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發言稿 >

育兒經驗交流的發言稿

育兒經驗交流的發言稿

各位村社的婦女工作領導幹部、家長們朋友:

育兒經驗交流的發言稿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首先,我很感謝鄉政府搭建了這個平台,給了我一個鍛鍊自己的機會,能在此與家長朋友交流“如何教育引導孩子的話題”。

當了10年的媽媽,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的困惑(作為家長,該怎樣嚴格要求孩子);遇到不少問題(孩子不聽話時怎麼處理);通過讀一些關於孩子教育的書籍,也有不少收穫。很高興有了一個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今天,我想從“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如何培養孩子?”這兩個方面藉助一些案例和視頻,談談自己的一些育兒感悟,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一、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1、介紹尹建莉,既是一位優秀的老師,也是一位好媽媽,她以《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為題寫了一本書,主要是想説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引用的教育案例“博士育兒”,説明知識高的人在教育孩子時方法未必正確。

一位博士,他個人無論在做學問、幹工作還是為人處世等方面都非常好。因為中年得子,珍愛如寶。他知道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所以特別注意孩子的品格培養。他的孩子剛剛2歲,經常自顧自地玩耍,大人和他説話充耳不聞。做父親的認為禮貌要從小培養,看到孩子這樣,很着急,就會走過去拿開孩子手裏的東西,嚴肅地告訴他,大人和你説話必須要回答。他就一次次地把兒子從玩耍中拉出來,對兒子進行批評教育。

但是博士不知道,2歲的孩子還沒建立起與人交往的概念。對這麼小的孩子談禮貌,宛如對牛彈琴,他不僅不懂,還會被嚇着。

最重要的是,孩子這時正處於開始認識世界的關鍵期,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一張小紙片、半截煙頭就可以讓他沉迷。兒童的智力發展、注意力培養、興趣發展都離不開這種“沉迷”。無端地經常性地打擾孩子,會破壞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後很難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

有這麼一則寓言: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他的形狀始終像石頭,越來越失去價值。我們手中也有一塊玉——

可愛的孩子。我們教育孩子是選擇正確的雕刻工具或是鋤頭呢?

這位博士,他絕不懷疑自己的教育方法,卻不知他教育孩子時運用的正是鋤頭。因此家長第一、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齡段身心發展的規律,“三翻、六坐、九拿抓”多大的孩子該學習什麼,預設合理的教育期望,切勿拔苗助長;第二、選擇恰當的教育方法尤為重要。

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是是什麼呢?-----培養能獨立生存的個體,身心健康、懂得體驗生活、樂於助人、全面發展的孩子。即 :培養健全的人格,給孩子積極向上的正面引導。

二、如何培養孩子

我選擇了這樣幾個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1、第一則故事説明:家長言傳身教的重要作用。

讀小學的東東,家裏陽台上的衣服被樓上的張叔叔澆花時弄濕了,東東爸爸立即衝上去理論,並罵罵咧咧地走回來,嘴裏還不停地數落鄰居的不是。到了週末,對屋陳叔叔的貓在東東家門口玩,東東看見後立即破口大罵,説貓把他家的門口弄髒了,非要他們洗乾淨不可。這讓鄰居哭笑不得,也令鼕鼕爸爸大吃一驚。

分析: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日後若有類似情況發生,必然會以父母的行為為準則,依葫蘆畫瓢,模仿大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怎麼辦呢?(1)、如果對方實在不對,最好能避開孩子與對方理論;若實在無法避開孩子,那父母的語言必須要有所收斂,注意用語文明,別“教會”孩子罵人的“本領”,污染他純潔的心靈。(2)、事後,還可向孩子分析事情的對錯,同時教育孩子別犯對方剛才所犯的錯誤。

2、第二則故事介紹了一位智慧的母親,化解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的`不滿情緒。這為母親的智慧與胸懷值得我們學習。

上四年級的女兒,在參加學校舉行的“我愛家鄉”徵文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好強的孩子回家後天天對着鏡子背稿子,準備參加接下來的演講比賽。孩子的精神可嘉,但她的朗誦演講水平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一天放學回家後,孩子翹着小嘴,一臉不悦地對媽媽説:“媽媽,我真不明白,老師為什麼要請許穎參加演講比賽而不請我。”

媽媽説:“許穎的朗誦演講水平比你高,上次家長開放日,家長對她都很佩服。”

孩子憤憤地説:“可她演講的內容是我獲獎的那篇文章呀!有本事自己寫稿子,這是不公平的。”

媽媽知道,孩子發泄夠了,也許心裏會好受些,於是説:“看來你很有意見,説説為什麼?”等孩子噼裏啪啦説了一通以後,媽媽這樣開解孩子:“媽媽覺得你們的老師真了不起,她發現你的寫作優勢,許穎的朗誦演講優勢,在比賽中你們都得了獎,值得祝賀,還有什麼不愉快的呢?你是最佳編劇獎,許穎是最佳演員獎。”

“是做編劇好還是做演員好呢?”

