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發言稿 >

一年級下學期數學老師家長會發言稿

一年級下學期數學老師家長會發言稿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發言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發言稿以發表意見,表達觀點為主,是為演講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好一份發言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下學期數學老師家長會發言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下學期數學老師家長會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家長:

你們好!我是一年級的數學老師施老師。非常感謝各位準時參加今天的家長學校,多謝經常與老師溝通的家長,正因為有了溝通,才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大家才有更多的瞭解,我們的工作才開展得更好。

下面,我代表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對一年級數學學習的情況做一個簡單介紹。

大家都知道低年級數學基礎打好了,對今後中高段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可能有的家長認為低年級的數學很簡單,不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我覺得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如果在低年級基礎打不好就會影響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特別是如果孩子在低年級對學數學感興趣,那麼上數學課也會特別專心,數學也必定會學得很好。所以,只有從現在抓起將來才不會後悔。 首先我想簡要地説説本學期數學教材的內容及重難點,只有您瞭解孩子的要學習的知識,輔導孩子的時候才能把握重點。現在我們用的教材是北師版最新改版,在內容上有一定的調整:

一、本學期主要學習內容:

生活中的數:這單元主要是讓孩子們從實物中抽象出1—10各數。認識“=”“<”“>”能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對於一年級的娃娃我們不要求他們死記硬背什麼是大於號、小於號,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用的是兒歌“大嘴巴朝大數,尖尖嘴對小數”,這樣孩子們學起來更形象輕鬆,孩子們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解決誰比誰多幾、誰比誰少幾這樣的實際問題。

比較:本單元要求孩子能在一個情境中比較兩個或三個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輕重。大小、多少的比較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對於長短、高矮、輕重,部分生活經驗比較少的孩子掌握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這學期的很多拓展題就是從這三個方面出的,像長短、高矮一般都是多個物體放在格子裏,孩子可以通過數格子來比較,輕重就是利用天平一個物體等於多個其它的物體,讓孩子們判斷誰最重誰最輕,或者一個梨等於兩個蘋果,一個梨等於4個桔子,問一個蘋果等於幾個桔子這種等量代換的題。位置與順序:孩子們能體會到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關係,會用上前後、上下、左右這幾個詞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體會到前後、上下、左右的相對性。

分類:分類是和我們的生活聯繫最緊的一個單元,難點是要讓孩子們體會到分類的標準不同,我們可以有不同的分法。認識圖形:讓孩子們直觀的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能感受到這些立體圖形的一些特徵,如果有孩子知道頂點、稜長、面,這當然很好,但我們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也不要求孩子用完整的數學語言來描繪這些物體的特徵。(舉例我上課:像我在上課時我讓孩子們玩圓柱和球讓他們發現並用自己的語言敍述出來圓柱和球可以滾動,圓柱只能成一條直線滾動,球可以向任意方向滾動。為什麼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呢?孩子們有的説因為圓柱和球有圓圓的東西,長方體和正方體沒有;也有小孩子説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挨着的平平的面中間有尖尖的東西。只要孩子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直觀的感受就可以了)

認識鐘錶:這學期我們認識整時和半時,對於幾時半時針要在兩個時刻的中間孩子們很難理解。後面我們將繼續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幾時幾分和經過幾時的學習。認識鐘錶對孩子們來説是這一冊最難的,我們將在元旦後進行學習。家長在家裏可以利用這幾周的週末時間陪着孩子利用硬紙板做一個鐘面,鐘面上要有時針和分針,並且有12個大格子,孩子們經過自己動手參與做鐘面的過程來分散認識鐘錶這個單元的難點。分針在走時針也在走。

加與減(一)和(二):這兩個單元是這一冊的重點,加與減(一)是學習10以內的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加與減二是學習20以內不退位減法和進位加法。(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下學期學習)目前一年級的學生在幼兒園裏大多已初步學習過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計算,相比於其他課程似乎比較容易,但他們往往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我們在教學中要把他們的知識不斷地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按照新課標的規定,本冊內容學完時,孩子們加減法的運算速度是每分鐘能正確計算8題左右,部分家長提高對計算的要求,不能理解為什麼孩子現在還要掰手指頭,我們現在允許孩子掰手指頭這是一個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計算的熟練需要一個過程。家長們普遍認為計算速度與學生是否聰明、學習好壞,是不是數學天才有關係。事實上一個學生在數學上是否有發展前途與計算速度的快慢沒有必然的聯繫。學生能夠理解運算的意義,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用加法、什麼時候用減法,能夠有道理地説清楚每一步計算的意思,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比算快更重要。同時不可否認學生運算技能的提高是需要練習、需要一定的計算量保證,但是這不意味着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如果一個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加減法計算技能需要做500道練習題的話,那麼我們面臨着幾種選擇:讓學生1天內就完成這500道題;讓學生用20天的時間完成,每天做25道,讓學生用100天的時間完成每天做5道題。當然還有很多其它的答案,但是大家一定會認識到那種速戰速決的的做法一定不是最好的做法,不僅對孩子技能的形成和鞏固不利,更重要的是會傷害學生的“數學健康”

二、需要家長配合的:

1、數數的重要性。

數學就是從一個個基本的數入手,逐步地去了解數與數之間的聯繫,要想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就必須從認識數入手。教會孩子順着數,倒着數,2個2個數,5個5個數, 10個10個數,熟練了之後還可以3個3個的數,找規律去數……引導孩子去尋找數的形成規律。孩子們在掌握了數的規律之後,對於加法的學習就會容易接受;加法又是乘法的基礎,我們在練習規律數數,在數時都是以依次加2、3、5等等的規律進行數數的,這樣我們就無形中向學生滲透了有關2、3、5的乘法口訣。數數還對於以後關於倍數的學習、分解質因數、最小公倍數等等知 識點的學習都有很深的聯繫。

