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西安風景的導遊詞-導遊詞範文

西安風景的導遊詞-導遊詞範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導遊,常常要寫一份好的導遊詞,導遊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遊覽景觀、遵照一定的遊覽路線、模擬遊覽活動而創作的。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導遊詞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安風景的導遊詞-導遊詞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安風景的導遊詞-導遊詞範文

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的一句順口溜:“江南才子山東將,陝西黃土埋皇上。”在20多萬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遺存了59座帝王陵墓,其中唐帝陵就達18座之多。今天我們參觀的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最西邊的一座,也是唐十八陵中最具個性的一座。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他們雖各為一朝天子,卻代表兩個朝代,還是一對夫妻,人們稱乾陵是唯一的雙帝陵,這正是乾陵最具個性的體現,這種現象在世界陵墓史上都非常罕見。“以山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乾陵是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峯(北峯)和南面兩個山峯作為佈局的骨架。北峯海拔l047.6米,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峯,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户。若從遠處眺望乾陵,就會驚奇的發現,這座陵園恰似一位美人,披髮仰卧,頭枕梁山,腳踩渭河,縹緲秀逸。人們説這是武則天在此守候自己的陵墓,成為女皇的絕妙象徵,真可謂巧奪天工。乾陵的選址是當時以京都唐長安城為中心用八卦來選,乾陵就處於西北方位,在我國八卦中處於乾位,而埋葬皇帝之處稱為陵,所以得名乾陵。

根據史書記載,乾陵陵園的格局完全仿照唐代首都長安城營建,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分為宮城、內城和皇城,宮城佔地面積230萬平方米,外城周長40公里,陵園佈局整齊,富麗堂皇。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乾陵地面雄偉的建築已經蕩然無存,我們今天參觀乾陵,除了欣賞它的自然風貌之外,主要觀看陵園內保存的大型精美的石雕。

各位朋友,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這條氣勢宏偉的台階是國家沿着唐代御道遺址、歷時兩年修建的。當我們拾級而上,到達最高平台處,這裏就是陵園的第二道天然門户。

我們面前有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道,這條大道就是神道,全長是720米。神道是通向祭奠和陵前的`導引大道,又稱御道、司馬道,這種神道每一座陵園都有。只有站在這寬闊氣派的大道上,你才能感受到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偉大和威嚴。神道兩邊保存了一百多件高大精美的石刻,乾陵的地面石刻是我國帝王陵墓中石刻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被人們讚譽為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一對華表挺拔高大,位居所有石雕之首,高8米,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渾然一體,它是帝王陵墓或居住宮殿前的標誌,也是皇權的象徵;一對翼馬,是人們想象當中長有翅膀會飛的馬的造型,傳説是供帝王的靈魂出遊用的,翼馬的雕刻十分漂亮,被中外藝術家公認為是我們中國古代最有力量感的石馬。

剛剛我們看了華表和翼馬,再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龐大的儀仗隊形。首先我們看見了一對鴕鳥,鴕鳥位於整個儀仗隊的最前部,採用的是高浮雕技法,只淡淡幾刀,便將鴕鳥的形象勾勒的活靈活現。據説鴕鳥警戒性很高,在沙漠中一旦風沙來臨,它就會將頭埋在沙子裏以抵禦風沙,所以將駝鳥放在最前面,是起了一個警戒作用。這是當年埋葬高宗時阿富漢進貢的,所以也是我國外交的見證。馱鳥後面東西兩邊還分佈了很多的石刻,這就是我們剛才説的儀仗隊,有五對石馬與牽馬石人像,是帝王死後繼續擁有千軍萬馬的象徵,還有十對雙手握劍、高大魁梧的石人,是守衞陵墓的衞士。又叫翁仲,其名稱來源於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古人。相傳他是秦始皇身邊的大將,身高過丈,力大無比,武藝高強,秦始皇統一六國時,讓他鎮守邊關,威振夷敵。阮翁仲去世後,秦始皇為了紀念他,就按照他的原形雕刻銅像立於司馬門外,後世帝王便仿效秦始皇的做法,在陵墓前也雕刻翁仲像用於守陵。

