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論文

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論文

摘要:學生的學習目的、意志與興趣,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根據這個特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願學、樂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論文

關鍵詞:創造性學習能力激發興趣主體參與

本世紀初,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更趨激烈,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不斷加大。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已成為這個時代對教育的迫切要求。在這種背景下,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學必須適應人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需要,傳承文明、播撒智慧,在創造性人才的培養中做出自己應有的的貢獻。

在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深切的體會到,要培養創造性人才,必須着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呢?

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目的、意志與興趣,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啟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機,在多數情況下,直接動機更能推動學生去學習,教師要根據這個特點,隨時啟發學生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願學、樂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激發興趣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激發興趣的方法有很多,這裏着重談以下幾點:

1、導入激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能使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例如《安塞腰鼓》一課,可做如下導入設計:

同學們:你們看過賽龍舟嗎?那麼你們又有沒有看過安塞腰鼓?現在讓我們隨着課文一起去領略黃土高原的風土人情吧!

這裏以學生熟悉的賽龍舟導入不熟悉的安塞腰鼓,使學生有儘快閲讀課文的慾望。

2、故事激趣:敍述性較強的課文,採用故事激趣能使學生儘快地瞭解課文的故事梗概,總體把握課文內容,為人物分析,賞析文章,作好鋪墊。例如《守財奴》《陳奐生上城》《我的叔叔于勒》等課文都可選用這種方法。

3、表演激趣:表演是學生極感興趣的事。教學過程中,把易於角色扮演,故事性較強,表演難度不大的課文由學生自主改編成課本劇,自導自演,在無限興趣之中掌握課文內容。例如《皇帝的新裝》,課前讓學生按不同的角色,分別扮演皇帝、大臣、騙子、小孩、老百姓。使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語言,把握人物的性格。

4、競賽激趣:課堂上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採用比賽的形式來活躍氣氛,增加興趣。特別在教説話訓練課時,採用這些方法,讓學生踴躍發言,積極參與,使課堂充滿活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如讓學生進行“這就是我”説話訓練時,先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活動小組,讓同學們在小組中介紹自己。然後由各小組推薦幾位同學在全班作自我推薦或自我介紹,看誰最能説出新意,説出個性。

5、媒體激趣: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教學改革的不斷更新,多媒體已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加強直觀形象,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訓練思維力,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如教《看雲識天氣》可讓學生觀看“天上的雲,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資料片,然後請學生熟讀第1段,盡情想象藍天白雲的奇妙變化,最後讓學生模仿寫一段話,並請同學們做出評價。

二、營造氣氛

1、民主氣氛:學生的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教學作風必須民主,課堂氛圍要相對寬鬆自由,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即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個性,讓學生有自己讀書,自己尋找答案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讀有所創。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同學生一道質疑答題,相互討論。教師對學生的見解、感受,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説,有創新價值,哪怕只是一點,都應給予肯定表揚。

2、討論氣氛:語文課堂上多進行討論,能夠營造一種民主、平等、温馨、競爭的學習氛圍,學生興趣濃厚,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中積極思維,相互啟發,智力得以開發,語言表達能力得以增強。教師要參與學生討論,並適時給予幫助,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探討。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信息的交流和流動中,產生碰撞和置換,不斷進發出智慧的火花和實現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實踐證明,討論方式是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徹底扭轉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種狀況有益方式。

三、激勵措施

1、鼓勵質疑:不斷地質疑問難,並挑起爭辯,創設一種思考的情境,改變學生在課堂通常有的那種鬆馳的心理,讓他們的思維始終處於一種緊張的、活躍的狀態,“迫使”他們主動去思考、去探索、去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來解決面臨的問題,並且把思維的觸覺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特別是不同於教師和教材的見解,改變學生總是跟着教師和教材轉,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學生敢於打破思維定勢,發展求異思維。

