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發言稿 >

關於光盤行動發言稿範文(精選5篇)

關於光盤行動發言稿範文(精選5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發言稿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發言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發言稿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光盤行動發言稿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光盤行動發言稿範文(精選5篇)

光盤行動發言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在這莊嚴而親切的國旗下演講,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光盤行動從我做起”。

大家肯定都讀過唐代大詩人李紳的古詩《憫農》,知道農民伯伯種田很辛苦,要我們節約糧食。前幾個星期我們全校開展了“光盤行動”,經過老師的監督和同學們的努力,部分班級做的比較好,將光盤行動進行到底,但是有個別班級還要繼續努力。

上學要遲到了,有的同學就把沒來及吃完的早點隨意丟棄;中午的飯菜不合口味,有的人就整碗整碗地倒掉;午餐過後,有的班級的飯菜筒裏還剩下一大半的飯菜沒有分完;學校的泔水桶內常常被剩飯、剩菜塞得滿滿的……這是多麼令人心痛的浪費呀!

同學們,對照老師剛才所提到的現象,請仔細回想一下,在你們班級、你自己的身上發生過嗎?

這些都是在浪費糧食!也許你並不覺得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可是,如果你浪費這一點,他浪費這一點,大家都浪費這一點,那就是一個驚人的損失了!

讓我們一起來算筆帳:如果一個人一天節約一粒米,全國13億人口可節約2186萬斤,這麼多米可以救濟4000多災民吃10年,可以給我們全校學生吃60多年的時間。現在,同學們還覺得節約糧食沒有必要嗎?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不能忘記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更不能忘記全國仍有1億多貧困人口。

我們倡議,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我們倡議,家庭餐桌上,倡議根據營養學合理搭配葷素菜比例,按需買菜煮菜,以每頓飯家庭成員剛好吃完、吃飽為準。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剩菜。吃光碗裏的最後一粒米、盤中的最後一棵菜。

我們倡議,同學們既要做“光盤行動”,用省下來的錢,多做好事,做多公益。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那麼,就參加“光盤行動”吧!

“吃光盤中餐,今天不剩飯”拒絕浪費,珍惜糧食!期待你和你身邊的人加入“光盤族”。提醒身邊的人,積極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做節約宣傳員,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節約糧食。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不是吃苦,而是對有限資源的珍惜。從中午開始,讓我們一起:不剩飯,不浪費,吃多少,要多少!加入光盤族,一起對浪費説“不”。

同學們,“光盤行動”體現的是新時代青少年的品質和責任。我們都是社會主義的主人,每個人都要從現在做起,從生活習慣做起,從細微處做起,從節約糧食做起,爭做節約糧食的傳播者,實踐者和示範者,用實際行動參與到節約糧食的行動中來。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光盤行動發言稿2

自打這個光盤行動開啟以後啊,一些飯店的柱子上、餐桌上、牆壁上,就時常可以見到“光盤行動,從我做起”的宣傳語。我認為,光盤行動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節約。比如,原來的菜老是點特別多,特別是有客人去外面吃飯的時候,基本就是餐桌上滿滿的。可是,最後不也就是沒吃完嗎?

奶奶常常為了不浪費食物、不浪費錢,就打包拿回家吃,可飯都是第一頓美味,第二頓不咋樣,第三頓基本就成為了餐桌上的一個“雕塑”。無人問津的情況下只好投入垃圾桶,可是,這不終究還是浪費了食物嗎?

後來,電視台做起了“光盤行動”的公益廣告,告訴人們不要這麼做。可是,我發現,這……似乎有用……也無用……

走進餐廳,你會發現,大家都是點幾個菜,吃不飽再點,可有的人為了應酬,仍然還是點許許多多的菜,應酬終究是在喝酒,吃菜……這只是個配角。

本來很美味、很好看的菜卻在這種人的糟蹋下成為了“垃圾桶之餐”!

我想,這種表現是一種非常差的表現,可是,我們小學生只好眼睜睜的看着那些鮮美的食物被投進垃圾桶。我希望,這種讓人心酸的表現,可以制止。

光盤行動發言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光盤行動》。為什麼要講光盤行動,因為中國的食用油的80%以上都依賴進口原料加工。據網上資料,僅去年一年中國的進口黃豆就多達6000萬噸,按中國13億人計算,摺合到每個人頭上是一年將近100斤,這是多麼大的數字啊。這裏還不説它是轉基因,對我們的身體有多大的傷害,(轉基因的傷害要二十年後才一般人才可能看得出來)還能夠整治嗎?做做樣子安撫老百姓可以,認真可不行。只要認真,市場立馬蕭條,立馬大亂,立馬要餓死人,大規模的餓死人。為什麼?很簡單,只要認真,市場將會無物可供,到哪裏去找那麼多的、天然健康無害的食物?

