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教學改革措施論文

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教學改革措施論文

【內容摘要】《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是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了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亟需對本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本文通過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提出應用轉型背景下該課程應增加實驗實踐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和提高師資隊伍業務能力等改革建議與措施,為培養合格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教學改革措施論文

【關鍵詞】地方高校;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教學改革

榆林學院於2003年設立植物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主要面向榆林及晉陝蒙農業生產第一線,適應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需要,能在現代植物生產,特色農產品加工和植物保護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植物科學相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農業技術推廣、現代農業生產與管理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是本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長期以來不被重視,但是隨着我國糧食產量的持續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質量越來越被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和重視。[1]目前,各省、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部門已經初具規模,在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和農產品檢驗方面缺乏大量科技人員。因此,亟需對《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培養出適應社會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一、當前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陳舊,方法單一。多年來,各高校課程教學普遍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主,主觀能動性掌握在教師一方,而學生只會聽,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上不善於參與互動,課堂氣氛沉悶,經常出現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現象。堂堂灌和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造成學生欠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於國家高等教育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教學內容簡單落後,缺少實驗教學。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而在學院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中本課程教學內容只有理論部分,缺少實驗實踐教學,並且理論內容簡單落後。理論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產地環節質量檢測技術、農產品安全質量檢測技術和農產品品質質量檢測技術3部分,包括種植業、生態環境、農產品安全、儀器設備使用及分析等多種學科,在課堂開展的過程中,同學們能夠通過課堂聽講熟悉農產品質量檢測方面的相關原理技術和操作步驟,但是對於《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的全面、深入掌握需要通過實驗實踐環節來實現。[2]

(三)教學師資力量不足,效果不明顯。目前,學院植物科學與技術教研室專任教師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6名,講師4名,職稱梯度合理;博士6名,佔總教師數的54.5%,但是現有教師多為農學和生態學相關專業畢業,在農產品檢測和食品加工研究方向僅有1名教師。以往本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要由其他教研室相關教師或者農學背景教師完成,造成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只有系統學習相關專業知識,開展相關科研工作以及經過教學培訓的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應用轉型背景下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教學改革建議與措施

(一)增加實驗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前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僅有理論課32學時,通過與參與過該課程授課的其他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認識到實驗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可將本課程內容調整為理論20課時,實驗10課時,實踐2課時。結合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相關專業必修課程,本課程理論主要學習農產品分析的一般程序、農產品產地環境指標檢測、農產品感觀檢測技術、農產品相關品質指標檢測技術以及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等內容的原理和方法;實驗內容主要針對榆林地區主要農產品開展穀物類農產品雜質、不完善粒和純糧率測定,豆類糧食中粗蛋白的測定,馬鈴薯中澱粉的測定,土壤酸鹼度的測定,以及農產品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等項目;實踐部分的內容為帶領學生到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進行參觀學習,瞭解當前農產品質量檢測的現狀和熱點問題。

(二)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教師採用實例教學方法,通過生動的實例講解枯燥的課堂知識,並將教學內容通過設問、引導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討論,[3]使得學生大腦興奮點不斷轉移,注意力得到及時調節,有利於學生精神始終維持最佳狀態和學習探索的主動性。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網絡交流平台等現代教學手段,輕鬆式教學;還可以引導學生在MOOC平台進行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採取隨機小翻轉、課堂大翻轉等混合式教學模式,[4]檢測學生課前自學情況,由教師對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與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三)完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方式對於學生學習本課程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改變以往僅由平時成績和期末開卷考試組成的考核評價體系。改革後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考核由平時成績、期末筆試成績、實驗成績和實踐成績組成,其中平時成績由課堂考勤和學生回答問題的表現情況進行綜合打分,佔總分的20%;期末筆試成績反映學生對於基本原理和技術的掌握情況,佔總分的40%;實驗成績由出勤、動手能力和實驗報告共同決定,佔總分的30%;實踐成績由出勤、討論參與度和實踐報告共同決定,佔總分的10%,從而督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環節,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提高師資隊伍業務能力。大學教學的本體功能是促進學生髮展,在大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能夠成為學生髮展的引導者、促進者,[5]與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密不可分。師資隊伍水平的高低,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6]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因此,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重要的環節。一方面,加大農產品相關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彌補現有師資隊伍的空缺;另一方面,依託榆林市產學研合作聯盟,在現有教師隊伍中選派年輕教師利用寒暑假時間到農產品加工企業或農產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進修學習,瞭解最新的農產品檢測技術及其發展趨勢,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實驗教學能力。

三、結語

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實驗性課程,為了達到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該課程教學改革過程,在提高師資隊伍業務能力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途徑,努力培養和造就出一批檢測技術理論知識與實驗實踐知識全面發展的複合型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靜,杜彥修,李俊周,趙全志.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6):177~178

[2]丁琳.食品檢測技術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河南科技,2010,9:45

[3]王羣,趙亞麗,張學林,董鵬飛.實例教學在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中的探索與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0):310~311,314

[4]蘇小紅,王甜甜,張羽,張彥航,趙玲玲.基於大班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17,7:54~62

[5]黃平.大學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定位[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3(5):653~656

[6]羅堃,彭買姣,焦筱淇,夏新華,顏紅,楊晶,雷志鈞,嚴建業.基於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中藥藥劑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雜誌,2016,18(1):88~9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gw8o2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