2、激勵表揚:激勵教育的實質,就是激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嫗力。教師要及時正確地對學生進行激勵、鼓勵、表揚。“説得真好”“太精彩了”“你一定會成功”……不知不覺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積極性也會隨之調動起來。一次表揚勝過千次批評。物品轟動學習較差的學生,注意設計一些淺顯的題目,讓他們回答,只要回答出來,就立即給予表揚、鼓勵。久而久之,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濃厚了。

3、享受成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發現的歡樂。布魯納提倡用“發現法”來學習,他認為學習的方法是“發現”,或者是探索。他指出:“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未知曉的行為,正確地説,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發現法”的基本點在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創造能力,運用發現法進行語文教學,分析課文時,不是用傳統的“老三段”的分析方法(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而是盡力引導學生探討理解分析課文的途徑,也就是説盡力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的過程,並對學生的“發現成果”做恰當的評價,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享受發現的歡樂,從而激起強烈的參與欲。

四、應重視的問題

1、努力提高教師的素質,使教師成為有創造性教學能力的人

首先,轉變觀念,確立學生主體觀。要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最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學生觀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是意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除了要讓學生理解所教的內容之外,還增大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追求卓越和專業成熟,他們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接納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教學中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師生關係,並把這種關係滲透到教學工作的各個環境。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放開手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其次,具有廣博的知識和終身學習的理念。隨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高新技術的不斷湧現,教師的知識結構的更新和優化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要求語文教師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拓展學科以外的廣博的知識,使自己的知識不僅“專”而且“廣”。更要明確教師知識結構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了學科教法知識的應用上來,轉移到了研究學生的學法上來。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用全新的視角進行教學。同時,教師應樹立終身教育的思想,不斷豐富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完善教學藝術,提高育人能力。

再次,教師要做一個有情的人。很難想象,一個感情麻木、上課毫無激情、對任何事情都無動於衷的老師,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的情感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是學生思維的激活劑,教師應用他充滿的感情,飛揚的激情,感染學生,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從而使學生對教學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要做到這樣,教師必須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必須對學生充滿愛心,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最後,教師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個有素養的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承認學生中知識、智力水平發展的不平衡,有差距;允許學生參與程度的快慢不一。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課堂上既要讓先進生吃飽,又要讓學困生吃好。要特別關愛學困生,創設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優勢。例如提問,設計一些相對容易的問題,讓他們回答。也可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長,讓他們有機會動手,動口。如有的學生擅長朗讀,可以讓他多朗讀;有的學生擅長表演,可以讓他參加課本劇的表演;有的學生字寫得好,多讓他上黑板練習……總之,儘量挖掘他們的長處,多給他們的長處,多給他們機會,每個學生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終有所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調動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積極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有創造性學習能力的人

(1)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首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想讓學生感興趣就要研究學生的特點。我們的學生正處於信息、觀念迅速發展的時代,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從“自我”出發的,是以展示自身的能力和價值為目的的,他們非常渴望別人對自己的認同,個性、表現欲非常強烈,凡是具有自我肯定性質的工作都樂於去做。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創設平台,讓他們展示自己,讓他們得到他人的認可,那麼,他們就會“我要學”了。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一切教育教學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才能為其接受。課堂上必須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讓他們自己去學,獨立探討,獵取知識,從中真正體驗到親自參與知識的情感,產生自我肯定的體驗,把學習看成一種既緊張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動,自覺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如有語文閲讀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可徵求學生的意見,喜歡怎樣上,不喜歡怎樣上,教師根據此對教案作適當調整。還可以在一定的時間段裏,把講台讓給學生(特別是古詩文的教學),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資料,充分的研讀課文,自行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並借登台之機解答他人的疑難,讓他們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

(2)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首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積極思考,大膽回答問題;參與討論,踴躍發言。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對社會和科學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嚴謹、細緻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把課堂教學過程擴大到社會實踐中,溝通學校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把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開發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事實證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的方法和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挖掘、總結,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生氣、活力,我們的語文就會成為學生願學、樂學、會學的語文,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展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2、吉爾福特《創造性才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俞國良《創造力心理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北京,教育部2001年6月7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n0d4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