如果我們從一年級就對學生進行規律數數的訓練,對於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一定會大有好處的。

2、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掌握計算的技巧。現在大多數孩子接受並且掌握得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湊十法”:如5 9將5分成1和4,再用1 9=10,4 10=14;孩子們熟練之後,他看到9就會想到1,看到8就會想到2等等,藉助兒歌“1919好朋友,2828小手拉,3737真親密,4646一起走,5555一雙手”對孩子們的計算能力都有幫助。計算的練習方式多樣,可以製作卡片,供孩子獨立練習,像我們學校是數學老師人手一疊算式卡片,上課時先練幾道再上新課。也可在做家務、和孩子上街散步等時間來個對口令。或者可以採用書中的形式:你能吃到這個蘋果嗎?在孩子吃水果時告訴他這片水果隱藏着一道算式寶寶回答對了,孩子就可以“昂”一口吃掉它。在孩子計算的過程中要留心孩子計算錯誤的原因,是粗心還是計算方法存在問題。要防止枯燥的題海練習,每天幾十道,錯了還要罰的做法會扼殺了孩子學數學的興趣的。

3、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解決問題是小學生階段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而且考試分值很重。輔導起來也很有很大的難度,因為孩子年齡小了,邏輯思維的能力比較弱,不瞭解之間的前因後果。如何輔導好這方面呢?

首先了解低年級解決問題主要的'幾種類型:

(1)已知兩部分求總和。

⑵、已知總和與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⑶、求誰比誰多,誰比誰少的問題,這樣的題型就是用大數減去小數。

⑷、會自己提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這部分的內容就是讓孩子根據前面的信息自己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每週的週末作業裏面都有解決問題,現在孩子太小識字有限,圖片的解決問題比較多,拿到一幅圖家長可以先讓孩子找數學信息再提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平時上課時都是這樣做的,“用數學的眼睛去發現信息”然後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沒有問題怎麼列式?我的班上開始就有這樣的孩子,看到圖能很快列出算式,但是每個數字表示什麼意思?最後的結果表示什麼?他不能較清楚的表述出來。我在上課時都是強調要先找有用的數學信息,再根據信息提問題。孩子不會從圖中去找有用的數學信息,以後讀到中高段對解決問題就會比較困難。

4、培養孩子讀題能力。

平時我們在學校是這樣訓練的,讓孩子們用手指指着,老師教一句學生讀一句。關鍵要孩子自己真正去讀題,多讀,讀出聲。直到他真正理解為止。要求題目必須讀過兩遍以後再做,讀完兩遍你問孩子這道題告訴我們什麼信息,我們要完成什麼問題,他能很快説出來説明他能看明白,再讓孩子獨立完成。家長在家裏輔導週末作業時,也可以這樣做。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要一次做完,中途最好不喝水、解便,讀題只讀一遍,培養好的傾聽習慣。檢查作業,有錯時只告訴孩子有錯,讓他自己去發現錯在哪裏。舉例:

5、學習數學多聯繫生活實際、多在生活中運用:

現在教材的編排更注重於聯繫孩子的生活實際,幾乎每一個新內容裏創設的情景都是和孩子生活密切相關的,我們在上完每一個知識點後都會設計這樣的環節:你在你的生活中什麼時候或者什麼地方見到過這個知識,運用過這個知識。在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引導孩子用“數學的眼睛”去觀察,如:物體有幾個?買東西時帶了多少錢,花了多少,還剩多少?紅綠燈路口的倒計時……拼圖、搭積木等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低段認識鐘錶、元角分的認識、購物等都需要孩子有相應的生活經驗。

三、基於以上學習內容,提出幾點建議:

1、獨立思考和檢查的習慣。

培養孩子從小就養成認真思考、沉着冷靜的良好習慣,而不能形成一種人云亦云的惰性心理。在平時的小練習,就有看了別人的把對的改錯了,作業會做,不會做都看別人的,長期下去不動腦子,與小朋友的距離越來越大。在課堂上,我們總是讓學生“先自己動動腦筋,等會兒交流時聽聽別人的想法跟你是不是一樣?”“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比比誰的想法更有道理?”並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共同評價。

2、教育孩子學會自立。

部分學生記不好作業,作業經常性的不交或忘在家裏,還有的連課本也忘記帶回校!請家長督促孩子收拾書包,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從小培養孩子不再丟三落四。(講一個家長的做法:有這樣一個家長,他在孩子在孩子的小書桌上貼一個紙條提醒孩子該帶的東西一一羅列出來)

3、不要讓孩子做未學到的內容的有關練習。

您可以看看本冊數學書教授的內容,但不要提前去教孩子書上的知識(學習有困難的例外),那樣會讓孩子在上課時覺得無事可做,易產生驕傲心理,不利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可以針對孩子掌握知識的情況對未有學到的知識跟孩子作一些簡單的介紹,使孩子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就可以了。4、學生的作業書寫還要繼續抓。

每週的作業,一定要孩子按時、按質完成。書寫馬虎的一定讓孩子重寫,因為低年級抓不好孩子的書寫,高年級就更難糾正了。我們都覺得部分孩子在學校的書寫情況要比周末作業好很多。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多與老師溝通,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老師如果有那些不足的地方希望您能提出寶貴的建議,繼續支持我們,為了孩子讓我們攜手一起努力,相信你的孩子一定能取得更大的進步。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fayangao/ykd80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