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湘子橋導遊詞(通用6篇)

湘子橋導遊詞(通用6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導遊,時常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那麼應當如何寫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湘子橋導遊詞,歡迎閲讀與收藏。

湘子橋導遊詞(通用6篇)

湘子橋導遊詞 1

湘子橋全長500餘米,東岸橋墩13座,西岸橋墩11座。由於“中流警湍尤深,不可為墩”,中間只能用18只梭船並排構成一列橫隊,用鐵索連成浮橋。每遇洪水或要通船,可解掉系船鐵索,移開梭船,變成開閉式浮樑橋。這就是“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由來。江面上矗立這巨大橋墩,就像一艘艘威武的大船,擋住了滾滾急流。橋墩精巧之處,就在於全部用石塊砌成。石塊與石塊之間不加灰漿,只用卯契合。橋上原有24座望橋,橋面用石板鋪架,石條特別大,約有10米長,1米厚。在沒有起重機等設備的古代,再加上韓江上下游水位相差很大,有“急流如馬騁”之説,要安裝這麼大的石樑,建橋的艱辛可想而知。湘子橋奇特別緻的結構,集樑橋、拱橋、浮橋等形式於一體,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湘子橋即廣濟橋,是中國現有四大古橋之一,在廣東省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亭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紹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着,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樑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

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兩隻鉎牛一隻溜”。

湘子橋導遊詞 2

樑舟結合的格局,使廣濟橋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點:

十八梭船廿四洲

樑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樑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卧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讚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説,樑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樑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正如《粵囊》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兩開,以通舟棋。”而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湧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税”。後來,上級甚至派人與潮州府共管,方誌有載:“清雍正三年(1725),由鹽運同駐潮州與知府分管橋務,東岸屬運同掣放引鹽,西岸屬潮州府稽查關税。”

廿四樓台廿四樣

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鑑”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並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凌波、飛虹、觀灩、浥翠、澄鑑、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賦》中所云:“方文一樓、十丈一閣,華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一里長橋一里市

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牀”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競先開啟,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登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正如李齡《廣濟橋賦》所描寫的:‘諾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搏浪,行人聲也;浮雲翳日,揚沙塵也;向遏行雲,聲報林木,遊人歌而驛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蕭鼓鳴也;樓台動搖,雲影散亂,衝風起而波浪驚也……”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無怪乎,遊客會鬧出了“到了湘橋問湘橋”

廣濟橋的夜色又別有一番情趣:“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晚燈紅。猜拳蛋艇猶呼酒,掛席鹽船恰駛風。”明月初上的廣濟橋,酒肆中燈籠高懸,蛋艇裏猜拳行令,妓篷中絲竹細語,真是“萬家連舸一溪橫,深夜如聞鼙鼓鳴”,待到“遙指漁燈相照靜”,已是“海氛遠去正三更”。

湘子橋導遊詞 3

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第一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後共延續了300多年。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其難度是超乎人們想象的,故潮州民間便流傳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説。

據説,韓愈刺潮後,時常登東山門(即今筆架山)遊玩。但深感過江之苦,便請他的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

韓湘子造東面一段橋,請八仙來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把石頭都變成黑豬,一路趕來,但最後一羣豬剛趕到鳳南時,給一個孕婦識破,怪叫起來:石頭怎會走路!一句話泄破了天機,石頭再也趕不動了,因此韓湘子負責的那東面最後幾墩沒有修起來。

廣濟和尚造西南一段橋,也請來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桑浦山開取石頭,把石頭點化成羣烏羊,一路趕來。但當最後一羣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地一個惡霸地主,存心想奪取這些羊,便説:“你這和尚哪來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説:“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趕到你田裏去吧!"地主把羊一齊趕到他自己的田裏去,卻變成一座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相傳這就是浮洋烏洋山的`由來。

因此,最後一批黑豬,烏羊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怎麼辦?天又快亮了。八仙中的何仙姑只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化成十八條梭船;廣濟和尚一見,立即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隻大船拴住,成為浮橋。這樣,人們為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既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湘子橋導遊詞 4

