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並改正,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那麼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1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轉變觀念,樹立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

在教學中我注意到轉變觀念,力求樹立先進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因此,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着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認真鑽研教材,探索種種教學方式。

品德與社會科目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諸多領域,對教師備課的要求也相當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本學期我力爭在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多渠道地蒐集資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總體效果良好。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加強德育方面的滲透。

小學生由於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侷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裏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麼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蹟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

四、善於從教材出發,激發積極的情感體驗。

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習

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以上是我對一個學期以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總結。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時,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2

本學期我堅持以《課程標準》為指南,根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特點,緊緊抓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引導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上下功夫、構建生活課堂、規範學生行為習慣,抓好養成教育。二是突出課改重點,深化教研內涵、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學行為,提升教研品位。

一、認真學習,理論聯繫實際,掌握教材實質

這學期,我認真《品德與社會》教材培訓材料,進一步用理論充實自己的頭腦,具體的課例帶來了更感性的認識,從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制定好《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並認真實施。

二、利用集體備課,體現課程理念。

自參加課程改革以來,接觸了大量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教育教學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理論如果不變成教學實踐,再先進也是沒用的。

為了把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本學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質,尋找更符合學生的切入點,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動中去,提高學生的自豪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對教材精心策劃、反覆推敲,將教學思想、教學設計在教研組內交流。課後,結合教學反思,和其它教師的意見,在教研組內進行評點,分析。

三、規範學生的品德行為,用校園文化薰陶學生。

一學期以來,我們大力加強良好的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幫助學生養成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從小、從近、從實、從細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並結合校園文化重建,把新《守則》、《規範》上牆,並設置一些富有教育內涵、學生易於接受的固定宣傳標語,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今後,我將繼續努力,不斷實踐,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讓兒童的品德在生活裏萌芽,讓兒童的生活在笑聲中飛揚。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3

本學期,通過參加工作室研修活動,我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穫,既有付出,又有所得。通過研修培訓,我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認識有所提高,對如何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教材,讓品德與社會課程更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研修學習活動拉近了我們研修成員之間的距離,全面提升了我們的基本素質和教學能力。

一、明確目標,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深刻感悟,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通過研修學習,為我營造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做到了三個“自覺”:自覺參加研修學習培訓,自覺參加討論,自覺上交作業。通過研修,使我明確了現代教育的本質,明確了課改對於教師提出了什麼樣的素質要求。我通過深入學習,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提高、充實,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紮實的教學基本功,不斷進行教學觀念的更新,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否則就要被時代所淘汰,只有加強研修,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在教學中,我不斷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繼續向優秀骨幹教師學習,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

 三、立足課堂,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價值。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我本着“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把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力求讓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我深深懂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着學生,都會對學生起着言傳身教的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着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勞動習慣和文明行為習慣等。

 四、圍繞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交流。

課堂應是學生們親自經歷發現、體驗、探究與感悟過程的課堂,孩子們的主動參與會使品德與社會課堂變得生動,充滿生機,也是生生互動、合作交流的課堂。

研修學習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在未來的研修學習過程中,我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增長知識,並把這些知識運用到課堂中,提高教學質量,為自身修養的提高而不懈努力。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我堅信:我研修、我進步、我快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4

品德與社會教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一學期來,我認真鑽研教材,積極創新工作,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為了使今後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結經驗,克服缺點。現將本學期教學總結如下:

一、讓品德與社會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二、明確課程標準,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嚐嚐苦滋味)、雙贏觀(我們的國粹)、依存觀(我們的地球村)、分享觀(擁有好心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樂》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5

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本人承擔了三至五年級思想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具體教授沐撫中心小學301、302、401、501、502班課程。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本學期我自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伊始,即與人文社科類小學教育工作接觸。堅持以《課程標準》為指南,根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特點,緊緊抓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引導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上下功夫、構建生活課堂、規範學生行為習慣,抓好養成教育。二是突出課改重點,深化教研內涵、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學行為,提升教研品位。

一、認真學習,理論聯繫實際,掌握教材實質

這學期,我認真《品德與社會》教材培訓材料,進一步用理論充實自己的頭腦,具體的課例帶來了更感性的認識,從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制定好《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並認真實施。

