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計劃 >

小學第一學期教學工作的計劃範文

小學第一學期教學工作的計劃範文

一、指導思想

小學第一學期教學工作的計劃範文

以情境教育理論和《如東縣小學教學十條措施》為指導,以“主題性大單元情境特色課程建設”為支撐,以“真學課堂”項目攻關成果驗收為抓手,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主攻方向, 以“過有滋有味的教育生活”辦學理念為引領,切實貫徹落實縣教育行政工作會議精神,不斷深化情境教育實驗,努力創新課程和研訓管理機制,不斷提升我校辦學質量,在區域範圍內提升影響。

二、工作重點及舉措

(一)嚴守“五嚴規定”,加強教學常規管理督查。

本學期,學校教學處將從備課、上課、作業、聽課、測試、輔導等各個方面對全體教師的教學常規進行嚴格而細緻的督查,並將督查等級即時反饋、公佈,通過管理干預、專家引領等多項措施促進學校課堂質量整體提升。具體督查與考核內容如下:

1. 堅持“六認真”月查。 延續“六認真”月查的一貫做法,規範備課、作業要求,對各學科教師的備課、作業批閲以及聽課進行全程監控,檢查結果採取等級計分,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三類,每次檢查結果進行彙總公佈。

2. 規範行政聽課點評。 繼續推行每週兩次的行政聽課制度,一次集中蹲點聽課,一次分散自主聽課,將行政聽課成為行政人員、教研組長自覺、自主的常態工作,基本實現全校教師聽課全覆蓋。通過此種方式隨時瞭解教師的課堂教學現狀,促進行政人員、教研組長在學科教學中的話語地位。通過教學工作專題會議對行政聽課情況進行點評和彙總,對行政人員的聽課筆記進行檢查審閲,確保此項工作能在上學年的基礎上做得更實在,更有成效。

3. 實時教學質量監控。 建立學校質量監控中心,為質量檢測提供支撐。以縣真學課堂建設為重點,由點及面,關注各科教學質量,切實將質量的提高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來抓。通過平時的課堂觀察、每月一次的隨機質量監控、每學期一次的集中調研,及時、準確把握各班各學科教學變化趨勢,通過召開專題質量分析會共同探求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和策略。

建立科學質量觀,把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作為教學管理的重點工作來抓。各教研組構建分享式集體備課模式,在自主研究、備課的基礎上,分享交流,進行二次備課。另外,每天的作業、每月的練習、每單元的檢測等,均要做到組內的統一。要堅決杜絕機械重複的抄寫,反覆無效的訓練,要將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基本能力、良好習慣作為我們教學的重點,為學生的終生髮展、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特別是新一屆六年級,要在蹲點主任的帶領下,做好打硬仗的準備,全年級上下要始終凝成一股繩,齊心聚力,認真鑽研,提高效率,在今年畢業考試取得優異成績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力爭一年後再攀新高。

(二)深入研討與反思,強勢推進真學課堂。

新一期省、市、縣“十三五”重點課題的立項,給生態課堂和情境課堂研究和推進帶來了最好的契機,本學期將在三至五年級強勢推進“生態課堂”,促進生態課堂模式的運用。一二年級以學科組、教研組活動為陣地,開展豐富的情境研究活動。在“生態課堂”、“情境課堂”全員培訓、全員嘗試執教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搭建四類展示平台,科學、有效地推進研究進程。

1. 骨幹教師示範。 充分發揮市縣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示範與引領作用,要求骨幹教師於第十週前人人執教示範課或專題講座。同時,依託“桂苑論壇”、“教學研共同體”等活動陣地,促骨幹教師的再成長與再發展。

2. 學科組“教研周”活動 。 緊緊圍繞縣“真學課堂推進年”系列研討活動主題,繼續利用每週二、三、四學科組集體備課的'時間,舉行“生態課堂”(真學課堂)的研討活動。結合“教學研共同體”創建, 語文學科:(1)加強寫字教學。(2)深化習作教學。(3)完善課外閲讀,尤其是結合新教育實驗做好晨誦、午讀、暮省,在此基礎上舉辦新教育實驗成果展示。數學學科:(1)每日一道拓展提高題,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2)每日一頁,對學生進行口算、心算的訓練。(3)讀書節期間開展好學生數學閲讀系列活動,提升學生數學素養。英語學科:(1)每堂課前五分鐘安排口語交際環節,培養學生交際能力。(2)在班級內定期舉行課文朗讀模仿比賽,提升學生英語朗讀能力。(3)長期開展三至六年級課外閲讀能力活動,擬在英語周活動中進行展示並組織學生參加閲讀類競賽。

3. 教研組全員嘗試。 在學科組研討、展示的基礎上,各教研組人人圍繞研究專題執教“生態課堂”全員嘗試課(50週歲以上的教師可免於執教),在教研組觀摩研討,通過全員參與,促進全體教師深入思考、不斷改善自身的課堂教學方式,提高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共同構建真學課堂教學模式。

