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分析兒童早期養育環境對心理髮育的影響論文

分析兒童早期養育環境對心理髮育的影響論文

1 兒童早期養育環境的基本概念

分析兒童早期養育環境對心理髮育的影響論文

人的發展是一定先天條件與後天發育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環境在兒童早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廣義上説,環繞個體的一切外在都是發育環境,既包括自然、物質環境如地理空間、光照、空氣、飲水、氣候、營養供應等,也包括心理、社會環境如家庭構成、養育方式、人際關係、社會文化等。

自然、物質條件固然是兒童生長髮育的基礎條件,但與兒童早期心理髮展直接而密切相關的是心理、社會環境,也就是本文要論及的兒童早期養育環境。生態系統論者Bronfenbrenner認為,發育環境作為心理髮展的主要影響源,是一個具有嵌套結構的生態系統。兒童處於這個系統的核心,對兒童心理髮展影響最直接、最顯著的是內層微系統,也就是家庭,稍外是中系統(幼兒園、學校、同伴、鄰里關係等),還有更外圍的外系統(父母職業、社區服務、社會發展狀況等)和宏系統(意識形態、文化習俗等)。一般來説,這些因素越向外影響作用越間接,但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動態地影響着兒童的心理髮展。

2 兒童早期家庭養育環境與兒童心理髮展

2.1 家庭結構與兒童心理髮展

家庭結構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影響是毋容置疑的。近幾十年來,我國家庭結構變化明顯,核心家庭、多代大家庭仍是主流,單親家庭也在增多。單親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必然導致家庭功能的缺損,進而影響子女的身心發展。研究發現,孤寂、自卑、缺乏安全感、性別移位是單親家庭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相較於單親母親家庭,單親父親家庭兒童的心理損害更為突出,在親密度、情感表達、成功性、道德宗教觀等方面顯著低於單親母親家庭的兒童。基於多種原因,獨生子女、留守兒童、隔代撫養成為城鄉常見的家庭構象。

研究顯示,儘管有研究顯示獨生子女具有智力發展較優、思想比較開放,創新意識較強等優點,但由於父母終生只有一個子女,家長把所有資源和愛護集於一身,容易形成溺愛、過度保護的養育方式,使兒童產生任性、依賴、堅持性差等弱點。留守家庭結構不完整、親代關愛和管教的缺失、隔代撫養等因素均可能給兒童心理髮展帶來負面影響。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家庭重養不重教或管教不力的現象突出,如果再有學校教育不足,缺乏社會關愛,留守兒童容易出現情緒困擾、人際交往困難和自卑等心理問題;而且兒童年齡越小表現的越明顯,女童比男童表現得更為突出。

2.2 早期家庭養育方式與兒童心理髮展

所謂的家庭養育方式,指家長在撫養、教育兒童通常採用的一貫養育行為特徵和風格。大量研究證實,家庭養育行為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影響明顯。關愛、支持、豐富的刺激和及時迴應有利於兒童的認知和情緒發展。另有研究發現,父親參與撫養有利於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獨立品格和探索精神。與母親對子女“無條件的愛”不同,父親在子女成長過程的作用更多在於建立規則即所謂“剛性的愛”。兒童心理健康發展不僅需要養育者的接納、關愛、支持,也需要適宜的限制和約束。更有學者認為,家庭中單一的養育行為、單個事件或因素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是有限的',整體的養育方式或風格對兒童發展更具有意義。

3 同齡夥伴關係與兒童心理髮展

在家庭,家長是兒童心理髮展的主要影響源;兒童走出家庭後,同齡夥伴則是最重要的影響源。對恆河猴和孤兒的觀察研究均表明,家長和同伴對兒童心理髮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家庭中的兒童處於不平等的從屬地位,但敏感的父母可使兒童獲得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安全感。而同齡夥伴的交往地位是比較平等的,彼此要友好地相處,必須學會理解對方的觀點,學會協商、讓步、合作;這種同伴交往對兒童的社會化影響是在不平等的家庭環境中很難獲得的。

同伴交往可讓兒童學會調整交往方式,形成友誼和信任,發展出更具適應性的社會行為模式。據研究,不同年齡(相差1歲以上)兒童互動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上有其特殊作用。與年幼兒童交往可以促進年長兒童同情心、照料行為、親社會傾向、果斷性以及領導能力的發展;與年長兒童交往可以促進年幼兒童學得許多新技能,學會怎樣尋求幫助,順從強力的夥伴;尤其是在家裏作威作福的兒童可以促其學會與人協商、妥協的能力。

4 電子媒介與兒童心理髮展

家庭電子產品大多是文化傳媒的載體,對兒童早期心理髮展具有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電視可以帶來許多有益的信息,電子設備可以成為兒童有效的教學工具,基於遊戲的學習比傳統的學習方式更為有效。但是也要看到,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電視一樣,所提供的虛擬畫面、信息、內容對於兒童來説是單向的,過多使用會取代人際互動,減少了親子交流、遊戲、閲讀和娛樂的機會,妨礙了更有價值的現實環境中的探索和學習。

加拿大的一個偏遠小鎮在引入電視2~4年後,發現該鎮兒童在閲讀技能和創造能力方面出現下降,社會交往減少,攻擊行為增加。電子熒屏快節奏的動作、變幻的色彩、響亮的音樂雖然引人入勝,但認知能力有限的兒童很難感知到完整的故事及其內在意義,尤其在節目充斥暴力等不良信息時,對兒童的負面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的。國內外研究均證明,接觸媒體暴力較多的兒童會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行為。當今社會電子媒介已無可躲避,關鍵在於合理的使用。根據兒童年齡選擇適宜的內容並有效控制兒童接觸電子媒介的時間,則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不良影響的發生。

5 衞生、教育機構,社會文化與兒童心理髮展

近年婦幼保健機構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發展迅速,通過定期的發育監測、養育行為指導給家長提供了較為系統的養育知識、技能。名目繁多的早期教育中心和托幼機構對兒童心理髮展影響也不可忽視。社會上開設的親子課程為3歲前兒童提供了羣體交往、活動的機會;高質量幼兒園活動也對兒童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發展表現出較好促進作用。但有專家擔心,小齡兒童太多的時間被高度結構化的課程所佔據,過早被迫取得所謂的進步,過多的壓力會使兒童感到焦慮、喪失學習的快樂和主動性,導致將來厭惡學習和學校。因此,兒童早期心理髮展促進活動應順應自然、符合最近發展區的原則,過早的、刻板的、過於結構化的、拔苗助長式的早期教育不僅沒有好處,甚至會損害兒童的發展。

6 兒童早期養育環境的評價與干預

與發達國家比較,總體上看還處在初級階段,發展也很不平衡;城市開展得多,農村關注的少;對營養、餵養和認知發展關注得多,對兒童早期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發展重視得少。2013年國家衞計委召開的全國兒童早期發展工作會議及“兒童早期發展示範基地創建”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兒童早期發展工作,標誌着該項工作駛入了政府主導的快車道。這是兒童早期發展難得的歷史機遇!如何在借鑑別人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本國國情發展本土兒童養育理論、評價體系和促進技術,構建規範高效、遍佈城鄉的兒童早期心理髮展服務網絡,是值得期待並加倍努力實現的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j4wzv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