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計劃 >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精選5篇)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精選5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我們迎來了新的學習生活,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教學計劃吧。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份精彩的教學計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精選5篇)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

一、教材分析

五年級主要圍繞“作用與平衡”這組統一概念,整合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及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本冊圍繞“作用與平衡”統整教學內容,共設6單元,22個課題。

本冊側重“作用與平衡”中的“平衡”,通過研究生命世界、物質世界以及地球與宇宙世界之間的複雜關係,向學生初步滲透自然界的物體無不在相互作用之中,物體間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達到平衡‘而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後,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又可以產生一次新的平衡現象。因此,自然界的物質永遠都處在相互作用之中。

二、本冊總目標

通過本冊學習,使學生:

1、 能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和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滑輪、斜面、齒輪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過觀察分析資料發現動物、植物有着多種繁殖方式;能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對對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做出有根據的假設;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探究地表的變化;設計、製作能完成一定任務的工具。

2、始終保持對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達到平衡狀態的興趣以及對未解之迷和生物技術的好奇,並積極關注相關研究的發展;感受生命延續過程的複雜多樣,進一步樹立珍愛生命、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能通過科學家的故事學會並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能運用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積極大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3、能通過收集資料、親歷科學實驗列舉簡單機械的使用,體會到利用簡單機械能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舉例説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發現生物的許多特徵是遺傳的,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分析實例找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能描述温度、風、流水、植物對地表改變的作用,能説出各種巖石是由各種礦物組成的。

4、 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簡單機械的運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能關注與生物繁殖有關的生物技術,並能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技術們生活和環境帶來的利弊;能提出保護環境、保護礦產資源的建議;能講述科學家的故事,關注工具發明和使用的發展史。

三、本冊的重點和難點

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步驟;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操作能力、實驗能力;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用科學感情。落實三維目標,體現素質教育,實現本學科的素質。

四、本冊的教學方法

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學;使用新課程的教學策略;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創新發展。搞好各種活動,做好每個實驗。

五、課時安排

1.怎樣才能省力……………………………………….1課時

2.撬棍的學問……………………………………….…1課時

3.輪子的妙用……………………………………………1課時

4.斜坡的學問……………………………………………2課時

5.自行車…………………………………………………2課時

6.小鳥和小貓……………………………………………2課時

7.落地生根………………………………………………2課時

8.相似與差異………………………………………….…2課時

9.複製羊——多莉………………………………………2課時

10.生命從哪裏來………………………………………..2課時

11.尋找進化的證據……………………………………..2課時

12.生物進化的祕密……………………………………..2課時

13.山脈的變化…………………………………………..2課時

14.沙洲的形成…………………………………………..2課時

15.溶洞裏的鐘乳石……………………………………..2課時

16.人類改變地表………………………………………..2課時

17.常見礦物……………………………………………...2課時

18.金屬的來歷……………………………………………2課時

19.煤與石油………………………………………. ……..2課時

20.礦產資源………………………………………. ……..2課時

21.工具——人類的幫手…………………………. ……..2課時

22.機器人………………………………………………….1課時

共計40課時,機動五課時。

六、學情分析

五年級共有學生25人,大部分學生學習認真成績良好,個別學生學習不用功,成績較差。本班學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

七、教學改革的基本設想

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學;使用新課程的教學策略;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創新發展。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人體內部的祕密》、《我們怎麼看到物體》、《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本冊教科書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內容。

各單元均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切入到基礎性的、規範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

評價活動顯示出整體性、連續性。本冊教科書每單元設置一個“單元評價頁”,以“單元探究主題”為評價依據,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開展評價活動,保證了內容的連續性和整體性。評價指標設計細緻明確,評價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評價的角度從終結性轉向過程性、發展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趨勢,評價方式可操作性強。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儘管教科書的評價是以“單元評價”的形式設置的,並不意味着課時教學中就可以忽略或者省略評價活動。教科書之所以設計成“單元評價”,學生已奠定了“課時評價”的基礎,本着“由扶到放”的原則,設計成“單元評價”後,有利於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自己的科學學習進行反思。但是,“單元評價”的落實,要靠每一個探究活動的積累。因此,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應更加強調過程性的評價,這是做好評價的保證。

二、課標要求

引導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具有簡單聯繫的具體問題。

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學問題,學會關愛生命。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撰寫考察報告”的能力及認真細緻、勤于思考、樂於動手實踐的科學態度,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落實《課程標準》中“讓學生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的要求。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四、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初步由具體轉變為抽象,教學中將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實踐活動,聯繫實際生活,將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五、教學計劃時間安排

根據學生情況,原則上每2——5周進行一個單元。

六、教學措施及注意事項

1、注意讓學生自己進行科學探究,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2、讓學生了解生命的週期,感受生命,熱愛生命。

七、教學方法

《課標》中提到“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説明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每一項科學活動中,都要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探究過程,即教師要參與探究。