乾陵有100多件石刻作品,其中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恐怕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就是無字碑了。大家請隨我前去參觀。

在講解這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武則天原籍山西,父親是個木材商,少女時代的她美貌聰穎,14歲被選進皇宮,唐太宗李世民封為才人,太宗死後她削髮為尼,高宗李治即位後接她再度入宮並被冊封為“昭儀”,幾經周折後來又當了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國內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她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把唐朝推下了封建社會的顛峯,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

無字碑為女皇武則天所立,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通高8.3米,碑上沒有刻一個字,故名“無字碑”。為什麼沒有刻文字,有三種流行的説法:一是武則天認為她是女子稱帝,功高德大,無法用文字表達;二是有人説武則天臨終遺言:自己的功過,留給後人評説,所以,隻立碑石,不刻文字;三是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在碑上題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的珍貴資料。

與這通碑遙遙相對的便是述聖記碑,因為碑上刻有武則天撰文、他的兒子唐中宗書寫的記述高宗皇帝生平事蹟與文治武功的文章而得名。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就是説高宗李治的功德如同日月一樣光照整個天下。七節碑高6.3米,碑文6000餘字,由於風雨侵蝕及人為破壞,現僅剩1000餘字。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述聖記碑是我國帝王陵前立的第一塊碑,也是第一塊刻滿文字,歌頌帝王文治武功的碑,並且是最獨特的臆見歌功頌德碑,它的樹立為我們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唐代的墓葬制度都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而無字碑是我國帝王陵前唯一沒有刻字的碑。因此後人把這兩塊碑稱為歷代羣碑之冠。

兩塊碑的後面有兩座高大渾厚的建築,這是當年闕樓的遺蹟。闕在古代是皇帝宮殿、都城、陵墓門前的建築,是門的象徵,有門就有闕。這一塊是當年乾陵宮城門前的闕樓遺蹟,山峯頂上也有闕樓的遺蹟。

各位朋友,我們已經看到了61尊石人像,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同世界各地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着往來。這些沒有頭的石人就是當時一些國家及唐朝一些少數民族的使節或首領。武則天為了顯示當時的國威便把他們刻成石像立於乾陵朱雀門外兩側,我們稱之為藩王像,按隊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袍,腰束寬帶,足蹬皮靴,雙手前拱,造型逼真,神態生動。有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麼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説法:有的説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為中國皇帝侍衞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説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説改朝換代,軍閥混戰,才是乾陵石人崩潰、台殿燒燬、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其實經過專家們的研究考證,這批石人像的頭部大約是在距今5、6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時期的屢次戰火中被毀掉的。這些石人像背部原來都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年代久遠,石質風化,刻字大都剝蝕,模糊不清了。在西邊的石雕中尚有三尊經仔細辨認還可得知刻字的原意,僅從這有文字可考的三尊王賓像中,就可以看出唐王朝和各國及國內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睦鄰關係。

我們在這裏還可以看見一對石獅,這是昔日放在朱雀門前守門的。把蹲獅作為陵墓的守護神,是從唐朝開始的,這是我國帝王陵前放置的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對蹲獅。在帝王陵墓前放置式子,是用來顯示勇猛威嚴和帝王陵寢的神聖與不可侵犯。獅子並不是我國原有的動物,是通過絲綢之路從非洲一些國家傳入我國的,乾陵能毅然用外來的獅子取代了老虎作為最神聖的帝王陵的主要守衞者,顯示了唐朝人對外開放,善於接受外來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博大胸懷。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帝王陵園裏的重要部分是地宮,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温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倖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空隙之間再灌以錫鐵汁,使整個石條混為一體。然後在石條上面用黃土覆蓋,以圖內部永久保存,與外界永世隔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為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為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乾陵有陪葬墓17座,現在已發掘了5座,對外開放的有3座。其中章懷太子幕中的壁畫十分漂亮,有“地下畫廊”之稱,懿得太子墓的規格和陪葬品的等級都是相當高的,而永泰公主墓中的一副“九人侍女圖”中有一位侍女被中外藝術家稱為“中國古代第一美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q24k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