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精選6篇)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精選6篇)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那麼總結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精選6篇)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1

朦朧中帶點希冀,模糊中透露着微光。

穿着鮮紅色的隊服,在陽光下分外醒目。

社會實踐這個名詞從初中跟隨到大學,地域的無限擴展,終於迎來第一次大學裏的暑期社會實踐。然而在今天出征之際,我才讀懂,社會實踐,對於我,是一個多麼特別的名詞,它一直都存在着,而我一直忽視着。

聽着學姐學長的經驗之談,我感覺到暑期社會實踐是快樂的,是難忘的。在一個陌生的團隊裏,接觸陌生的人,與陌生人談話,與陌生人合作,共同面臨同個難題,共同享受同個欣喜,我們彼此為着一個目的,彼此深信不已,在10平方米的工作室裏磕磕碰碰,卻依舊甘甜清澈。在這個團隊中,考驗着個人和集體的平衡,在這個團隊中,需要我們的個性和協作。這是一個優秀的團隊所需要的,也是我今天領悟到的。

再聽着輔導員一席言語,更是感悟頗深。帶着老師的話,我審視了自我,除了學習的技能,其他技能掌握得十分不紮實,甚至一些將來步入社會的技能還從未涉足過。多麼蒼白的經驗,正視自己的不足之後,才懂得,社會實踐,給了我一個學習踏入社會所需技能的平台,能在芸芸眾生中,拿着簡歷,我也可以變成一個佼佼者,在幾個簡短的談話中,能顯示自己的優勢與不凡。這正是社會實踐帶給大學生的財富,而我即將開啟。

感謝學校,感謝學院,感謝我的團隊,給了我一張珍貴的藏寶圖。我們像抱着蒲公英種子的精靈,幸運的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着陸,沿着黨走過的路,踏上紅色的旅程,我們出征了。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2

轉眼間已過了一個月,每一天到在接受新的知識。不只是書面上的理論上的專業知識,還有接人處事等方面。

我們兩個人被安排在了公司的總部,徐彩娟被安排在設計部,主要負責投標文件的製作,在這幾天中,瞭解了標書的格式,並大概理解了投標文件的組成部分。居金霞被安排在了商務部,主要負責公司的商務資料、資格預審等項目,管理整個公司的運作和前台接待。短短的半個多月時間,我們兩名女生熟悉了公司的運營模式,熟悉了一項工程的流程,從報名到最後整個工程的竣工。漸漸的,我們的實踐走上咯正軌,徐彩娟同學正在進行我們學校二期安防標書的製作,居金霞同學已經可以獨立進行相關資格預審文件、商務標的製作。

公司的管理模式很寬鬆,在一個輕鬆和諧的工作環境下,工作也變得很有樂趣,同事們對待我們這些實習生也不錯,不懂的地方他們都很樂意解答。設計部經理張凡更是我們的校友。在這裏感覺很親切。

此次的專業實習是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實習過程中,學校以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和向生產實際學習的能力和方法為目標。培養我們的團結合作精神,牢固樹立我們的羣體意識,即個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體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感謝學校舉行這項活動,給我們在畢業之前提供一次鍛鍊的機會,增強競爭力和動手能力,為以後的就業鋪路。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3

我們實踐,我們快樂。作為實踐,這樣的一項活動,也必須有其流程經營。從開始的確定主題,到實踐的開始,分工,任務的佈置,或許疏一看,甚易。但實則不然,孫中山説“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每個人在“百島築夢”這樣陽光的隊名中貢獻着自己,深入調查為家庭教育問題,充實暑期社會實踐,每個人都大膽的去想,去做,在這個團隊中關心着對方,真正做到了團結,奮進。有激動,有感動,有觸動。

不論第一天大家為了提高團隊工作效率方案的討論爭論不休,不論每天在外調研的隊員被烈陽曬傷,汗珠早已浸濕全身的隊服,還是辛勤地教導着學生們,亦不論每晚寫心得,總結全天,為明日的工作準備到深夜。每日的支教,吃飯,調研,總結,休息,成為了我們的主線,每天奔波於鄉村城鎮的各個小巷街頭,我們詢問着,調查着,目的只是為了獲得最真實的調研數據,讓自己明白更多屬於我們,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真諦。只因為我們知道,孵化夢想,需要汗水與堅強的臂膀,我們付出,我們收穫,我們快樂。

隨着愛心支教、家庭調研、海邊環保、探望空巢老人、維修電器、熒光夜跑、彙報演出等一系列活動的結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也落下帷幕,每個人在回想着這幾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所有事情,少了那些青春的張狂,多了些踏實;少了那些青春的迷茫,多了些奮鬥。“百島築夢”這個詞,不再只是一個隊名,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當真真遠離喧囂,來到村鎮的時候,才真正明白,什麼是奮鬥,什麼是團結,什麼是一個團隊。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4

時光荏苒,三週的暑期社會實踐,在我們還意猶未盡的時刻就悄然結束了。依稀彷彿昨日,我們還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興致沖沖的集合,出發,到達,安頓。一切的一切都太快太快,快到我們似乎都來不及捕捉。

