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環境科學創新人才能力培養論文

環境科學創新人才能力培養論文

1.環境類專業人應具有知識結構

環境科學創新人才能力培養論文

知識結構決定了人才素質的基本成分,環境科學專業的人才應該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和人文、心理素養;掌握環境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從事環境保護應用研究、環境管理與規劃設計、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污染治理的初步能力;掌握國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法規;瞭解環境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狀況;掌握文獻檢索和資料查閲的基本方法,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較好地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和應用能力。

2.人才培養模式

2.1人才培養目標

陝西理工學院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科學素養、具有較系統的環境科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科學研究基本訓練,具備一定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管理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和行政部門從事環境保護應用研究、規劃設計、環境管理、環境監測與評價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2.2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基本思想

為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構建具有陝西理工學院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遵循本科教育基礎性原則,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原則,加強技能訓練、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原則,優化培養模式、加強專業特色建設的原則,注重個性發展、綜合培養能力的原則。實現培養目標,積極吸收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的最新成果,並結合本專業的特色與自身辦學優勢,根據經濟、社會、科技和人才市場需求,按照“加強基礎,突出特色,強化實踐,面向應用;提高素質,注重創新”的原則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研究,努力構建“合格+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着力構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拓展有機結合的培養體系,形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2.3科學合理的“平台-模塊”課程體系的設置

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提高人才素質的關鍵所在。培養模式的創新,最終要落實在課程體系的改革與發展上。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各種教學環節的安排,必須服從於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對於環境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主要是按照“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和多種學科複合的特色教育培養模式”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前期按二級學科門類培養的寬口徑學科基礎平台,後期按專業方向形成課羣(課程模塊),並構建“四年不斷線”的實踐教學體系[2],同時加強外語和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強化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2.3.1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是根據我校本科教學總體培養目標定位而設置的基礎教學平台,包括公共基礎課必修課程和素質教育選修課。通識教育課着重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認識社會、瞭解歷史、掌握工具提供多種思維方法和多方面的教育。公共基礎必修課包括思想政治課、大學英語、計算機、大學體育、軍事訓練、大學語文、大學數學等課程,為學生了解社會、瞭解歷史、學習技能、打下專業學習基礎等提供平台。素質教育選修課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學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工程技術類、藝術體育類、教育類、網絡類七大類公共選修課程,面向全校開設,通過理、工、經、管、文、法、藝術等相互滲透,培養學生多樣化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課主要體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要選修不少於7學分的素質教育課程。

2.3.2學科平台課程

學科基礎課程着重於建立寬厚的學科知識基礎,拓寬知識面,奠定學生學業發展的基礎。學科平台課程包括學科(專業)基礎必修課和學科(專業)基礎選修課。學科(專業)基礎必修課主要開設大學物理、高等數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環境化學等。學科(專業)基礎選修課主要根據我校環境科學專業的特點開設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物理化學、化工原理等課程,要求學生選修至少12學分。

2.3.3專業平台課程

專業平台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打下基礎。包括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相關的課內實踐教學環節。根據我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優勢與特色,形成較為科學合理的課程羣。專業必修課是指專業主幹課課程,開設環境學、環境流體力學、生態學、環境微生物、環境質量、環境監測等課程。專業選修課是指按專業特色或合理知識結構設置的課程。為了拓寬學生畢業後就業和深造的方向,使其能夠在偏工科的崗位上也能夠勝任工作,在一些專業考試中也能很好的適應例如環保工程師、環評工程師。環境科學專業選修課程工程類課程設置,跟蹤學科前沿,納入本學科最先進的思想方法和內容,為繼續深造的學生強化專業素養和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貼近社會實際,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特點。主要設置了環境信息系統、環境毒理學、環境工程設計、能源與環境、環境質量管理體系、城市綠地規劃與設計等。學生需任選5門課修夠6學分。

2.3.4專業模塊課程

專業模塊課程是對專業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同時也體現了專業特色和就業方向。本校環境科學專業有環境監測與評價和環境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兩個專業方向即兩大模塊,學生大三開始選擇專業方向,根據學生的選擇決定開設哪個模塊的課程。每個專業模塊中又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在專業模塊課的設置中充分體現學生按照自己對方向的興趣和需要來決定所要上的課程。因為在每個模塊的必修課只有2-3門,而選修課有10門,兩個方向在選修課安排上也體現出各自的特點。環境監測與評價方向必修課程包括環境工程學、環境儀器分析、環境工程實驗,選修課包括環境規劃與管路、環境資源經濟學、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室內環境監測與治理、環評導則與標準、安全生產與環境、環保設備基礎、環評案例分析。環境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方向開設有了城市供水與管網、環境工程技術經濟學、環境化工技術與應用、環境工程施工、環工原理與設備等課程。

2.3.5實踐教學

按照我校“注重基礎,強化訓練,加強綜合,培養能力”的基本原則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和環境科學專業知識結構、能力培養的需要,實踐環節按照學生基本技能培養、專業技能培養和綜合技能訓練三個能力培養層次貫穿整個教學平台。基本技能培養主要指學科基礎實驗,例如大學物理實驗、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專業基本實驗技能培訓等。專業技能訓練專業技能培養包括專業實驗、專業實習、專業實訓和專業調研。專業實驗包括專業課程實驗如環境監測實驗,專業實習包括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專業實訓有專業軟件實訓、專業課程設計,專業調研。學生利用假期調查當地環境狀況通過所學專業知識給出分析,並在調查中進行環保知識宣傳,使所學知識全面綜合利用。綜合技能訓練包括學生自設計開放實驗和畢業論文,自設計開放實驗通過學生自己選題查資料設計實驗並操作,整理實驗數據得出報告論文,當學生有問題可以向指導老師詢問,最後老師根據學生的報告評定學生的實驗過程,通過自設計開放實驗,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畢業論文是對於整個大學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體現。

3.結束語

為了適應我國新時期高等教育的要求,培養合格的具有創新能力與深厚科學素養的複合型環保創新人才,構建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勢在必行。要根據市場對環境人才的需求,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積極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更新教材內容,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和完善教學實踐環節,使面向創新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儘可能多地體現,優化師資結構,根據社會需求不斷完善培養計劃,在培養質量的控制機制等方面進行改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7ezn0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