為什麼,先看種子問題。現在農民手中已經很少有可以自然留種的種子了。以前種子都是在各家各户的農民手中,農民年年留種,這家沒有那家有,是安全的。現在不是了,都是年年去種子公司購買,種子公司購買的種子只能夠種一季,是不能夠留種的,否則長出來的是草。種子公司的種子會出問題嗎?只有天知道。但真出問題了,農民哪怕有地也沒有種子下地了,多麼恐怖!更何況,據報道,我們國家的種業公司一半以上都被控制在外資手裏,或被控制在洋人手中。

那麼國家糧庫裏還有多少糧?我不知道,我不是統計局的。但我知道,這麼多年來我們年年吃的都是新糧,我也知道就是農民家裏也不留儲備糧了。因此合理的估計是,糧食的生產週期是一年,我們的糧庫裏面,糧食也就最多是一年左右。也就是説,我們的糧食儲備,不具備對抗能力。據統計中國有一半以上的種子公司被美國資本家控制,還有多少種子公司幕後被美國特工控制,不得而知!中國農民手裏幾乎沒有可做種子的糧食,中國人已經很難吃到真正的非轉基因食品,未來註定會有很多疾病等待著我們,中國人餓肚子已經很難避免,為了我們的未來少生疾病,少餓肚子,為了父母,為了社會,為了未來,恭請大家一起來參加光盤行動!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有一種習慣叫光盤!所謂光盤,就是吃光碗裏的最後一粒米、盤中的最後一棵菜。到人走盤光,做到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日中共中央習近平同志針對社會中存在的奢侈和浪費現象作出了“厲行節約,狠剎奢侈浪費之風”的重要批示。有關數據顯示,飢餓仍是全人類的頭號殺手,每6秒就有1名兒童因飢餓死亡,平均每年奪去1000萬人的生命;我國仍有1億多貧困人口。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組數據:中國社科院統計,我國每年僅餐桌浪費食物的價值就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如果每天浪費的糧食回收5%,就可以多救活四百萬饑民。

如果説“舌尖上的中國”展現了中華飲食博大精深,那麼“舌尖上的浪費”,則呈現了另一種景象。人民日報曾談到這樣一個細節,一行國人在德國一家餐廳用餐後,由於桌上剩了1/3的飯菜被罰款50馬克。餐廳工作人員解釋道,雖然吃飯花的錢是你們自己的,但資源是社會的,誰都沒有理由浪費。浪費食物絕不是小事,也不是個人私事。常聽到有人振振有詞,“我花我自己的錢,我浪費關你什麼事?”這種觀點經不起推敲,你雖然花的是自己的錢,但浪費的是社會資源。社論指出,對這種浪費食物現象,不能止於道德批評,還應引入懲罰機制。幾年前,芬蘭央行行長在一次公務接待中,僅僅因點了一盤20歐元的鵝肝而被迫辭職。近日國家糧食局局長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針對浪費現象,現在正在探索將“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條款寫入《糧食法》,以後將用法律手段約束整治浪費糧食的行為。

減少“舌尖上的浪費”,有人建議吃不了兜着走。其實,與其吃不了才兜着,何不一開始就少點些菜?與其説是“舌尖上的浪費”,不如説是一種醜陋的價值觀在作祟。誰不知道“粒粒皆辛苦”?誰不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誰不知道“浪費用水可恥,節約用水光榮”?誰不知道“節約用電,隨手關燈”?但當我們看到泔水桶裏那隻咬了一口的饅頭,當我們看到那嘩嘩直流的龍頭,當我們看到空無一人的教室裏那寂寞長明的日光燈,我想,我們做的和説的真的不一樣。目前,祖國的南海主權不斷遭到他國的挑釁,與其誇誇其談,不如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生活習慣開始,從細微處做起,從節約糧食做起,讓我們節約的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都化為點點滴滴保衞祖國母親的力量!

勤儉對個人是是讓我們以後有吃的,不走被餓死的道路,對社會是對有限資源的珍視。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品質。“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需要從我們每一位師生共同做起,需要我們共同從現在這一秒做起!

我們倡議:今天不浪費,從我做起,我,是“光盤”!

光盤行動,歡迎加入!

光盤行動發言稿4

我們不能忘記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更不能忘記全國仍有1億多貧困人口。我們倡議,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摺合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與此同時,飢餓卻仍是人類的頭號殺手。全球平均每年有1千萬人因飢餓喪生,每6秒就有1名兒童因飢餓而死亡。

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據報道數據顯示,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舌尖上的浪費”已到亟須遏制的地步。沒有經受過飢餓的人們常常以為,剩飯剩菜是很常見的了,不足為奇。可是,這只是“君不曾處於饑荒之中,不曾受過飢餓之苦。”世界上還有太多的災民,食不果腹,一日不進米飯,不説是米飯,連稀粥都喝不上。不愁三餐的我們,又怎麼能體會到飢餓難耐的痛苦?又怎麼懂得米飯的粒粒珍貴。更何況,現在還有公款吃喝、商務宴請的,一頓飯不知浪費多少汗水。我們説,一頓飯吃不掉一頭牛,但一頓飯必須點價值一頭牛的食物的大有人在,這已經超越了我們一般認為的“舌尖上的浪費”了。

