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職語文教育專業教學的思考論文

中職語文教育專業教學的思考論文

第1篇:論中職語文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中職語文教育專業教學的思考論文

摘要: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國內教育界從事教學實踐活動的教育者及教育方法研究的學者,掀起了一股創新教學方法的浪潮。本文根據多年的中職語文教育實踐,對“中職語文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課堂作了探究。本文從中職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響應新課改的號召與中職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兩個方面對中職語文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中職語文教育中融入創新理念,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中職語文教育中巧用設問、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中職語文教育中運用“多角度”的教學方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三個中職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策略,踐行國家“五大發展理念”的號召,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接班人。

一、中職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一)中職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響應新課改的號召。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國內教育界掀起了改革的浪潮,這種改革首先體現在教材的變革上,在新課程教育改革之前,中職語文教材甚至沿用十幾年,不能與時俱進的語文教材勢必要進行改革,在新課程教育改革推行之後,各地開始探究語文教材的改革之路,各種因地制宜的地方性教材層出不窮,中職語文教材也又舊版本改革成了新的版本(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其次,這種改革還體現在國內教育界的教育者及教學方法研究者,掀起了一股創新教學方法的熱潮。教育者及教學方法的研究者,相應國家新課改的號召開始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新課改中強調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中職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相應新課改的號召。

(二)中職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性人才又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所在[1],只有創新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信息時代國家發出了“科技強國”的口號,中職語文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響應國家的號召,是使學生能夠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2]。在信息時代,在辦公過程中幾乎全部是辦公自動化的工作環境,如果學生不懂新的電腦知識,不懂電腦猶如過去不識字的文盲,不具備創新精神,很難在信息時代生存。因此,對社會中的個人而言,中職語文教師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教會學生在今後工作中生存的本領,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環境中,對國家而言,中職語文教師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為國家培養創新性接班人的舉措,這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需要,這是建設創新性國家的需要。

二、探究中職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策略

(一)中職語文教育中融入創新理念,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理念具有指引人實踐活動的功能[3]。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明確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只有堅持這五大發展理念,尤其是創新理念,“中國製造”才能轉變為“中國智造”。那麼,中職語文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將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創新理念融入語文課堂教育之中。通過融入創新理念的語文教學活動,在潛移默化之中洗禮學生的陳舊觀念,注入新的創新理念,以培養其創新意識,為以後學生步入社會工作之中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提供思想基礎。要開展融入創新理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職語文學科教育者首先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積極學習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明確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創新理念的內涵,以此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為學生做示範者,以自身實際行動引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語文教育者只有培養自己形成創新思維,進而才能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游刃有餘的融入創新理念,實施融入創新理念的語文教學策略。

(二)中職語文教育中巧用設問、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中職語文教育者引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在語文課堂中需要巧用設問的策略,打開學生的發展思維,進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先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需要創設良好的環境,輕鬆、愉快、活躍、開放的教學環境是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良好環境。除了需要創設良好的環境外,語文教育者還需要運用設問的教學策略,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因為教學中通過設置問題[4],可以帶動學生進行思考,可以培養學生對其他同學所作的回答的質疑精神,有質疑才有創新,從古至今真理的發現、科學的發展都源於質疑,質疑精神的培養無疑會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例如:中職語文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在用“對這篇散文請大家舉手發言暢談自己有什麼樣的讀後感?”“請談談你對文中作者的觀點的看法?”等開放性的設問形式,營造輕鬆、愉快、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調動大家暢談自己對老師提出問題的看法的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之中打開學生的思維大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此外,中職語文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活動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語文教育者可以開展語文詩歌班級徵集活動,設置獎項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此活動,鼓勵創作的詩歌凸顯創新精神。

(三)中職語文教育中運用“多角度”的教學方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西方國家流行這樣一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此諺語的表面之意為“通往羅馬的道路有很多條”,此諺語的比喻之意為“解決問題、到達目的地的方法有多種”。那麼,在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中為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一教學目的,語文教育者則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即可以採用“多角度”的教學方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中職語文教師在講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這篇文章時,可以分別從父親的角度和兒子的角度讓學生去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境,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感知,這便是運用“多角度”的教學方略,“多角度”的教學方略同樣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全面的思考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邏輯思維習慣的形成於發散思維的培養則是學生形成創新精神的前提條件。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的過程中,從考試的`試題來分析,凸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開放性試題所佔試題比重及分值逐漸增大。中職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5],儘量做到針對開放性試題不固定硬性的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回答開放性試題。

三、結語

本文對“論中職語文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論述臨近尾聲,但“論中職語文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這個教學研究課題及其教學實踐並未就此結束。由於作者在研究此課題的過程中所收集的研究資料不夠齊全及研究能力有限,故期待國內外廣大從事語文學科教育實踐活動的教育者及進行教學方法研究的學者,共同推動“論中職語文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課題的研究與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與發展,為中職語文教育者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供切實有效的新教學方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全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