4. 活動平台優課展示。 積極創建優質“教學研共同體”,加強與兄弟學校的教學交流以及對外展示活動,通過舉辦南通市語文、數學學科教研活動,縣真學課堂教研活動,以及“縣學科中心組”活動等,進一步擴大我校生態研究成果,發揮我校學科教學對周邊兄弟學校的輻射與引領作用,提升學校辦學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整合教研與科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制約着學校教學研究和課程改革的進程和方向,也影響着學生髮展與成長,師資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因此,本學期,我們繼續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並通過開展各層、各類的技能競賽,促進、提升全體教師的專業素養,在認真上課的同時形成以育人為導向的課堂教學價值觀念,杜絕唯分數論,做學習型教師。具體舉措如下:

1. 讀書交流與考學。 一方面是課標的研讀。在上學期新課標自主學習以及暑期培訓的基礎上,本學期,我們利用學科組集體備課的時間,分專題舉行新課標研讀體會交流活動,圍繞一個話題,請全體學科組老師發表自己的學習體會,相互進行碰撞與分享。學期末舉行各學科新課標的研讀書面考學活動,考學成績與教師教學業績直接掛鈎。另一個方面是教師的專業閲讀,配合教科室組織教師讀書寫作研修組,定讀本,定時間,定期活動,定期交流。另外,根據實際情況,將適時組織教師讀書考學和技能競賽。

2. 課堂觀察與感悟。 要求全體積極參加家常課的隨堂聽課活動,每人每週至少聽取1節同軌教師或骨幹教師的隨堂課,認真做好聽課記錄,及時記下聽課隨感。通過對骨幹教師以及同事課堂教學的細緻觀察,提升自我教學的執行力,提高日常教學的效率。繼續開展“課堂自己看”活動,鼓勵教師走近錄播教室,換個角度辯證分析,不斷提升課堂技藝。

3. 課題研究與反思。 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一至二年級的致力於情境課堂的研究,三至五年級着力生態課堂的研究,各教研組結合微型課題,在行動中研究,在行動中反思,鼓勵每位實驗教師每週寫一篇研究週記,每個月至少撰寫1篇較有質量的課堂教學案例分析與反思,上載學校教師博客羣,利用網絡平台進行交流。以此促進全體教師的教學論文寫作以及教學反思能力,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四)豐富學生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 .開展節日活動 。 探索節日的展示形式,大膽進行有機融合。結合新教育實驗開展“桂苑杯”讀書節活動。讀書節,以“快樂閲讀——我與經典同行”為主題,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同時融入數學、英語等閲讀活動進一步激發師生的讀書熱情,引導師生共同讀書,與書為伴,與經典同行,感受書籍的魅力,享受成長的快樂。

為了豐富學生的閲歷,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鍛鍊英語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我校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鼓勵課外閲讀,拓寬英語學用途徑,放飛想象的翅膀,繼續舉辦每年一次的英語節活動。本屆文化節將以“Enjoy reading! Enjoy showing! (愛閲讀樂展示)”為主題,開展“英語閲讀趣味多”、“閲讀積累我能行”、“英文繪本我推薦”、“閲讀成果展示”等多項活動。

2 .開展“體育藝術2+1”專項活動 。 一是依託學校現有場館,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達到陶冶情操、強健體魄,培養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的素質教育之目標:利用學校省青年書法家馮宗兵老師坐鎮的優勢,讓孩子們安靜地坐下來,寫一寫,畫一畫,在縷縷墨香中感受傳統文化無窮魅力;利用圖書館結合教室內的圖書角,合理安排,繼續實施“圖書漂流”活動,讓淡淡書香始終伴隨每一個孩子幸福成長;以“小紅花”藝術團為根基,吸收更多對器樂、歌唱、舞蹈等方面感興趣的孩子,在學習之餘盡情地吹一吹,拉一拉,唱一唱,跳一跳,民族樂團要正常開展活動,為後期各級各類活動中的驚豔展示打好基礎;充分利用心理諮詢室,定期開展活動,關注兒童心理健康;充分利用科學實驗室和實驗器材,保障科學課質量,做到節節有設計,堂堂有實驗,真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科學素養水平。

二是深入開展 “陽光體育”鍛鍊活動 。開展“快樂健康大課間”活動,全面啟動各年級球、籃球、乒乓球等體育特色活動項目,確保學生每天活動1小時, 強化訓練,形成特色,力爭在全縣領先,在 培養學生兩項體育特長的同時,讓孩子體驗快樂體育、感受健康快樂。本學期學校還將與揚州大學體育系建立合作,將中華傳統文化——武術引入校園,相信屆時一定能給全校師生以及社會各界不一樣的精彩,這也將成為我校“體育2+1工程”中的又一亮麗名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jihua/kqd7x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