針對高年級教學特點和科學課的學科特點,主要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對數據的分析研究等。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3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鄂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從如下四個方面:1、有趣的動物2、到苗圃去3、能源與礦產4、環境污染與保護等來選取與編排的,使學生從動物的生活,植物的生長,能源礦產的分佈、儲存、利用,環境的污染及保護等來探討與學習。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科學基礎,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特別是學生農村生活實際,對動植物的興趣與觀察等較適合本學科的學習與探究,更適合本內容的加強與提升。但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共同探究的合作不能互相配合,只注重動手不注意觀察總結。對一些技術要求較高的實驗,操作不精密。本學科中學生對污染問題缺少實際實例以及認識模糊的現象,需要在教學中注意。

三、教學目標:

1、知道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植物的名稱。瞭解更多的動物、植物種類,感受生物世界的紛繁複雜。

2、知道不同的動物食性、運動方式、生殖方式,以及環境對生物生長、生活習性等多方面有影響。

3、知道植物繁殖方式、種子結構、生長規律,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收集現代技術繁殖動植物的相關資料,瞭解一些現代的繁殖技術。認識現代技術手段在繁殖動、植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

4、瞭解不同生物的生命過程是不一樣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過程的複雜多樣。意識到人與動物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

5、經歷較為完整的收集信息-整理證據-分析數據-形成認識的探究學習過程。會查閲書刊及其他信息源。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6、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能設計調查活動計劃,詳細描述調查目標、調查方法、預設調查手段,設計調查活動表格,完成相關內容記載,並歸納調查結果形成結論。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對建立假設和提出結論的重要性。

7、通過實踐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基本方法,完成移栽後的觀察記錄,瞭解到移栽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會對植物的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8、知道人類利用能源的實例;知道人類利用水力風力,煤、石油、天然氣的探究經歷及其使用、開發。知道能源的合理開發的意義。珍惜有限能源,能結合“亂採濫用”礦產資源現象,提出保護礦產資源的措施。

9、知道金屬具有容易導電、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延展等共同特點。經歷對金屬共同特點的探究過程,能利用簡單的表格整理實驗現象。

10、知道主要的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其提煉物的名稱;知道鋁土礦、赤鐵礦、黃銅礦的特點;經歷對鋁土礦、赤鐵礦、黃銅礦的觀察過程;學會製作礦石標本的方法。樂於參加觀察礦石和製作礦石標本的活動。

11、知道我國礦產資源的現狀以及如何保護礦產資源;知道物質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

12、知道人類的生存環境是一個由空氣、水、土地和其他生物等共同構成的相互支撐、相互影響的體系。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

13、瞭解人類活動對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意識到物質的利用對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確使用物質的重要性。

14、注意安全與健康,瞭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意識到人對環境負有責任,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15、能針對不同的問題和需要採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懂得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知道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四、創新教學設計

1、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的,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學生學習。

2、注意培養學生由部分到整體,由現象到本質的探究方法。

3、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開展交流探究,積極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能力。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4

一、 學生情況分析:

1、人數:男生 34 人;女生 23 人;合計 57人。

2、學生學習習慣: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對科學教學都已經熟悉,與四年級相比,更加的活潑,有更強的好奇心,同時對問題的分析也更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由於我是新接手五年級的科學教學,在此之前也對五年級的同學做了一番瞭解。在四年級時因為參加科技活動,所以學生表現出對活動的喜愛,這是學習科學的有效動力,同時也通過這樣的活動開始初步建立學生自己的探究問題的模式。因此在本學期將會加大對科技活動,包括動手試驗這一塊的力度。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處理能力,着重科學素養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

本學期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是由原來的兩個單元合併而成,進行了科學的整合,將動手操作性大大加強,提升了從“動手操作獲取知識——做模擬試驗收集事實——擴展研究認識自然界”這一過程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更加註重試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外界條件如何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如何適應它們的生活環境?生物活動又是怎樣影響自然環境的?

2.第二單元:《光》

本單元內容分為兩個板塊,第一板塊是1—4課,是光傳播的特點,第二板塊是光和熱的關係。學生學習從觀察開始,觀察一天中光和影的關係從而揭示光的傳播規律,之後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之上回頭解釋影子的成因,接下來不斷的提升知識層次,開始探究光和熱的關係,在本單元的最後讓學生大上動手來製作太陽能熱水器,對本單元進行實用總結。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光是怎樣傳播的?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現代科技中有哪些應用?

3.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本單元注重的是通過觀察來推測成因,包括地形的成因和土壤的成因,同時還強調了學生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在科學探究方面注重學生用文字、圖畫、符號紀錄試驗結果並互相交流的能力,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一些自然現象有不利於人類的一面,也有利於人類的一面。

本單元重點問題:地球表面是誰“塑造”的?它們發生過變化嗎?它們是怎樣變化的?