二、利用集體備課,體現課程理念。

自參加課程改革以來,接觸了大量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教育教學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理論如果不變成教學實踐,再先進也是沒用的。

為了把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本學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質,尋找更符合學生的切入點,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動中去,提高學生的自豪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對教材精心策劃、反覆推敲,將教學思想、教學設計在教研組內交流。課後,結合教學反思,和其它教師的意見,在教研組內進行評點,分析。

三、規範學生的品德行為,用校園文化薰陶學生。

一學期以來,我們大力加強良好的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幫

助學生養成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從小、從近、從實、從細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並結合校園文化重建,《弟子規》等沐撫小學“上牆”典籍進行生動傳授,並設置一些富有教育內涵、學生易於接受的固定宣傳標語,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四、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從生動的行為辨析個例中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採用多種方式來學習。如小組討論交流活動,小組彙報活動,團隊心理遊戲活動等,學生上課能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尤其喜愛團隊心理遊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對比實驗體會集體的涵義、集體的作用。

今後,我將繼續努力,不斷實踐,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讓兒童的品德在生活裏萌芽,讓兒童的生活在笑聲中飛揚。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6

一、重視《品德與社會》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我們學校一般是班主任擔任《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而她們日常工作是很繁忙的,既要上語文課,還要承擔煩瑣的班主任工作。但是老師們從來不馬虎品社課的教學,都能有計劃進行教學。學期初,領導明確要求教師備課要符合學生以及教學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設計適合各層次學生的課堂提問,留出1/3位置進行課前手寫修改、補充之用。課後,還要求老師寫課後隨筆,課後隨筆佔全冊教學內容的1/4,着重對教學得失進行反思,以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對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教育,最終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認真落實《兩綱》教育,積極提高課堂實效。

本學期,我校積極開展了以“認真落實《兩綱》教育,努力提高課堂實效”為主題的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弘揚民族精神,煥發生命光彩”。這次研討活動研討氣氛濃厚,教師們通過組內學習、準備説課、集體備課、上課和課後討論,增強了“兩綱進課堂” 的意識,並認真地將“兩綱”教育自然地滲透於課堂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各教研組通過組內推薦、集體備課、試教,在初賽的基礎上推出積極落實“兩綱”教育的研究課。三年級的張華瑛老師《求醫問藥》,二年級的張英姿老師《文明打電話》,一年級的徐穎老師《一起解決問題》都參加了本次説課。通過領導和老師的認真評選,最後一年級的徐穎老師《一起解決問題》還進行了校級公開展示。全校老師認真評課,一致認為《品德與社會》教學是進行“兩綱”教育的主渠道。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時,應該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並將問題毫無保留地講出來,教師組織大家充分討論,引導學生尋找多種解決方法,並自主地學習,無形中滲透生命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三、不斷創新,《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其實《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不僅僅侷限課堂,我們的目的是,能讓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東西,真正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去,遇到事情能用正確的態度對待,有效的方法解決。所以我們和大隊部聯手,搞了很多次有特色的.活動,比如“我是交通安全小衞士”當小交通警察,制止一些不文明的行為,讓學生了解遵守交通的重要性和警察叔叔的辛苦,學生個個都表示以後一定遵守交通法規。本學期最重要的活動是“誠信---成長路上的好夥伴”大隊集會,結合我們《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孩子要做一個守誠信的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總之,我校把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和行為規範放在首位,學校領導也積極地為《品德與社會》教學創設條件。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孩子們能在四川南路小學得到全面發展。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7

通過一個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我對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下面從以下幾方面略作總結。

一、學生地位變了

1.學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方案是依據課程標準和具體教學班級學生需要進行設計的。而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要有強烈的針對性。教師活動方案的設計必須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興趣,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徵。還要考慮到班級、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其次,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要具有較大的彈性,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在活動過程中可以隨時進行調整。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與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對活動的準備和計劃,而不是對教學過程的嚴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較大的伸縮性。教師在具體組織活動中隨時會遇到學生的"突發事件",學生是活生生的,他們有思想,會依照自己的意志開展活動。而活動中出現的許多內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沒有安排,不曾考慮到的。所以,我們的活動方案只能是一種思路,一種目標,而不應該是一個具有嚴格"程序"。

