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無錫絲業博物館導遊詞

無錫絲業博物館導遊詞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遊,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錫絲業博物館導遊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無錫絲業博物館導遊詞

無錫絲業博物館導遊詞1

中國絲業博物館位於無錫原絲廠密集的古運河清名橋地區,由原有的永泰絲綢廠改建而成,大量歷史文物被珍藏並對世人開放展覽。中國絲業博物館全景展示了百年無錫乃至中國絲綢業發展走過的輝煌歷程。

無錫自古就是蠶絲之鄉,明清以來絲業發達,客商雲集,“絲碼頭”的名號人人皆知。上個世紀初,民族工商業風起雲湧,繅絲、紡織、麪粉,成為錫城三大支柱產業。憑藉上海開埠機遇,圖謀“實業救國”之夢,周(舜卿)、薛(南溟、壽萱)兩家發軔,永泰絲廠為龍頭,協同錫城眾多繅絲企業,經三十餘年的勵志奮進,一躍成為國內外公認的“絲都”。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無錫絲廠總數,蠶絲產量、品質和出口的噸位,均為國中榜首,勇立時代潮頭。

據悉:民國初年,南上、下塘兩側計有十三家絲廠,來絲廠工作之女工,需乘船擺渡過運河。1929年,振藝絲廠一名女工在擺渡時不慎落水身亡,廠主許稻蓀為解決擺渡過河的安全隱患,便集資建橋,榮德生知情後,亦襄贊建橋。這座在清名橋與跨塘橋之間的橋樑完工於1930年4月,並定名“大公”。大公橋系三跨鋼筋混凝土橋,已非此前江南常見的石拱橋。不擠不空的小巷,伴隨着手鼓店那有節奏感又文藝風十足的《成都》,很是愜意。每每路過一座橋都能有一種江南水鄉別有的韻味撲面而來。走過大公橋,就能看到中國絲業博物館,靜靜佇立的民國式建築,彷彿見證着無錫在中國絲業歷史上承前啟後的角色。

距離大公橋很近的絲業博物館建在永泰絲廠舊址之上。該廠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無錫籍資本家周舜卿與薛福成長子薛南溟一起在上海創辦,後來薛南溟將廠子遷回故鄉無錫。

中國絲業博物館位於無錫原絲廠密集的古運河清名橋地區,由原有的永泰絲綢廠改建而成,大量歷史文物被珍藏並對世人開放展覽。中國絲業博物館全景展示了百年無錫乃至中國絲綢業發展走過的輝煌歷程。據介紹,種桑養蠶很早就是無錫農村的主要副業。1929年全國廠絲出口4724擔,無錫就佔28%,居全國首位。無錫人創下的真絲品牌馳譽海內外。隨着歷史的興衰,無錫絲綢業的發展逐步轉型。

走進中國絲業博物館,被這裏老廠房的環境所薰陶,看到了紅牆磚的廠房,這個應該是很悠久的老廠房了,房子還保存非常完整,庭院乾淨漂亮。據瞭解,中國絲業博物館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佔地面積近萬平方米,分設絲綢王國、百年輝煌、絲織繭摩、印染服飾、表演展銷等五個展區。

在設計及布展中採用原汁原味表現手法,復原室內場景,再現永泰絲廠與“絲都”歷史風采,見證無錫在中國絲業歷史上承前啟後的角色。它位於古運河上的大公橋堍,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介紹,該館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在原永泰絲廠舊址基礎上建成,佔地約25畝,建築面積約5700餘平方米,由五幢民國時期、西式風格建築構成。展廳分為四個區域——序館,展現中國絲業的歷史,突出無錫“絲都”的影響;制絲館,重點介紹無錫絲業發展的興衰;絹紡印染針織館,展現絲織行業及其產品的特色;為珍寶館,展現富有價值的絲織珍寶。

永泰絲廠1896年由薛南溟、周舜卿合資創辦,1926年從上海遷現址,是薛氏絲繭企業集團中的`核心企業,由薛南溟之子薛壽萱實行現代化科學管理,所產“金雙鹿”名牌生絲曾在紐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暢銷歐美許多國家。

無錫自古就是蠶絲之鄉,明清以來,絲業發達,客商雲集,成為著名的“絲碼頭”和“絲都”。作為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繅絲、紡織、麪粉,成為無錫三大支柱產業,而永泰絲廠則成為絲業“龍頭”。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無錫絲廠總數,蠶絲產量、品質和出口的噸位,均居國內榜首。隨着產業轉型,“絲碼頭”已成為歷史,在這個博物館裏,記錄着昨日的輝煌。

無錫絲業博物館導遊詞2

各位遊客,歡迎您來到南京*科舉博物館參觀。南京*科舉博物館於20xx年8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它是一座系統反映*古代科舉制度與科舉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以*南貢院歷史遺蹟為基礎,在修繕和保護明遠樓、飛虹橋等遺存的前提下建設而成。目前,博物館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地下科舉歷史展陳區、明遠樓遺址保護區、南苑科舉文化體驗區。

科舉是古代*,通過設科考試選拔優秀人才的選官制度。明清時期,*有兩大科舉考場,一個是*的順天貢院,另一個就是南京的*南貢院。而從這裏陸續走出的諸多名人更令位於秦淮河畔的*南貢院蜚聲宇內,一度成為*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科舉考場。

穿過*南貢院牌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一方墨池。匯墨成池的設計理念也正包含了中華上下千年來源源不斷的民族文化。穿過墨池,我們就來到了明遠樓遺址保護區。您現在看到正前方的這座三層磚木結構的建築就是明遠樓。明遠樓始建於明代嘉靖十三年,昔日它曾是*南貢院的中心建築,也是最高建築。考試期間,監臨、巡察等官員登樓而望,目光如炬。以防止考生騷亂。

在明遠樓的東西兩側,整齊排列着的就是號舍。號舍是*古代科舉最有代表性的建築。*南貢院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號舍最多時達到20644間。或許大家很難想象就在這麼一間前後不足1。5平方米的號舍裏,士子們要足足的考上九天六夜的時間,吃飯、睡覺、考試都在號舍之中。許多考生離開考場後都會大病一場,甚至卧牀不起。説到這不禁會有人會問,既然如此艱苦,為什麼仍然有着源源不斷的士子前來應試呢?那是因為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下,通過考試中舉做官是所有讀書人唯一的道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説的也就是讀書人一生的殷切期望吧!

科舉誕生於隋朝,在朝代更替的歷史長河中,發展的不僅僅是社會制度,科舉也隨着時代在不斷完善。一直到清光緒年間,由於八股取士帶來的弊端,使科舉制度越來越僵化。列強的強勢衝擊,西方思想與技術的傳播,傳統的科舉制度已越來越不能選拔符合時代潮流的新人才。科舉的廢止經歷了一個從漸廢到立停的過程。這是<光緒帝立停科舉上諭>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批准了張之洞與袁世凱等人遞呈的<請廢科舉折>奏請,頒定上諭,宣佈自翌年起停廢科舉。至此,在*延續了1300年的這種選官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科舉的時代侷限性顯而易見,但科舉的至公精神卻得以延續至今。南京是科舉文化的重鎮,夫子廟地區歷來是*南科舉文化的中心,所以在*南貢院遺址上建立南京*科舉博物館,就是想以全新的面貌去詮釋天下文樞文化重鎮的含義。

科舉制度已成往事,留給我們的是歷史的回憶和反思,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科學發展呼喚着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朋友們,人生時時有考試,社會處處是考場,今天的社會已是百花齊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相信我們都能成為了不起的狀元郎!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vn330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