4.第四單元《運動和力》

本單元內容原本為五.下,現調整至五.上,這一單元沿着“運動和力”這條線發展,以探究車的運動為主體,對力的研究相伴相隨貫穿始終,重點在重力和摩擦力的研究上。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初步瞭解物體運動與受到的力的關係,動手試驗時的準確性上。

三、 教學措施:

由於本學期教材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學措施也相對應的做了一些調整:

1.落實好沒一堂課的知識點以及課標中相應的要求

2.結合五年級的具體情況對寄宿生和走讀生採取不同的方做到在教學上班級整體的統一。

3.加大試驗在教學中的力度,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試驗中來。

4.加大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訓,加強學生動手能力。

四、研究課題或創新思路:

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經歷“蒐集→展示→交流→觀察探究→交流總結→家庭作業展示→課堂深化”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實踐能力。

五、教學時間安排: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5

一、教材分析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們將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科學教科書也將展現一系列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羣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羣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共有2個班級,每個班級都有40多名學生,這些學生對科學課充滿興趣,動手積極,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一些調皮的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培養學良好的動手習慣是重點,如何讓學生動手又動腦是難點。

三、教學目標

(一)生物與環境

科學概念目標

植物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陽光、養分、空間等。 動物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空間和食物等。 植物和動物都會對它們需要的環境進行選擇。不同的生物對環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所有的生物都會引起它們所生存的環境的變化。 植物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存在着非常複雜的關係。 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在一定範圍內的生物必須和諧共處,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進行種子發芽的對比實驗,並收集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發芽種子的數據。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並記錄下它們的生長情況。 進行蚯蚓選擇環境條件的實驗,並收集相關數據。用文字、數據、圖表等對所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記錄、整理與分析。 通過文字、圖畫和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並與同學進行交流。 運用所瞭解的生物與環境的知識來理解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通過閲讀資料來增加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理解。 在人工環境中培育和養殖動、植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養成對植物和動物對環境需要進行研究的興趣。 能夠敏感地意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需求。 獲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環境條件的認識。 形成積極的對待生物的態度。 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光

科學概念

影子產生的條件是光源、擋光物體和屏。 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在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離有關。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會隨着太陽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變而改變。 光是直線傳播的。擋光物體會有影子,是因為光是直線傳播造成的。 光在傳播過程中碰到物體,會發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光的反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汽車反光鏡、潛望鏡等都是人們對光反射原理的運用。 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利用凹面鏡和凸透鏡會聚光線的特性,可以得到強光和高温。這在實際生活中已得到廣泛運用。物體吸熱的本領與物體的顏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陽光的照射角度有關。 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節能、安全的能源,人們正在大力開發和使用太陽能。

過程與方法

探究影子產生的條件,觀察影子、光源、物體之間的關係。 用日影觀測儀觀察記錄一天中物體影子的變化,尋找變化規律。 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陽光的強弱、材料的屬性、物體受陽光照射的角度和物體升温快慢的關係。較準確地記錄實驗、觀察中的數據,並根據這些數據繪製出柱狀圖。 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和推理,做出自己的解釋。 製作簡易潛望鏡,設計、製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對光的研究的興趣。 認識到認真觀察、實驗、實事求是地記錄觀察數據的重要性。 認識到自然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繫有規律的。

(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科學概念目標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 地球內部的運動和外力作用的影響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種地形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有的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有的卻是一個比較迅猛的過程。 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流水、風力、海浪、冰川等都會對地表產生侵蝕和沉積作用,並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會影響土壤被侵蝕的程度。 人類活動也會改變地表形態,這種改變有時會加劇自然災害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閲讀資料,瞭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如何引起地形變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風力、海浪、冰川等對地表的侵蝕和沉積作用。 按要求進行實驗操作,通過實驗觀察探究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河流對土地的影響,以及土壤的成分。 對控制變量的對比實驗有較好的把握,能設計模擬實驗,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等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 用文字、圖畫、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描述實驗中的現象。 對自然現象和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小組內交流結果和想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認識到保護耕地不被破壞的重要性。 認同人類活動也會影響地球表面的形態,會加劇或減輕各種自然力帶來的自然災害的觀點。

(四)運動和力

科學概念目標:

物體運動有不同形式,如滑動、滾動和反衝運動。運動的快慢是可以測量和比較的。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力的單位是“牛”。 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反衝力和摩擦力。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運動物體的重量、運動方式(滾動還是滑動)有關。 摩擦力有時有利,有時有害,我們可以按需要增大或減小它。 改變物體的靜止或運動狀態,必須有力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安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用橡皮筋彈力驅動的小車和氣球反衝力推動的小車。用簡單材料製作橡皮筋測力計,模擬滾珠軸承。 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想象,創造性製作小賽車。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用簡單器材做拉力大小與小車快慢關係的實驗、橡皮筋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係的實驗。 在教師指導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簡單對比實驗。經歷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推測的過程,並作實驗記錄。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判斷,對自行車上增加和減少摩擦力的設計作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合作和不怕困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發展對技術設計和動手製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 體驗認真實驗、收集數據,進行解釋的科學過程,樹立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態度。勤于思考、大膽解釋,樂意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感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四、教學重點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

2.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做好紀錄。

3.願意合作交流。

五、教學難點

1.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對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邏輯關係,提出自己的想法、評論,並與他人交流。

5.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六、教改措施

1.以課堂為主陣地,向40分鐘要效率,培養學生的好習慣。

2.在探究活動中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也培養學生動腦意識,做到既動腦又動手。

七、後進生轉化

積極利用課餘時間輔導後進生,不歧視、不放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jihua/zjqe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