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實施論文

關於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實施論文

學校教育正在進行着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同時也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相應地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怎樣推進素質教育?就此問題談一些認識和體會。

關於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實施論文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1.“以師為主|”轉為“以生為主”。

傳統的課堂教師主宰,一言堂,教法單一,學生只是接受,學生沒有自主探究的機會。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地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良好素質的形成是不利的。

素質教育主張“以生為主,以師為導”。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2.“側重優生”轉為“面向全體”。

以往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教師側重優秀學生的培養,課堂所有環節都圍繞着他們轉,受表揚的也是他們。差生則成為諷刺、挖苦的對象,極大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心,致使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素質教育要求面對全體學生,充分認識學生之間的差異,對每個學生制定難易不同的目標,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鼓勵他們多思、多問、多練習,不斷增強學習能力和信心。

3.“教書”轉為“育人”。

教師既要認真傳授科學知識,又要注重思想教育,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要善於挖掘藴藏在所授知識中深刻的思想性內容,並加以正確的提示和闡述。除了課堂講課之外,還有輔導答疑、考試考查、批改作業、課外活動等環節,我們都應當把它作為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機會和有力手段。學生在這些環節中,既能夠表現出他們掌握知識的深廣程度,又能夠表現出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感情,還可以看出他們的智慧和才華。 二、教學行為的轉變

1.把素質教育融入教學內容中。

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教學內容,揭示辯證關係,並指出知識來源於實踐以及它在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中的廣泛應用。通過介紹我國的科學成就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逐步明確要為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努力學習。

2.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學習能力是決定學生接受知識快慢的重要因素。

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後,學習的效果將事半功倍。在講解完知識後,提出一些難點知識讓學生們共同討論研究,培養學生討論研究的`興趣。學生經過討論研究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2)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

個性的發展對於人一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正因為每個人的個性品質不一樣才使有的人成了科學家,有的人成了音樂家,有的人成了美術家……。在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去進行練習,學生的個性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3)實踐是獲得知識的手段之一,同時也能夠檢驗知識的科學性。

為了讓學生科學、全面的掌握知識,我們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學會知識。(4)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一切險阻。人生的道路沒有一帆風順的,要想做好一件事,不付出努力也是不行的,學生要想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必須有一定的毅力,這樣才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毅力。

素質教育迫在眉睫。教師的觀念,自身的素質直接關係着教育的成敗。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恪盡職守,而且還要努力學習新方法,精通本專業的知識,還要做到一精多能。教師不僅要用豐富的知識教書,更要以自己崇高的品質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愛心去感染學生,以自己的言行給受教育者起到實在的教育和表率作用,把素質教育融入到教學中,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這樣就能培養出德藝雙馨的接班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gy847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