從古至今,吃飯,只有在飢腸轆轆的人那裏,才是一種生理需要。很多時候,國人賦予了吃飯諸多不同的文化深意。比如,到哪個時令、節日吃哪種食物,國人均會寄寓別樣的希冀和祝福;不同的美食佳餚,也可以折射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甚至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但是,另一層“文化深意”是食物與身份、地位、感情的潛在捆綁。比如,吃昂貴的食物,才能顯示身份的高貴;只有浪費一些食物,才能説明主人大方、不吝嗇。

遏制“舌尖上的浪費”,需要剔除那些消極的“舌尖上的文化”,培育全新的“光盤文化”。從細節上講,吃多少點多少,不要眼寬肚窄,有句話説得有點過,但是也有道理,“要麼少點餐,要麼吃不完兜着走。”總之,做到消費而不浪費。

拒絕浪費,從我做起,一起向浪費説“不”,爭做節約達人,向舌尖上的浪費説不!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有一種習慣叫光盤!所謂光盤,就是吃“光”你“盤”子裏的東西。任重而道遠,唯有制度保障、人人蔘與、廣泛發動、長期堅持,“光盤”才能成為水到渠成的自覺之舉。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勤儉不是吃苦,而是對有限資源的珍視。從今天午飯開始,讓我們一起:不剩飯,不浪費,吃多少,要多少,吃不了,兜着走!加入光盤族,一起對浪費説不!光盤行動體現的是居民品質和責任。我們都是社會的主人,都要從現在做起從生活習慣開始從細微處做起從節約糧食做起爭做節約糧食的傳播者、實踐者和示範者。

用實際行動參與到節約糧食的行動中來,讓節約引領風尚,共同為建設文明、和諧、環保的社會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

還記得那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光盤行動滿滿的正能量,讓節儉歷久彌新。

光盤行動發言稿5

“文明就餐光盤行動”是一種大眾自發認識到節約糧食,倡導節約糧食資源的.一種方式。它首先是由國土資源報社的副社長徐志軍先生提出來的,進而由北京市一家民間公益組織推行的活動,經過媒體傳播行成的一種社會羣體的“文明就餐光盤行動”。

“文明就餐光盤行動”的出現,是一個符合當前社會的現象。在21世紀的年代裏,已經不再是30多年前的那種食不果腹,到處飢餓的社會了。人們不再為了一點糧食而去感到可惜,越來越多的浪費糧食的現象蔚然成風。人們在飯店裏有時為了一時氣派,不惜花錢買許多吃不了的東西,只是為了排面上的奢華,他們只以為自己的賺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他們並沒有意識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其實,尊重糧食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大傳統美德。

根據可靠數據,每年消費者僅餐飲方面浪費蛋白質和脂肪800萬噸和300萬噸,最少倒掉了約2億人的口糧。“全世界飢餓人口超過10億。全球平均每年,因飢餓死亡的人數達1000萬,每6秒鐘就有1名兒童因飢餓而死亡!如果我們每天的食物減少浪費5%,就可救活超過400萬的饑民!”這是“光盤行動”宣傳單上的話。相信無論任何人看到這樣的驚人的數字,都會感到驚恐,都會啞口無言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光盤行動”的要求,都要有自覺的節約資源意識。

每個人都有節約資源,節約糧食的義務。世界是屬於全人類的,人類就必須保護不必要浪費的資源。資源是有限的,而我們的生活是長遠的。我們不能只為了當前的生活的舒適,而去浪費糧食,要知道,誰也無法預測自然災害會在什麼時候發生,我們要養成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吃多少就做多少,點多少,吃不完的能打包就打包,不要因為麻煩就倒進垃圾桶裏。如果我們都能做到不浪費一點糧食,那麼我們就等於會拯救很多將會餓死的人。我們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活着,更是為了我們的後代活着。

我們的行為將會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尤其,已經作為父母的人,孩子還是在學習事物的過程,父母自然要做一個好榜樣。如果帶自己的孩子去飯店點一堆東西,只是為了讓孩子吃的開心,然後浪費一堆食物,那麼這種行為將會在孩子的腦海裏留下深深地印象,自然以後就自然而然的也做了跟家長同樣的事情。但是,如果反之,我們每次,每天都會教育孩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那麼我們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節約,更加富有。

我們更要監督用公款海吃海喝的行為,這是很厲害的一種浪費行為,國家更要進一步落實這樣的政策。我們是現代文明人,就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行為修養,文明修養。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考慮後果。“光盤行動”的出現就是證明現在浪費行為已經很嚴重,所以每個人務必節制自己不好的浪費行為,為自己,為後人,為國家,為世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明白,保護好我們地球的資源,沒有一點壞處。

“從我做起,今天不剩飯!”這是光盤行動的口號。正如,海子説的“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是啊!就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光盤”一族吧!世界是我們的,我們屬於世界,關心我們身邊寶貴的糧食吧,它是我們人類的珍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fayangao/gz97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