2.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學生在教師

的指導下,通過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談話、製作、表現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和活動,並在此過程中與周圍的自然、社會等發生實際接觸,積累直接經驗和智慧,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而學生就是在這種積極參與有意義的、真實的活動過程中獲得發展。所以,學生在《品德與社會》的學習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動受教育者,而是教學活動完成的主動者。學生的表現,學生的活動,決定了每次教學活動的完成與否,成功與否。

二、教科書作用變化了

許多年來,教科書的地位一直是至高無上的,它一直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供師生運用。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是以教科書為中心進行教學。而今,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教科書的作用變化了。《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科書內容及其呈現方式的變化,使它成為引發學生活動的工具,而不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或羅列知識、技能的清單供教師講授,不再是供教師照本宣科講述,讓學生死記硬背的"聖經"。《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作用實際上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中,學生、教材、教師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關係。這些正是未來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標,是中國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軌的開始,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8

本學期,我承擔了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件、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自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激活教學新觀念。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

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9

本學期我根據《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制定了教學工作計劃。全學期依照教材內容和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現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學生生活,反映學生需要為根本。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齊心真好》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

三、關心學生,促進發展

一個學期來,本人善於做好培優較差的思想工作。對於優秀的學生要求加強課外閲讀,在課內進行演講展示;對於後進生,表現不好的不厭其煩地進行説服教育;對於學習困難的,如朗讀問答方面,就利用全體讀、分組讀、分行讀、個別讀,發揮傳幫帶的作用,讓學生迎頭趕上;對於拼圖、製作有困難的學生需及時熱心指導幫助;並適時地表揚他們的“閃光點”。下課常問一些學生的學習、生活、玩樂的情況,貼近關心他們,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有利於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和諧發展。

總之,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已順利完成,學生在本學科的學習中收穫了很多,當然,對孩子思想意識的影響和教育是個長期的工作,不是一冊書就可以完全解決的,但我在教學中對學生潛期興趣和發掘,卻可以使孩子對本學科保持着一種喜歡的興趣,相信這興趣可以讓孩子慢慢懂得,品社學科真的影響了自己的認知。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10

1.角色扮演 引發共鳴

我教學的 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台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着買東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説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後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2.組織辯論 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侷限於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台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脣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衝突或抓住學生認知衝突,讓學生採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

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3.開展實踐 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隻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着,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着;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11

品德在當今社會可以説是一張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業,孔孟也提到禮義廉恥,也就是我們的品德修養,講求做人處世的道理和社會秩序的維持。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學期目標

本期來,本人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

因此,在教學時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於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12

本人承擔了五六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期末有總結。

1、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2、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3、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

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採用多種方式來學習。如小組討論交流活動,小組彙報活動,團隊心理遊戲活動等,學生上課能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尤其喜愛團隊心理遊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如:《尋找身邊的科技》,就是通過幾個相關專題、活動得合作體驗,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對比實驗體會集體的涵義、集體的作用。

5、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進步。品德與社會科目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諸多領域,對教師的要求也相當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許多資源都需要自己多方收集,在找尋與教授的過程中,教師也受益匪淺。品德與社會教學,力求給學生展現更大的更豐富的世界,同時又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調適,要教好這一門課程,任重而又道遠。

經過一學期的摸索,我和學生雖有了收穫,同時也看到了自己教師這門新課程時,缺乏深度性、靈活性。要想教好這門課程,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13

一、學期目標

本期來,本人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於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14

本學期我承擔了小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措施:

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係。養成遵守交通法規的習慣。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3、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5、初步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並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五、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實施品德與社會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

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品德與社會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品德與社會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15

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目標達成

1、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結合教學內容在班上搞了一次“優秀作業評比”活動,對被選到優秀作業的同學給予獎勵,對沒有選上的同學教育他們今後要努力,爭取下次被選上。

2、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三化”建設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3、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説一説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於助人。

4、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標籤: 品德 四年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rp4l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