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建築的詩性符號探討論文

建築的詩性符號探討論文

在建築設計中,針對特定的建築體驗者羣體,選用恰當的符號,能引起建築體驗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對建築詩境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正所謂“寄情於物”、“睹物生情”。

建築的詩性符號探討論文

傳統建築形式的因借

由於傳統建築樣式的原型以集體無意識的形態存在於特定人羣之中,能從一定程度上喚起特定人羣心理上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在建築詩境的構建過程中,因借傳統建築形式的手法,能激發人們對過去主題的沉思冥想,能喚起人們對質樸本心的指認與迴歸。經過人們的這種溯源類推的意識活動,能完成與先民古風的對話,讓心靈回到工業社會之前的純真、寧靜、平和、安居的狀態,從而使人們感受到建築場所中的情感。例如,貝聿銘先生幼年時在獅子林中生活的記憶,深深的影響了他對蘇州博物館設計。在蘇州博物館中,貝聿銘先生對蘇州傳統建築園林的特徵,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簡化,保留了其粉牆黛瓦及木結構的基本特徵,傳統的菱形、八邊形漏窗被變形為六邊形的取景窗,中央大廳形式感極強的大圓孔造型則脱胎於蘇州園林中的月亮形拱門,而在博物館中軸主道兩旁的庭院燈,也是由江南古時的風燈抽象而來的,諸多在蘇州傳統建築園林中存在的形式,在蘇州博物館中都得到了重構。貝聿銘先生藉助這些蘇州傳統建築園林的形式片段,使博物館的氣氛更顯樸雅清幽。又如,墨西哥建築大師巴拉幹,通過將拉丁風格的傳統建築語彙進行抽象、變形,“再現”於自己的建築作品中,是他使建築充滿恬靜之情的常用手法之一。巴拉幹在早年旅歐之時,當他置身於西班牙南部地區的阿布拉罕宮的庭院中時,摩爾園林建築藝術的寧靜與恬澈之美,啟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童年時在墨西哥鄉村中生活的經歷,也是巴拉乾的設計靈感源泉之一。在巴拉乾的建築作品中,通過再現墨西哥民居中的那些用石灰水粉刷的圍牆、天井、水池、果園、色彩豐富的街道、環廊圍抱下的小廣場等地域性建築語彙,營造了一種同樣寧靜恬澈的詩境。

特定文化符號的置入

如果要使建築呈露情感,以催化建築詩境的生成,除了因借傳統建築形式這一手法以外,還可以置入特定的文化符號。文化符號在建築中是一種線索,能刺激建築體驗者的聯想、回憶、想象,並使場所表達特定的空間意義。文化符號隱含了某種倫理、傳統、神話傳説或建築師的精神特質,文化符號可貫通於建築空間環境的始終,或完全呈現,或部分消隱,文化符號能強化賦予建築的情感,使得建築的詩境更加生動與充分。例如,在蘇州博物館的中央水池的北部,貝聿銘先生布置了一組片石假山。據貝先生自己透露,這一組片石假山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米芾的山水畫。[2]中國人對自然山川乃至山水畫的`美學認同,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一種審美慣性,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提示,也能接受自然山川與山水畫的美。所以,蘇州博物館的這一組片石假山,可視為一種文化符號。貝先生將片石假山設置在一個能從各個視角都能看到的重要位置上,正是在藉助片石假山所藴含的文化力量,激發起遊客的人文情思,觀今而思古,使建築場所獲得遊客的審美認同,從而將人們引入到恬淡、婉約的情感之中。又如,十字架的形態,在安藤忠雄的風、光、水三大教堂中多次出現。在多數人的眼中,十字架是一種具備強烈的宗教意味與精神導向性的文化符號,當人們看到十字架或是類似十字架的形態,人們波動的情緒會得到相對的平撫。在風、光、水三大教堂中,安藤忠雄常常將十字架安放在人們的視域中心,或是在建築中以變形、扭轉、倒置等手法隱喻着十字架的形態,通過十字架對人們情緒的安定作用,把人的情緒變得平穩而沉着,並強化了場所的靜謐、安寧的氣氛。

結語

詩歌的角度,來重新審視符號在建築中的作用,是有必要的。諸多詩歌中頻繁出現的符號化景象,不會使讀者將之視為俗套,是因為這些景象恰如其分的承載了詩人的情感,這些景象引起了人們思緒的躍動,人們會超克景象的束縛,將自己的生命情懷與詩情融為一體,最終進入到了一個深廣超邁的詩境。在建築中,符號雖然不代表建築本身,也不是建築空間場所中的主角,但這些並不意味着符號就是可忽視的。相反,建築中的符號,具有深層的情感內質,是建築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它們賦予了建築更多的詩性,維繫着建築與場所精神。在我國當代的建築設計中,要恰當使用這些符號,避免堆砌與雜糅,以呈現出中國當代建築的民族詩性美學

標籤: 詩性 符號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73rox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