寫作是通過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將所見所聞所感作創新的語言運用行為。它是學習者極具個性和富有創造的思考,也是溝通思想、傳達意義的途徑,更是學習者在觀察、感受基礎上進行思想的活動方式。寫作者既是學習者,亦是思想者;既是自己寫作,也是為社會其他成員寫作。因此,我們的寫作教學可以按以下層次訓練:首先觀察感受文,側重自身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與切身感受;其次閲讀感悟文,側重自己對文本審讀欣賞的信息篩選與悟性;最後是虛擬想象文,側重對未來的推測與假想。通過三類文章的訓練以達到基本寫作能力的形成,讓寫作者的個性得到張揚,吐出心中的苦與樂。與此同時,還必須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和學生未來工作所需要的實用應用文的寫作教學,切實加強這方面的寫作訓練,使之能“召之能寫,寫之必成”。

口語交際能力主要是聽説能力,是一種社會實踐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有賴於口語交際即聽説的教學與實踐。素質教育不是一種教育模式,而是一種理念。受傳統教育和舊有模式的影響,語言教學往往重讀寫輕聽説,甚至有人認為漢語作為母語,聽説能力與生俱來,不經訓練也可無師自通。這種理念與全面素質教育相悖,與職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極不協調。中職畢業生除少數甚至個別人可能到高校深造外,絕大多數學生要直接走向社會,面對應聘、求職找工作的現實。這時,口語表達能力就顯得十分有用。善於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者,十之八九會勝出,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事實上,聽説是先於讀寫的最為複雜的心智活動,最能促進人的思維能力的成熟和發展;聽説能力是用得最頻繁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提高首先得益於聽説能力的提高;聽説最能促進人的信息意識、參與意識、情感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迅速提高思維靈敏度、應變能力、交際能力和言語能力等整體素質。

除依賴閲讀教學訓練學生聽説能力外,尤其要注意以日常説話方式為主,要求學生多聽廣播、常複述文本,鼓勵他們大膽走上講台,即席發言、演講或參與社會採訪等活動。此外,還要加強教學材料的蒐集,借鑑外語口語的學習方式,以提高聽説能力。中職語文教學把聽説能力的培養擺在重要位置上,是勢在必然,是責任使然。

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新理念的呼喚與思考還在繼續,僅以此文拋磚引玉,願與同行共同探討,構建中職語文教學新模式,全面提高中職語文教育質量,使每一位中職生的語文能力與時俱進,既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能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第2篇:中職語文教育教學的思考

[摘要]中職語文教育教學要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為己任,教學生“做人”,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諧地結合起來,使語文成為實用而多彩的人文實踐學科,切實加強言語實踐、寫作指導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中職教育階段是人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中職語文在其中擔當着極其重要的角色。中職語文教育的目標是將學習者培養成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健康發展的人,使他們既具備人格素質、精神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健康素質、職業素質、審美素質等綜合素質,又具備語言表達能力、文字寫作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人際關係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社會能力。誠然,這些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有賴各種教育力量共同構建,但是,語文教育必須以其特有的魅力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自己的份內任務,並盡最大努力去完成。紮根於人的培養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理應帶着一種教書育人的自覺,帶着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去創造性地從事語文教育教學活動。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傳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培養人文品質,讓學生在掌握好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塑造自己堅定的意志、豐富的情感和求知的濃厚興趣,以自身的優秀品質和所學所得所有為社會服務。

愛因斯坦説過,一個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我們必須看到這樣一個事實:知識和智力“完全可以為邪惡勢力服務”。這就給我們中職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嚴肅課題。在中職學校,由於它的職業技術性,絕大多數學生只重視專業課、技能課,但專業課、技能課注重傳授專業知識,培養操作技能,而很少涉及“做人”的教育;加之思想品德教育相對薄弱,有的甚至沒有開設思想品德方面的課程,這樣,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偉大性格,教學生“做人”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到了語文教育的肩上。對此,中職語文教師責無旁貸。這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要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語文教育理念,着眼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着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服務社會的使命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語文教育家、著名特級教師於漪在其50年的教學生涯中,誠懇地做人,誠懇地教人。整整半個世紀,她始終致力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把教學生“做人”作為根本,將語言教育、語文知識和思想鍛鍊、情感薰陶、人格培育融為一體,真正實現了“教文納入育人”這個大目標,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二、中職語文教學應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諧地結合起來,使語文成為實用而多彩的人文實踐學科,讓偏重技能的學習者為語文喝彩

中職與普通高中同屬一個教育層次,但有別於普通高中。中職與高職同是職業教育類,但與高職相比,要求有所不同。因此,中職語文教學既要達到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又不與普通高中盲目攀比;既要與高職語文教學要求相銜接,又不任意拔高對學生的要求。如何把握好中職語文教學的這個“度”,讓中職語文教學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層面上突出其實用性、實踐性,是我們中職語文教學工作者的一項特殊任務。

從科學技術維度講,語文科學是教育科學,是思維科學,藴藏着強大的科學精神。語文又是關於語言方面的工具學科,它具有語言“功利性”。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中職語文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視語文“工具性”、“功利性”的一面,讓語文成為學生實用的工具,能很好地應用於學習、工作實踐,更要倚重語文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去學會理性地探究事物發展規律,思考現實問題,進行是非判斷,提升審美情趣。

