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幼兒園教師小論文

幼兒園教師小論文

幼兒對繪畫的興趣是隨着他們對大千世界美好事物的觀察,感知而產生的一種強烈表現美的願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幼兒園教師小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園教師小論文

我國幼教事業的管理在相當長的時期,是所謂的條條管理,即各級幼教機構主要接受上一級教育部門的指揮,形成一種垂直型的教育行政領導關係。仔細分析起來,這是集權式行政體制決定的,也是長期計劃經濟的必然產物。自1985年的教育體制改革,中央就提出要簡政放杈,強調地方負責,注重加強地方政府對教育的責任,即突出所謂的塊塊管理。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這一社會變革,不僅要求對教育的管理要理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還意味着教育要特別關注社會需要,面向社會興辦教育,在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對教育的管理上,理順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對於幼教事業的發展,社會化、社區化是其必然趨勢,因而,就要強化社區功能,探索幼教社會化、社區化的管理模式。

一、社區教育——幼教社會化、社區化是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幼教事業發展走了一條注重依據各地方實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興辦幼教機構和組織,注重發揮人民羣眾和羣眾組織(如工會、婦聯)的作用,宣傳、倡導、動員,推動學前教育興旺發展的道路,表明我國幼教事業發展具有社會性、地方性、羣眾性的特點。如果説我國以往的幼兒教育是一種自發的初級形態的社區教育,那麼,進入90年代以來,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積極發展社區教育,就是我們有目的的主動選擇了。

首先,從理論上講,根據社會學和大教育觀念,學前教育或幼兒教育不等於幼兒園的機構教育,不等於單一模式的正規化幼兒園教育,而應納入開放的社會體系,將它置於社會社區的大環境。學前教育應擴展到家庭與社區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家庭在幼兒成長髮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能得到發揮,並提高整個社會社區成員對早期教育的認識與參與程度。從社區學前教育的角度來認識這一社會現象,

其對象範圍就不僅包括社區內從出生到入學前階段的全體幼兒,而且包括他們的家長及社會社區全體成員。社區學前教育工作作為一項全方位系統性工程,可以有益子普及社區成員的優生優育和優教知識,為本社區學齡前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

現代管理理論認為,組織與環境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關係。環境對組織職能的發揮起着重要作用,組織是在同其所處的環境不斷地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的,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系統。“組織的效率取決於組織與環境的適應性”,組織不僅從環境中獲得物資、能量與信息,使自身得到發展;組織對環境也要開放,應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調節從而與環境保持平衡,並積極改變和創造有利於自己生存的新環境。組織要為社會盡責,發揮社會效益,產生社會影響。作為教育管理現象,不宜就教育談教育,而應研究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市場經濟的建立帶來的變化,積極與環境相互作用。

從現實需要與要求看,9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教育作為第三產業,要研究社會變革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瞭解社會變化帶來的新需要,主動為之服務。“十五大”以來,黨和政府進一步明確了企業改革的思路,要加大國有企業改革的力度,提出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分離企業的社會服務職能,使托幼園所從企業中逐步分離,把幼兒教育推向社會。“十五大”又提出,要積極推進各項配套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户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完善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民政事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2000年社區服務中心要達到7000個,實現每個街道(縣城關鎮)都有一個社區服務中心,基本建立起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服務門類多樣,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較好的社區服務網絡。這表明社會發展為幼教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且提供了有利條件,幼兒教育走向社會成為社區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納入整體的社會服務和保障體系是發展的必然。

社區學前教育的意義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學前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包括當地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廣泛動員並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發展幼教事業,為更多幼兒提供受教育機會;

第二,社區教育有益於使學前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注重家庭教育、機構教育與社區中多種教育因素的有機聯繫,發揮整體性教育影響,提高教育質量;

第三,發展社區教育可加強地方自主性,使學前教育更好地立足當地實際,形成各自特色;

第四,社區教育可以擴大學前教育的社會職能,有益於發揮教育對社會和社區發展的作用,推動兩個文明建設,更好地實現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能。

應當認識到,社區學前教育無論在教育資源、途徑方法,還是在其目的效果上,均有不同於以往幼教機構教育的廣泛深遠意義。

社區既是興辦學前教育的主體,同時也是學前教育的直接受益者。社區學前教育不僅有益於城市幼兒園辦園體制改革的探索,對於作為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重點和難點的農村更具重要意義。農村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發展學前教育從一開始就可以很好地借鑑以往的經驗教訓,摒棄就教育發展教育的思路,從體制上打破條塊分割,充分發掘社區資源興辦學前教育,同時更好地發揮學前教育服務、輻射、影響社會的功能,努力探索一條事業發展的新路。

