力維護環境安全的局面。要大力加強生態環境安全的警示教育,使全社會充分認識到維護生態環境安全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站在國家長遠發展全局的高度,把維護生態環境安全擺上重要位置,才能痛下決心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不斷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大眾傳媒工具,在全社會開展生態環境安全宣傳,使每一個公民都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各級政府要及時發佈生態環境信息,讓社會公眾瞭解生態環境狀況,充分調動廣大公眾愛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主動性,將保護生態環境熱情轉化為自覺行動。要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社會風尚,努力營造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良好氛圍。各級政府及其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安全意識,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相互協調,羣策羣力,羣防羣治,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生態環境安全度的提高。[8]

3.實行最嚴厲的生態環境安全保障制度

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不但要解決指導思想和發展理念問題,更需要政府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和法律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一樣實行最嚴厲的生態環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與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和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生態環境法規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標準和技術支撐體系。首先,要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和具有法律保障的程序及制度,保證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決策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安全的要求,特別是使有關生態環保部門能充分參與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決策過程。要強化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綜合決策機制,把生態環境安全目標切實納入國民經濟整體戰略規劃和各級政府計劃中,對生態環境安全有重要影響的經濟發展重大決策要實行公眾聽證,逐步使綜合決策和協調規範化與法制化。其次,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必須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走向法制化,即用規章制度使損害生態環境資源的外部成本和培育生態環境資源的外部效應都“內部化”,迫使人們在經濟決策、追求快速城市化時,考慮生態環境資源的價值,從而由直接責任者承擔生態環境資源破壞的全部代價,或使培育生態環境資源的人得到比從市場更多的好處。同時,依法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以加強幹預促使市場主體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生態安全。[9]第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綜合運用價格、財税、金融、收費、保險、產業和貿易等經濟手段,調節或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促使市場主體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第四,改革、完善經濟核算和政績評價制度體系,使各級幹部由原來主要關心經濟增長速度變

為全面關心經濟、生態、環境、資源、社會、民生的協調持續發展。

4.着力解決當前生態環境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

首先,必須有效防範突發性環境事件。目前,我國正處在一個環境事故高發期,近年來頻頻發生的重大突發性環境事故警示我們,必須建立健全防控體系,完善事故應急預案,健全決策響應系統。要將重點流域、重點地區、重點作業、重點部位作為防控的主要對象,常抓不懈,把環境安全消除在萌芽中。一旦發生事故,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採取斷然措施,科學處置,將危機和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其次,必須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要將水、空氣、土壤污染防治作為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重中之重,把確保羣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確保農產品安全。加快實施危險廢物處置、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燃煤電廠脱硫、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等國家環保重點工程。[7]第三,必須增加投入,償還生態欠債。長期以來,生態環保投入不足,欠債過多,留下了鉅額生態赤字。生態赤字帶來的後果是生態環境惡化和災害加重。要根本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就必須增加投入,償還生態欠債,做到“多還舊債,不欠新債”。[6]第四,必須大力加強科技支撐能力。科學技術對於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不斷加大流域性、區域性、全局性等前瞻性重大性生態環境安全問題的成因與演化趨勢的研究,組織開展科技攻關,形成國家、地方、政府對水環境、大氣環境等的監控、預警技術體系。要加強自主創新,力爭在生態環保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以通過科技進步相對減少經濟增長對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需求,用現代科技克服生態環境在協調發展中的限制因素,減輕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過載壓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高新技術在生態環保領域的應用,通過技術進步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並建立一批高新技術產業,以在更高起點解決可持續發展中資源利用與污染處理效率低及環境資源退化問題。

5.積極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交往日益頻繁,國際社會越來越相互依賴,生態環境安全問題已成為全世界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由於生態環境安全問題具有擴散性、跨國性、不可逆轉性和消耗性等特點,而且問題的解決符合全球共同的利益,因此,各國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也必須走對外開放之路,積極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為了切實維護我國的根本利益,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要積極主動參加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國際重大活動和國際合作,主動參與到國際規則制定的全過程當中去,既可維護我國合法的生態環境權益,又可介紹我國的生態環保工作,消除中國環境威脅論的影響。要積極參與並組織國際交流活動,開展全球範圍內的人才、技術和信息交流,積極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與經驗,提高我國生態治理與環境保護的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緊密跟蹤國際發展的最新形勢,結合全球生態環境安全問題的熱點,組織開展重大問題的調研與分析,及時建立生態環境安全危機應急處理機制以及生態環境安全預警網絡和體系。要積極參與全球環境領域的國際重大行動,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環境合作,積極參加全球生態環境科學綜合調研,共同研究分析解決危及生態環境安全的世界難題,為維護生態環境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註釋:

[1]郭林.誰來拯救我們的環境[N].光明日報,2005-04-08.

[2]周生賢.走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J].經濟要參,2008(2).

[3]亦冬.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J].攀登,2008(1).

[4]黃鶯.全球環境安全問題綜述[J].國際資料信息,2004(7):7.

[5]劉助仁.構築21世紀新階段生態文明任重道遠[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8(2):17-18.

[6]春雨.跨入生態文明新時代[N].光明日報,2008-07-17.

[7]曾培炎.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鞏固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N].中國環境報,2006-06-12.

[8]王玲.國家環保總局負責人談採取措施維護生態安全[N].經濟日報,2006-06-06.

[9]丁丁.對生態安全的全面解讀[J].經濟研究參考,2007(13):59.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jrqrg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