浮樑結合

廣濟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是韓江最重要的橋樑。韓江流域汛期長水量豐,所有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橋墩可以應對強大徑流。初創期的100多年裏,廣濟橋的橋樑是木質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為石樑。受架樑材料性質的限制,廣濟橋橋墩非常密集,兩墩之間最大的距離是13.45米,最小的只有5.9米,又大又密的橋墩使廣濟橋的排洪能力受到嚴重影響。浮樑結合的結構可以減少中間部分的橋墩,極大地減少對徑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開浮橋還能迅速排洪,可以提高大橋的排洪能力,使大橋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墩型

廣濟橋的橋墩有2種墩型,船型墩和半船型墩。船型墩為六邊形,上下做成尖形,像船。半船型墩為五邊形,上游尖下游平。所有的橋墩上游部分全部做成尖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徑流對大橋的衝擊。上下都尖的船型墩是為了能同時緩衝來自上下游的衝擊力。南宋時期,韓江三角洲還沒沖積形成,廣濟橋下游陸地還處在形成之中,大橋受到海潮的衝擊時,船型墩能降低海潮對大橋的衝擊。廣濟橋的船型墩數量超過總墩數的一半。由於韓江汛期的水量太大,廣濟橋建成之後多次有橋墩被損,修理時期不同,又沒有嚴格按原來的墩型修復,所以後來隨着下游陸地的沖積形成,海潮離橋漸遠,後期修復的橋墩就改成半船型墩。

橋屋橋亭

廣濟橋上的橋屋可以為橋樑和過往行人提供遮護,使橋身和過往行人少受日曬雨淋。橋屋同時能增加橋身重量,增強橋身的穩定性,提高橋身的抗風御潮功能,延長大橋壽命。廣濟橋的橋屋跟西南的廊橋有很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橋是走廊式,整座橋的橋屋連成一條走廊,比較封閉。廣濟橋的橋屋只建在橋墩上,互不相連。

湘子橋導遊詞 5

湘子橋又名廣濟橋,原名濟洲橋,位於廣東省潮洲海陽縣,跨過韓江,始建於宋代(公元1131~1173年),比盧溝橋還早呢!湘子橋的類型屬於古代橋樑,樑橋,間之樑橋。它曾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湘子橋初為浮船,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後經歷代太守修建,築建橋墩,改名“丁公橋”、“濟川橋”。至明代,逐漸築成“十八梭船甘四洲”,更名為“廣濟橋”。清雍正二年,於西橋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放置二隻鐵生牛,道光甘二年,東墩鐵生牛墜入江中。湘子橋一度成了貨物集散和轉運的重要樞紐,“一里長橋一里市,到了湘橋問湘橋”,這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關於湘子橋,還有一首詩:

潮洲湘橋好風流,

十八梭船廿四洲。

廿四樓台廿四樣,

一隻生年一隻溜。

到了1958年潮洲政府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並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行架及兩處高樁承台式橋樑。1976年又一次進行加寬擴建,原7米的橋面作為車行道,橋兩側各加寬2米作人行道。

湘子橋歷史悠久,歡迎大家到潮洲湘子橋觀光!

湘子橋導遊詞 6

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湘子橋格外精美,用石頭切成,橋間兩邊有許多精美的小亭子,可愛的小亭子就像一個個亮麗的小房子,遇上狂風大雨的話,,我就跑進小亭子裏,小亭子裏有石椅,坐在上面,有一種特別的.感覺,這些美麗的小亭子,配上後面那閃閃發光的金山,真是完美絕倫耶!

在湘子橋上,我和姐姐咱在可愛的小亭子裏嬉戲,我東躲西藏竟跑到湘子橋的盡頭了,我眼看就被姐姐抓住了,我靈機一動大叫道:“看那裏有飛碟!”姐姐可不上當,繼續要抓我,我看到姐姐分散了注意力,我從她的胳膊下鑽了過去,繼續跑着,姐姐突然叫道:“不玩了,不玩了!”她走過來把胳膊搭在我肩上,我看到她滿臉是汗,於是我掏出早上姐姐忘了帶的手帕,替她擦乾汗水後,在扶她到一個小亭子的窗邊,吸取着這令人心曠神怡的空氣,真是人間仙境啊!每當我反往湘子橋的時候,看到這美不勝收的湘子橋,總會為它的精細美觀而讚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47w3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