總之,社區學前教育的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國策,可以實現教育與社會社區互為條件、雙向互動的關係,使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使幼兒教育獲得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同時,也有益於整體優化的社會環境的建設。

正是基於以上認識,國家教育部將幼教社會化、發展社區教育作為今後一個階段幼教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二、探索幼教走向社區的模式,強化社區功能

在我國,幼兒教育作為非義務教育,具有社會公益性、服務性,幼兒教育的發展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性、地方性特徵。社區是幼兒教育的生存環境,也是其發展背景,是幼教管理活動中最基本的現實。因而需認識幼兒教育的特殊性,認真研究探索有別於義務教育的管理模式。幼兒教育的發展要走出垂直體系,走出單純就教育系統自身的角度進行行業化管理化的形式,建立起以社區為依託的社會、教育機構、家庭一體化的體系,將行業化管理與社會管理結合,既考慮縱向系統,又增強橫向聯繫,條塊結合,從而較好地發揮社區整體協調綜合管理的功能,實現“政府統籌,社會參與,主動服務”。

社區教育要吸引整個社區的參與,特別要激發兒童家庭和社區公眾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在參與中學習科學教育知識,使之能在社區教育中直接獲益。兒童、家長和社區公眾還應成為社區教育的實施者、管理者,作為此項工作的重要力量與教育者、保健工作者、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和基層行政共同合作,保證社區教育的實施。應當看到,隨着經濟體制轉型,社區地位逐步得到增強。社區公眾和居民逐步由單位人轉向社會人、社區人。教育工作者、教職工及幼教機構等相關教育服務設施也逐步由單位所屬所有轉向為社區所有和共享,社區公眾及社區幼教機構將逐漸增強對所在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成為社區

生活和活動的主體,在社區建設和社區教育中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區公眾的參與也有利於促進社區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建設和社區居民自主自治,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格局。

中國有很多充滿濃郁風情的節日文化,每個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風俗習慣等內容都可以引導幼兒認識。中秋節組織幼兒進社區和爺爺奶奶們一起聽“嫦娥奔月”的故事,品嚐月餅。元宵節開展猜燈謎活動。三月五日雷鋒日,我們組織集體獻愛心活動,師生一起為社區內貧困學生捐資捐物。幼兒從中受到了關愛他人的教育。孩子們自己的節日——六一節到來時,社區中心花園更是熱鬧,孩子們載歌載舞,共同歡慶,一起參加遊藝活動,沉靜在歡樂的海洋裏。

樹立大教育觀念,有效利用社區資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家庭、社區、幼兒園三大環境對幼兒的成長有各自的影響,只有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同步形成合力才能是幼兒園保教質量進一步提高。

1、工作中,我們首先要重視與每一個家庭的機密配合用積極真誠的態度去激發家長參與教育的熱情,充分利用這一教育資源,求得家長對我們工作的支持。

2、帶領幼兒走向社區,增進他們對社會的瞭解,進行積極的準備工作,同時要開展角色遊戲,模仿各種角色的行為。我們要通過家長積極為幼兒園與各單位聯繫,並利用廢舊邊角料加工製作區角或遊戲材料。

3、為使幼兒更多的瞭解社會,瞭解自然,我們幼兒園各班可大力開展園外活動,充分發揮和利用社區的自然風光、人力資源、環境設施。培養幼兒的良好道德品質、社會公德意識。

如今,幼兒教育正向多元化、開放型發展。幼兒教育不等於幼兒園教育,要樹立大教育觀,樹立正確的教育資源觀,讓幼兒社會教育跨越圍牆,開發併發揮好幼兒園自身、社區教育資源的最大功能。

社會化、社區化是幼教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幼兒教育的發展要走出垂直體系,走出單純就教育系統自身的角度進行行業化管理的形式,建立起以社區為依託的社會、教育機構一體化的體系,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開展社區活動,真實實現同步教育。在今後工作中,我們還將深入研究和探索,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提高幼兒園、社區一體化教育水平的發展,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標籤: 教師 幼兒園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dp7g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