媽媽説:“人的才能不一樣,分工也不一樣,我們要發現自己的優勢並盡情地展示,同事也要看到別人的優勢並由衷地讚賞,而且要善於相互合作達到共贏。”

第二天,媽媽陪孩子看電影《音樂之聲》,和孩子討論編劇、女主演、導演。孩子説:“媽媽,這個片子故事講得好,演員也演得活靈活現。我昨天真傻。”

分析:這位家長是智慧的!孩子向家長反映情況時,家長可能有許多的處理方法,比如跟孩子一起咒罵學校、社會的不公;比如找到老師,要求給個説法······但智慧的家長卻沒有這樣做。他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也真心欣賞別人的孩子,同時能相信和寬容老師,對老師的行為進行合理的解釋。

如果家長謙虛地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沙子,別人的孩子是金子。”或是“不顧事實的認為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好的。”這樣的看法都是不恰當的。只有真心欣賞孩子,才有可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3、青春期的兩個小故事。

第一、“女兒有男朋友了”

讀初三的女兒,隔壁班一個男孩子經常下課來找她説話,女兒過生日叫幾個同學聚會也叫了那個男孩子,他們還有時互相發短信。媽媽在尹建莉老師的幫助下這樣和孩子談了一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肯定孩子,告訴女兒,在你這個年齡對異性產生好感這很正常。有男孩子喜歡你,説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説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

接下來她告訴女兒,初中生對異性產生好感,這才是剛剛開始,你作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多欣賞你的人,對他們我們都要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會遇到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男孩子。一個人只有自身可愛才值得別人去欣賞;只有好好學習,才能越來越可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

從那以後,女兒和媽媽之間能把這樣的情況當成正常的事情來交談。女兒會和媽媽説覺得誰不錯,但是在交往時和別的同學沒什麼兩樣。

只要大人內心陽光,孩子內心也會很陽光!很正常的事情,幹嘛要“責罵、羞於開口”呢?這要家長用恰當的語言引導,相信孩子會理智的看待這樣的問題,不至於影響學業甚至逃避家庭。

第二、“兒子的小紙條”

一位母親給上初二的兒子洗衣服時,在衣兜裏發現一張紙條,展開一看,竟是“我愛你”這類傳情達意的約會便條。結合前幾天老師提醒家長説孩子上課總走神,成績直線下降,要求家長幫助查找原因,母親心中頓時明白了原委。她真想立刻將兒子叫到跟前問個究竟,然後狠狠批評他一頓。可又一想,這樣大吵大鬧可能會逼得孩子在彎路上越走越遠。

於是,他與老師商量對策。對於孩子交往的情感需求要滿足,更要引導。他發現兒子喜歡語文,就鼓勵孩子參加年級朗讀組,男女同學在一起閲讀文學名著,在老師的指導下排節目,看演出。老師在作文評語中經常和他討論人生的意義。

經過一學期的和諧教育,一次次的談心引導、表揚鼓勵,孩子漸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心中有了奮鬥的目標,愛好得到了發揮,看到了自身的價值,嚐到了更大的歡樂,“興趣”逐漸移到了學習上。

其實,青春期的愛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愛,它只是異性間相互吸引和朦朧的好感。如果能從容而平淡的引導他們,一切都可以安然無恙的過去。

在接下來的時間,我節選了電影《淺藍深藍》的幾個片段與大家一同賞析。看看如何才能做好家長的角色。

三、家長的角色

第一、家長應該是孩子成功的領導者。也可以説是家長威信的表現。當孩子做錯時,家長要注意把孩子的缺點給指出來,並讓他去改正,而不是姑息縱容。

影片中豆丁因為被高大的“大王”欺負,失去了在小朋友中的領袖地位,在受欺負時沒有朋友站出來幫他,因此心裏很委屈,產生了情緒。但他又不願告訴媽媽。情緒積累下來於是在生日這一天爆發出來了。不聽媽媽話,故意反着做,把一桌子的飯菜浪費了。媽媽罰了他(罰站、罰洗髒衣服)。可是,當豆丁説出自己積壓很久的委屈“反正你喜歡我”媽媽有很智慧的給準備離家出走的豆丁以退路。“你要帶水嗎?餅乾?被子?訂機票?你走了,媽媽會很孤獨·······”豆丁從開始和媽媽的抗拒到融合需要媽媽的寬容與智慧。

試想一下,豆丁那句“反正你不喜歡我”僅僅是和媽媽在説嗎?有沒有把這幾天壓抑的情感釋放出來呢?如果豆丁媽媽賭氣的説:“你走吧,走了就不要回來!”那情況又會怎麼樣呢?

