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國電視劇實現人的自我發展論文

中國電視劇實現人的自我發展論文

1引言

中國電視劇實現人的自我發展論文

馬克思指出,人類不僅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以滿足物質生存的需要,還從事精神資料的生產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藝術,因此而誕生。黑格爾提出,“藝術的中心是人!”朱青生在為《藝術:讓人成為人》寫的序言中也寫到:“這裏的人不是活着的人,而是作為人文的人。正在加強一種警示和呼喚:人本來不是‘人’,只有透過修養和教育,經由藝術和人文,方能成其為真正的人。只是藝術到底使人往上,還是往下,這的確還是個問題。”針對電視藝術來説,“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麼。……電視在教室裏的有效性是早已公認的,我們越是看電視就越是傾向於它所教的,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也無論是教室之內還是教室之外。”

2中國電視劇實現人的自我發展

而在電視藝術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電視劇。據央視——索福瑞的調查顯示:“2005 年在中國觀眾每天平均 3 個小時的收視時間裏,收看電視劇的時間近三分之一,居各類電視節目之首;在中國 2000 多個電視頻道中,90%以上的頻道都有電視劇播出,而且電視劇的播出時間佔所有節目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在一般電視台中,電視劇承擔了 70%的營收重擔,從晚上七點到十點基本上都讓位於電視劇的播出。”161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經濟誘惑讓中國電視劇的產量猛增,2007 年達到 14000 多部集。

那電視劇藝術應該“教”我們什麼呢?毫無疑問,“電視劇藝術的價值,是對其接受主體——電視劇觀眾的價值理想和價值追求的實現和滿足,而不是迎合低級趣味。”162但是,目前看來,電視劇並沒有很好的實現這一點。“我覺得電視劇什麼的是把大眾的思想和藝術趣味往底線推,而不是往上邊提。”要想把“大眾的思想和藝術趣味”往上提,中國電視劇就不能缺少悲劇性的藝術品格。別林斯基曾經指出,“戲劇詩是詩的最高發展階段,是藝術的冠冕,而悲劇又是戲劇詩的冠冕。”

而且,“沒有一種詩像悲劇這樣強烈的控制我們的靈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們心向神往,給我們如此高尚的享受。……我們深深同情鬥爭中犧牲的或勝利中死亡的英雄,但我們也知道,如果沒有這個犧牲或死亡,他就不稱其為英雄,便不能以自己個人的代價實現永恆的本體的力量,實現世界不可逾越的生存法則了。”正如論文緒言指出的,悲劇性和悲劇儘管存在“度”上的區別,但是在“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一關鍵點上二者是相通的。 因此,電視劇的悲劇性可以更好的通過對真善美的否定之否定來滿足並再生觀眾的價值需要。關於藝術的價值系統理論家們意見不一166,曾慶瑞先生認為,電視劇價值具有系統性,主要有審美功能、娛樂功能、教育功能、認識功能。

四者相互之間正如敏澤、黨聖元在《文學價值論》一書裏所説的如鹽在水中、糖在水中那樣的體匿性存的存在形式。167而在這四點上,悲劇性電視劇都可以有所建樹。 一、 超越的悲劇審美 電視劇藝術中的悲劇性是我們現實實踐難以達到的邊界,而在悲劇欣賞、審美中,觀眾卻可以實現“淨化式認同”和“同情式認同”,實現我們心靈的解放與超越。“所謂淨化式認同,是指已被亞里士多德描述過的那種審美態度。它把觀眾從他的社會生活的切身利益和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把他置於遭受苦難和困擾的主人公的地位,使他的心靈與頭腦通過悲劇情感或者喜劇寬慰獲得解放。”

3結語

“所謂同情式認同,是指將自己投入一個陌生自我的審美情感。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它消除了欽慕的距離,並可在觀眾和讀者中激發起一些情感,這些情感導致觀眾或讀者與受難的主人公休慼相關。審美經驗一再表明,欽慕和憐憫是相隨相鄰的。令人欽慕的主人公楷模可能看來盡善盡美,令人不可企及,也可能降低而成為人們白日夢的對象或者誘因。觀眾或讀者可以在一種不完美的、較為‘尋常’的主人公身上找到他們自己可能有的種種特徵,因而把主人公視為具有與自己同樣的‘素質’而與他休慼相關。這種新的主人公規範與高不可攀或者頹廢變成僵化而陳腐的形象的主人公形成鮮明的對照。

標籤: 論文 電視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dzo70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