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商業銀行融資的分析論文

關於商業銀行融資的分析論文

一、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

關於商業銀行融資的分析論文

1不良資產比例過高。2005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的整體不良貸款比率首次達到8.6%,但是不良貸款分類中的損失類貸款卻為4806.8億元,比2005年第三季度大幅增長了1064億元。這一方面是因為國有商業銀行自成立以來,就承擔大量的政策性貸款,大多貸給了經營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最終難以收回;另一方面則與銀行的經營管理有關,銀行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信貸制度還有很大缺陷,導致商業銀行在選擇客户方面不能嚴格按照審批制度進行,關係貸款嚴重。

2金融創新落後,利潤來源單一。我國四大商業銀行由於受國家控制而在金融市場中處於壟斷地位,導致其創新動力嚴重不足。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仍然是以存款、貸款、結匯等傳統的業務收入為主,金融產品品種非常少,利潤來源單一,使其缺乏應有的核心競爭力。

3資本充足率低。2004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達到7.3%,2005年中國銀行業行業研究報告),這與《巴塞爾協議》要求的最低標準相差甚遠。

二、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開放前後的均衡分析

1金融開放前商業銀行的均衡需求量(或產量)以及利潤。金融市場開放前,可以認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處於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為了便於分析,我們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看作是一家超級國有銀行,該銀行已經完全符合壟斷市場的條件,並可以運用壟斷市場的模型進行分析。假設該超級國有銀行的需求函數取如下線性形式:P=a-Q(為了分析方便,我們假設該曲線的斜率為1),且具有不變單位成本C,利用壟斷市場下的均衡分析可知,其在壟斷金融市場的最優產量和均衡利潤為:maxπ=Q(a-Q-C),求關於Q一階倒數,可以得到該銀行的最優需求量為,均衡價格為P=a-1/2(a-c)=1/2(a+c),均衡利潤為這個利潤就是國有銀行在金融市場壟斷條件下獲得的均衡利潤。由以上推導可以看出,在a>c的情況下,國有銀行的利潤總是為正的。在這種金融壟斷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是不用擔心融資方面問題的,因為每年單居民儲蓄存款就達好幾萬億。

2金融市場開放後商業銀行的均衡需求量以及利潤。在金融市場剛剛開放階段,雖然外資金融機構有資金或是技術管理方面的優勢,但畢竟剛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在地緣方面、與政府關係方面或是客户關係方面都面臨很大的劣勢,尤其是國有銀行雖然市場地位隨着金融市場的開放有所增強,但政府的隱含擔保支持以及一些優惠政策,或對一些外資銀行制定限制性措施,使得國有銀行在開放之初的金融市場仍占主導地位。我們利用博弈論中的“斯坦克爾伯格”模型進行分析。

在斯坦克爾伯格模型中,由於國有商業銀行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所以其會首先選擇市場份額q1>0&,外資銀行觀測到q1以後才對自己的市場份額q2>0作出選擇。因此,這是一種信息動態博弈過程。

三、金融市場開放後商業銀行融資環境分析

由以上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開放前後的均衡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市場開放後,雖然國有商業銀行仍佔有主導地位,但必須是在具備“先動優勢”的前提下才獲得與壟斷時候一樣的需求量,而利潤會要比金融市場開放前的利潤低。面對外資銀行的進入,商業銀行有必要拓寬其融資渠道以佔有應有的市場份額。而金融市場開放後商業銀行面臨的融資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1傳統的融資市場不能滿足商業銀行的融資需要。我國商業銀行融資市場主要是由存款市場、同業間借貸市場和債券市場組成。但是這三種融資市場現在的運行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存款市場雖然仍是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融資方式,但是其市場競爭已趨於白熱化程度,尤其是隨着我國股改的順利完成以及在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下,很多機構甚至中小儲户都把原先的銀行儲蓄投到了證券市場,這説明目前資本市場的發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居民存款,商業銀行現在面臨變化着而不再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業拆借市場於1993年1月3日開始運行以後,確實解決了商業銀行間短期融資的一些需要,但由於融資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偏高,並且無法滿足銀行長期發展的需要,所以商業銀行也不能經常在此市場上進行融資;債券市場雖有所發展,但可交易的尤其面向供中小投資者的金融品種較少,導致債券市場上的供求關係失衡,遠不能滿足商業銀行的融資需要。在這種格局A反映在微觀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A就表現為銀行負債結構單一、融資渠道偏窄,無法分散其經營風險,一旦出現經營流動性問題,很容易引起市場恐慌甚至發生擠兑風潮。