所以,當孩子做錯時,家長可以生氣,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錯了,該怎樣改正,承當什麼樣的責任;卻不應該和孩子賭氣。

2、家長可以成為孩子親密的戰友。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們一些必要的鼓勵與分析。做一個好的家長,還要成為孩子的一個很好的朋友。

為了獲得大王這個好朋友,豆丁選擇了妥協讓步。媽媽看出豆丁其實不想和大王換飛機。於是,她讓孩子説出了自己的心裏話。然後媽媽和豆丁在草坪上愉快地玩了一下午的飛機。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做了違心的選擇而悶悶不樂。

3、當知心的朋友。很好的傾聽者,不需要太多的指導與教育,家長安靜地聽孩子把他的心思講出來。

凱文本是豆丁的好朋友,因為在豆丁被大王欺負的時候沒有幫忙而後悔,雖事後多次向豆丁示好,可是豆丁一直拒絕。凱文媽媽發現了孩子的變化,和孩子朋友似的交談讓凱文如釋重負。

4、接受批評的受教育者。家長也是人,當教育方法不妥當的時候,也需要聽取孩子的意見。

四、我的教育感悟

在宋家教書也有17年了。非常感謝宋家這遍土地以及我的學生和學生家長。讓我從初出學校的學生成長為一名骨幹教師。在這些年的教育中,我也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情況。從孩子品格方面有這樣幾種值得家長注意。

第一、孩子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在一、二年級經常會發生誰的鉛筆、小刀、零花錢不見了的情況。

如果是你的孩子所為,你會怎麼辦呢?(覺得太丟臉了,給孩子好一頓收拾;或是反正就一點小東西,裝着不知道;或是給孩子講解道理,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滿足孩子合理需要。)

有幾個孩子,我這麼和家長共同教育,孩子改掉了這些錯誤。1、通過與孩子談話“街上賣的···很多,我們能不能去隨便拿?如果我們家裏的穀子、雞鴨、衣服也被別人拿了怎麼辦?所以,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們不能拿”。2、與家長聯繫,説明孩子犯錯很正常,生氣解決不了問題,關鍵在於正確的引導,孩子錯了就要改,照價賠償給同學。如果賠償的錢能換來孩子的良好品質那是千值萬值!3、在事後,多與孩子閒聊,讓孩子感受到,老師不會因為孩子的一次錯誤而不喜歡他,並在聊天中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

第二、孩子的逆反心理。

幼兒園的孩子也有逆反的時候。前兩天為了鍛鍊孩子手的小肌肉羣,我讓孩子用剪刀學習剪直線。很多孩子都高興地剪,可是一個平時很聰明的孩子卻説“我不想剪。”我估計可能是因為剛才他和小朋友打鬧,我批評了他的緣故吧。所以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孩子説的“我不想剪”是真的不想剪還是表達我有情緒了?其實裏面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引起老師的注意,我和別人不一樣了。

我是這麼考慮的:首先,如果老師隨他,今天我不想剪,明天我不想畫···其實孩子感受到的是老師的不在乎他。孩子本來通過他的與眾不同想引起老師的關注或者不滿情緒,但是老師不在乎你學不學、畫不畫。那麼孩子的被重視感沒有得到滿足,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正是我們正確教育引導的時機。

其次,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不可能我不想做就不做,什麼都由着性子來。要得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理性的思考問題。

於是,我把孩子叫到身邊,輕輕地跟他説了為什麼要練習用剪刀,而且激勵他,別人都能剪出直直的細細的紙條,老師相信他也能剪得出,而且可能會剪得更好!

孩子接受了我的説法,在過後的幾天我也隨時觀察孩子們的表現,如實地評價和表揚了他幾次,後來他的上課注意力和自制力都進步不少。

就像影片《淺藍深藍》中豆丁媽媽一樣,讓孩子知道家長的原則,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在為他着想;讓孩子明白他在家裏很重要。

願每個孩子都快樂、健康地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fayangao/o90d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