記得我們初到洞頭,心中仍是激動、忐忑、期待,各種情緒五味雜成。對於我們這些初來乍到,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接下去的生活都是挑戰。支教,社區調研,沙灘環保,慰問空巢老人,熒光夜跑等等一系列實踐活動,為洞頭的建設貢獻了我們的綿薄之力。於此同時,我們自身也在不斷成長。

影響我,使我感受最深的便是愛心支教活動。對於教書這件事,我們所有人都是“初出茅廬”的愣頭青,我們面對的不僅僅只是那些天真無邪、調皮淘氣的孩子們,還有心懷殷切希望的家長們。我們肩負重任,因而我們循循善誘、嚴厲教導。期間我們生氣過,也開心過。孩子們能氣的你火冒三丈,也能感動的你熱淚盈眶,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的學會了理解,學會了包容,學會了感同身受,學會了照顧。最後一週,是最艱難也是過的最快的一週,我們都深知,離別的時刻要到了,每個人都心照不宣的努力着,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時間真的很快,彙報演出很順利也很成功,當我們唱着《明天,你好》揮手告別時,孩子們的眼淚再一次深深刺痛了我們的心,一切只怪時間匆匆,然而真的要説再見了。

在洞頭的短短三週時間,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每個人都在付出,在收穫,在給予,在捨得,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在成長。這是我們成長路上一段抹滅不去的美妙記憶,一段珍貴的經歷,學會的不僅僅的包容,付出,甚至學會了燒菜的技能。或許這樣的機會一生只有這一次,但我們也已無憾了!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5

七月九號,天灰濛濛的下着小雨,我隨着公司的車來到了無錫一個工程項目的施工現場。

來到現場的時候,這個工程的一期基本結束,剛開始二期工程。主要是鋪設橋架,然後穿管線。我們主要敷設手動報警系統和紅外報警系統的控制線、電源線等。

公司安排劉師傅帶我們生產實習。劉師傅為人和藹,是一個具有多年工程經驗的項目經理,特別喜歡那種好學的人,對於我們提出的問題,耐心細心的給我們解答。在與他一起工作的過程中,一邊教我們,一邊給我們講解系統的功能。在這個項目中,我們主要涉及的是火災報警系統,這個系統我們已學過,一切都是那麼的陌生與熟悉。陌生,以前都沒見到過;熟悉,在課堂上差不多都學過。學以致用啊!

在師傅的帶領下,學習管線敷設,可能是由於剛開始的不熟練,我們手指上磨出了泡,長出了老繭,不過我們仍然堅持,帶我們的師傅也十分欣賞我們的品質,最近開始讓我們獨立負責敷線,並替我們配備了一個助手進行協助。

實習工作可以説是枯燥而又單調,每天三點一線,又只有我一人在這個工地,先前與我一起的同學由於身體原因,退出了此次的實踐活動。我甚至想過放棄,就這樣,一天天的過着,隊長知道這一情況後,隔三差五的與我聯繫,她説的沒錯,我們實習的機會來之不易,豈能輕易放棄。苦,又算的了什麼,吃苦也是一種經驗;堅持到底,也是考驗人的耐心、責任心、團隊合作精神。因此,我選擇與隊員們一起實習到結束。

在這次實習過程中,不但對所學習的知識加深了了解,更加重要的是更正了我們的勞動觀點和提高了我們的獨立工作能力等。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6

“世界的遺產一半在中國,中國的遺產一半在河南”。7月17日,我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調研服務隊結束了為期半個月的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此期間,服務隊就“民間藝術狀況”、“村民精神生活狀況”等課題進行了實地調研。

7月10日至16日,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服務隊進駐xx縣xx村並以懷邦為主要調研對象,對xx村民俗風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展開調研活動。活動以學習懷邦、整理懷邦劇本、探訪懷邦傳人等方式瞭解和傳承懷邦文化,對xx村的歷史古蹟展開調研,瞭解xx村的文化底藴和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xx村真出奇,梨花不開不唱戲”,這是懷梆極盛時期xx村流行的一句話。調研服務隊在開始學習懷邦戲的同時對懷邦傳人進行探訪和整理老懷邦劇本,最終建立藝人檔案15份,為藝人撰寫小傳4篇,整理出《反西唐》、《三哭殿》、《王莽篡位》等6部劇本。在調研活動中藝人們對懷邦的熱愛感動了服務隊的每一位隊員,而隊員們也從整理劇本中瞭解到懷邦戲傳承困難的問題所在。經過幾天懷邦戲的刻苦學習後,7月14日,調研服務隊的隊員們進行了彙報演出,表演了懷梆經典曲目《李彥龍徵南》南安王點兵片段,霸氣十足的南安王、貌美多情的大皇姑,隊員們嫻熟專注的表演讓xx村的老藝人感到欣慰。“懷梆終於後繼有人了”,懷邦老藝人李玉發這樣説到。

在xx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服務隊的隊員們始終以踏實嚴謹的態度,實地考察學習,為xx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貢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zvxqj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