2外資銀行的進入,直接在金融市場與商業銀行進行資金的競爭,融資環境相對惡化。外資銀行在中國分支機構的擴張自中國加入WTO以後就明顯加速,在上海,截至2005年3月末,外資銀行的各項外匯貸款餘額首次超過中資銀行,如果以總資產而論,則外資銀行的資產已佔上海銀行業的12%,在深圳也存在同樣的情況。這説明隨着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尤其是在2006年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以後,外資銀行會利用在外匯業務、中間業務、國際結算等方面的優勢,直接與商業銀行在資金上進行競爭。同時外資銀行信譽好、資金充足、服務和管理相對完善等因素,也使得商業銀行在一開始就可能在資金競爭方面處於劣勢。加之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相對較低,如果在金融市場資金的競爭上劣於外資銀行,那麼商業銀行很可能面臨經營上的困境,嚴重者還會出現流動性危機。

3我國資本項目開放以及利率市場化的順利實現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融資環境。資本項目的對外開放是一國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同時也等於拆除了能抵禦國際投機的“防火牆”,使我國的金融體系暴露在國際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投機分子的藉機炒作。如果我國銀行沒有多方面的融資渠道,沒有很好的抵禦外來風險的措施,那麼很可能會重蹈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覆轍。同時,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一個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利率由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和需求決定。在全面向外資金融機構開放尤其是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以後,誰擁有資金上的優勢,誰就可能主導貨幣的供給與需求,誰就能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有更多的話語權,從而處於優勢地位。但資金的來源不能單靠政府提供,因為容易引發通貨膨脹。這就要求商業銀行要拓展其融資渠道,增加融資手段。

四、商業銀行的融資渠道及策略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業銀行要想在融資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仍處於不敗之地,首先要拓寬其融資渠道,保持資金上的優勢,從而才能更好地發揮地域優勢,以適應開放後的激烈競爭。

1國家政策性注資。雖然我國正在積極推行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但四大商業銀行在性質上仍歸國家所有,所以國家是有責任幫助其進行壞賬剝離或資產重組等有利於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融資安排,2005年上半年中國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由2004年底的13.2%降到8.8%,主要原因是國家為其核銷了大約7000億的不良貸款。可是隨着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其市場地位正逐步加強,單純靠國家注資的行為也將越來越少。所以國家政策性注資雖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融資渠道,但商業銀行還必須積極尋求其他的融資途徑,以擺脱融資渠道太過單一的窘境。

2商業銀行要加快股份制改革進程,進行上市融資。這是增強商業銀行獨立市場地位的最好方法,也是商業銀行進行融資很重要的方式。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代號為“0939”)於2005年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這是國務院決定實施國有獨資銀行改革以後,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備受海內外投資人士的關注。建行上市招股面向全球發售264.86億股H股,發行比例為12%國際配售244.99億股,發行總金額約為622億港元。建行的成功上市融資為其他國有銀行的上市融資提供了很好的借鑑。2006年作為中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銀行也都分別成功地在香港和內地上市。隨後還有一些國有銀行將陸續排隊上市融資,這説明我國政府和商業銀行已注意到上市融資的好處,並開始主動採取股份制改革的方法來積極應對新的發展需要,同時享受在市場經濟中進行上市融資的機會和好處。