語文是人文學科,是富涵人文精神、人文性的課程。人文精神是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作為哲學名詞的“終極”,是人類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統一和最高境界。而“文人精神”多指文化人清高孤傲、孤芳自賞的一種精神狀態。人文精神不等同於“文人精神”,二者有本質區別。為了防止中職語文教學的失衡與異化,必須擺脱“人文性”的偏見與誤解。一要防止將“文人精神”取代人文精神,二要防止把人文精神曲解為“倫理精神”。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有的人往往過於偏重思想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忽視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有的甚至牽強附會,任意上綱上線,彆扭矯情,大煞語文教學風景。同時,還要防止以非理性精神取代人文精神。理性精神以科學化為基礎,非理性精神以情感、意識為核心。非理性精神有其合理存在、需要呵護的一面,但終不能替代人文精神。語文教育弘揚人文精神,並非就是弘揚非理性精神。科學精神永遠是人類精神的核心,也是語文教育科學的核心,語文教學應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

三、中職語文教學應特別加強言語實踐、寫作指導和口語交際訓練

中職語文修訂版教材構建起以語文能力培養為核心、學生主體的語文實踐為基點、語文學習方法和策略前後貫穿、具有自學輔導特徵和有利於發揮學生創新精神的新體系,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教學單元比例大致為5:2:1,改變了以往語文教材只有單純的閲讀教學的“老面孔”,讓寫作和口語交際的教學內容在教材中佔有相應的位置,而且讓三者相對獨立,又彼此照應,相互促進,這無疑有助於提高中職語文教學效益。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就業壓力逐漸加大,這些都對閲讀教學提出了挑戰。要改變目前“唯理性的語文教育”的傾向,強調積極自主的學習姿態,將知識、能力和素質和諧地結合起來,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將思維的訓練落實到言語的實踐中,重視點點滴滴的語言積累。

閲讀教學的過程是心靈對話的過程。師生解讀文本是師生與作者的對話;教學的多邊活動是多元反覆對話,既是師生的對話,又是學生之間的對話,也是師生與家長、專業人員的對話。對話應該是心聲的交流,是積極自主的行為。但由於種種原因,當前,中職生的“對話”普遍存在“失語”現象,即個體內心封閉,有話不説,有情不抒,有感不發,甚至為了迎合世俗而課後説謊話、假話、髒話。因此,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放飛師生心靈,真正實現閲讀教學對話的優化,提升對話質量與教學效果,讓思考非線性,言説無拘束,使“言為心聲”成為閲讀教學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寫作是通過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將所見所聞所感作創新的語言運用行為。它是學習者極具個性和富有創造的思考,也是溝通思想、傳達意義的途徑,更是學習者在觀察、感受基礎上進行思想的活動方式。寫作者既是學習者,亦是思想者;既是自己寫作,也是為社會其他成員寫作。因此,我們的寫作教學可以按以下層次訓練:首先觀察感受文,側重自身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與切身感受;其次閲讀感悟文,側重自己對文本審讀欣賞的信息篩選與悟性;最後是虛擬想象文,側重對未來的推測與假想。通過三類文章的訓練以達到基本寫作能力的形成,讓寫作者的個性得到張揚,吐出心中的苦與樂。與此同時,還必須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和學生未來工作所需要的實用應用文的寫作教學,切實加強這方面的寫作訓練,使之能“召之能寫,寫之必成”。

口語交際能力主要是聽説能力,是一種社會實踐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有賴於口語交際即聽説的教學與實踐。素質教育不是一種教育模式,而是一種理念。受傳統教育和舊有模式的影響,語言教學往往重讀寫輕聽説,甚至有人認為漢語作為母語,聽説能力與生俱來,不經訓練也可無師自通。這種理念與全面素質教育相悖,與職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極不協調。中職畢業生除少數甚至個別人可能到高校深造外,絕大多數學生要直接走向社會,面對應聘、求職找工作的現實。這時,口語表達能力就顯得十分有用。善於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者,十之八九會勝出,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事實上,聽説是先於讀寫的最為複雜的心智活動,最能促進人的思維能力的成熟和發展;聽説能力是用得最頻繁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提高首先得益於聽説能力的提高;聽説最能促進人的信息意識、參與意識、情感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迅速提高思維靈敏度、應變能力、交際能力和言語能力等整體素質。

除依賴閲讀教學訓練學生聽説能力外,尤其要注意以日常説話方式為主,要求學生多聽廣播、常複述文本,鼓勵他們大膽走上講台,即席發言、演講或參與社會採訪等活動。此外,還要加強教學材料的蒐集,借鑑外語口語的學習方式,以提高聽説能力。中職語文教學把聽説能力的培養擺在重要位置上,是勢在必然,是責任使然。

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新理念的呼喚與思考還在繼續,僅以此文拋磚引玉,願與同行共同探討,構建中職語文教學新模式,全面提高中職語文教育質量,使每一位中職生的語文能力與時俱進,既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能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22x0j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