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策略之捷徑的論文

小學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策略之捷徑的論文

一、“優化”教學環節,建設音樂課堂的“立體工程”

小學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策略之捷徑的論文

1.教學內容的整合

教學中教師要把唱歌、奏樂、欣賞、音樂知識與技能訓練、歌唱表演、唱遊、音樂遊戲等內容結合起來,並做到有所側重,合理安排,有所特色。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感染力,結合學生年齡特徵來感染學生情感,要充分挖掘現有教材內容,適當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把時代氣息濃、緊貼學生現實生活、符合學生“胃口”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勁頭和情感。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高雅藝術作品感染學生。如從三年級開始接觸多聲部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聆聽《黃河大合唱》那使人感到激動、振奮的旋律,貝多芬的慢板樂章使人陷入深思,圓舞曲使人邁起輕鬆的舞步……高雅藝術能震撼人的心靈,激起崇高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啟迪。

2.教學方法的篩選

教學中應力求生動活潑,因“課”施導,因“材”施導。如發聲練習採用模仿法;節奏訓練採用遊戲法;新歌導入採用故事法、謎語法、談話法;歌曲處理採用對比法、討論法;欣賞教學採用情境設置法等。教師也可以將各種教學方法優化搭配,綜合使用,以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時而穿插啟發式提問,時而組織氣氛熱烈的討論,時而組織生動活潑的彈、唱、跳、拉、敲的表演,時而進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範唱、範奏,等等,從而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教學《快樂的節日》,可以讓學生談談過“六一節”的感受與過程。讓學生自編舞蹈,來配合這首歌,接近音樂與現實的距離。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學實踐中穩定學習興趣。

二、注重課程整合化,建設音樂課堂的“開放工程”

課程的整合化是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課程發展的又一趨勢。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注意把音樂與相關的學科綜合起來,不僅豐富了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而且對促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和欣賞綜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會使我們的課更生動。值得注意的是,學科的整合不是音樂與其他學科的機械疊加,而是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溝通、相互融合。因此,不管音樂和哪一門學科綜合,教師都必須以音樂教學為主,其他學科的講解要適可而止,不能喧賓奪主。當然,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科綜合”,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轉變觀念,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科綜合的優勢,為音樂教學服務,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上出真正的“音樂味”。

三、形式“層次化”,建設音樂課堂的“趣味工程”

教學的形式可以多樣,而“激趣”必定為首位,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進行審美體驗。而音樂審美體驗的多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標題入手,激趣

對一部音樂作品思想意藴的把握,往往從標題切入,標題往往總領全曲。有的標題描述某些傳説或英雄故事,如音樂劇《彼得與狼》、《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的標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標題;有的標題反映着重大的歷史事件與社會現實生活,如《只怕不抵抗》、《團結就是力量》的標題;有的標題表達了某種情感,如民樂合奏《喜洋洋》《賽馬》等的標題。

2.從局部感性音調體會全曲神韻,引趣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色陽光,窺一斑而知全豹。很短小的一個樂句就奠定了全曲或喜或悲的基調。而民樂合奏《喜洋洋》中,快速、強力度的大齊奏,一開始便能使人感受到人民羣眾在春節這一傳統的喜慶日子裏,喜氣洋洋,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

3.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延趣

這樣的情感引導,常常在於音樂欣賞課中。音樂欣賞是“一步又一步地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小學生音樂欣賞的初級階段,是由音響感知,以及與之自然相伴隨的.感性體驗與聯想構成的,是對音樂的初步的“情趣”的欣賞階段。如聽到歡快的樂曲,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歡快起來,聽到悲哀的樂曲,自己心裏也不由得生出一種悲哀之情,至於這是怎樣的一種歡快或悲哀,為什麼這麼歡快或悲哀,則無暇或無力深入思索和探尋。這就是指對音樂感情表現的初步的、感性的體驗,稱為“情”。當學生學習那些民歌時,感知其獨特的方言、發聲特點等。學生學習了歌曲之後,會唱了,愛唱了,並且隨之而來的是瞭解當地的風俗民情等相關知識,全方位地感知民歌的文化底藴。對於音樂學習來説,這是個延續,也必須這樣做,讓音樂走出課堂。

四、評價“多元化”,建設音樂課堂的“人文工程”

“是人都愛聽好話”,這句話説得很有道理。放到教學中也一樣。《音樂課程標準解讀》提出:音樂課程評價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音樂不同於語文、數學,不能僅通過期末一張試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如何做好學生學習音樂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呢?

1.內容標準多元化

其實,我們常常用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科學地説做到了公平,但人文地説有點獨裁。每個學生的天賦不一樣,對於音樂的感知面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個人認為,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可以有“給個凳子,摘到桃子”的扶持,也可以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開放,更可以有“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的合作。學生在認真學習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基礎實力,選擇較為實際又真實展示自我的內容來進行考核,有助於他們減輕心理上的負擔,不再懼怕,以此來推動音樂學習的圓滿。一個節奏帶、一張簡單的視唱單,一個和聲、一段有感情的朗讀歌詞都是我考核學生的標準,可以選擇,可以挑戰,可以合作。學生在考核中有了放鬆,有了成就,有了合作,有了被肯定的滿足。

2.形式手段多元化

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評價以口頭語言評價為主,並且比較單一、枯燥。而學生是多元化發展的,只有我們的評價形式多元化了,他們才會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教師的體態語、琴中的“合成器(鼓掌聲)”、幽默的評價,既是肯定,又是調節氣氛,事半功倍。同時也可以結合小學音樂書末頁的學期自我評價為標準進行補充,以此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3.評價主體多元化

過去的評價都是教師一手包辦的,既苦了教師,又抹殺了學生對自己學習評價的自主性。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音樂教師在自己掌握正確的激勵性評價觀的同時,要把評價的部分權利“退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評價。而互評這種責任感會產生巨大的動力,從中學生學會與人交往。學習是一門學問,教學亦如此,育人更是如此。讓我們本着“以人為本,以學為介,不斷提高”的教學追求來踐行我們的“有效工程”建設,努力地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j09l4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