3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國外戰略投資者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引入戰略投資者,可以優化國內銀行業機構的股權結構,改變國家股一股獨大的僵化局面,還可以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和產品,增強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引入國際知名的股東,還能提升國內銀行業在國際上的市場形象,增加國內銀行海外上市與融資的能力,提升國有銀行本身的價值。建行上市之初,首先完成了與美國銀行和淡馬錫的股份首次交割,交割完成後,美國銀行和淡馬錫的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別持有建設銀行9.0%和5.1%的股份;工商銀行上市之初,於2005年的9月份與美國高盛集團牽頭的投資團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根據該協議投資團將斥資35億至40億收購工商銀行10%的股份;而在中行上市之初,2005年8月18日,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簽署了戰略性的投資協議,根據協議規定,蘇格蘭皇家銀行將支付16億美元認購中國銀行5.16%的股份,而投資銀行美林和香港富豪李嘉誠將共同出資15億美元認購該行4.84%的股份,同時淡馬錫的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將投資31億美元收購其另外10%的股份。這些例子都充分説明引進戰略投資者,尤其是國際有名的投資者,對拓寬我國商業銀行的融資渠道以及提高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都很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4充分發揮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融資相結合的方式。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不僅要實行“引進來”的戰略,還要積極利用加入WTO的機會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的金融市場上去進行融資。據統計,到20世紀90年代末,中資銀行海外資產總額已達到1638.55億美元。但中資境外金融機構大多設在香港和澳門地區,真正走向歐美日等發達地區的實際並不多,而且沒有形成跨國經營的網絡,業務品種也比較單一,嚴重製約了中資金融機構向縱深方向發展。所以國有商業銀行應加強海外市場和業務的拓展,增加在發達國家金融市場上的融資力度。在國內市場要加大金融債券的創新,發展適合中小投資者的`金融債券品種。中國銀行於2004年7月7日通過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總額為100億美元的10年期固定利率發行人可贖回債券,這是我國金融市場一項很重要的金融創新,中國銀行的此舉以及隨後發行的數百億的次級債券為補充附屬資本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其資本充足率,也為中行上市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我們還要積極發行國際債券從國際市場上進行融資。西方很多投資機構對我國經濟長期看好,尤其是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能在國際融資市場上發行國際債券如歐洲債券或是以人民幣標價的債券,那麼其融資量將是不容忽視的,且其穩定性要遠遠高於國內的資金市場。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1982年在日本發行了第一筆外國債券,從此我國的金融機構便先後在倫敦、香港、法蘭克福等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了以日元、美元、馬克為幣種的金融債券,但總體融資規模比較小,融資的品種也不多,國際債券市場融資方式還有待完善。如果能很好地完善和發展國際融資市場,那麼對推進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以及對我國利率的市場化和資本項目的全面開放都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5國有商業銀行還可以適時吸引民營資本。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已經凸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民營經濟的發展直接帶來了民營資本的壯大,而且一些民營企業的發展也是值得國有商業銀行學習和借鑑的。吸納民營企業入股,一方面,銀行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通過引入民間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進而把經營規模做大。另一方面,四大商業銀行現有股東以國有背景居多,股權結構不利於其靈活運作,而引入民間資本,可以藉機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尤其是民營資本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商業銀行的信貸渠道,可以利用民營企業家的優勢識別一些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進行信貸,一方面增加了利潤來源,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6推出資產證券化品種,變暫時不流動的資產為流動資產,可以滿足商業銀行的短期融資需要。我國首隻資產證券化項目是國家開發銀行2005年第一期開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它是以人民幣標價、以長期貸款資產組合為支持的債權資產證券產品,貸款資產合計42億人民幣。由此可見,資產證券化品種的推出在我國正處於剛剛起步階段,所以商業銀行應該根據本機構的特點並借鑑發達國家成功的設計經驗,將那些具有可預見現金流的資產打包,以證券的形式在金融市場上進行發售。這一方面增加銀行的融資渠道,促進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提高了其資本充足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銀行的信貸期限結構,分散信用風險,適應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g9egx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