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件作文 >旅遊作文 >

蘇州園林遊記-遊記作文

蘇州園林遊記-遊記作文

春伴着細雨清風並忽地一聲驚雷,將蟄伏的動物和植物們驚醒,七音旋律在地上、在枝頭驟然多了起來,花、葉也從枝蔓處綻放出來,清香飄飛在空中。在這誘人的春花季節,激起人們遊山玩水的興致。江南的春、江南水鄉的春,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詩中描繪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如詩如畫、如夢如煙,讓人痴夢如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春的天堂自然是美中之美,因而,今年春的旅遊我們選定位於長江三角洲、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穿流而過的蘇州,去那裏看水鄉仙境搭春的仙氣;主要遊覽街景、拙政園、留園、虎丘、寒山寺。

蘇州園林遊記-遊記作文

2月25日上午11時21分,我和妻子從武昌乘坐d3048次列車去蘇州。列車出武漢後,途徑紅安、麻城、金寨、六安、合肥南站、肥東、全椒、南京南站、常州、無錫,於下午17時14分到達蘇州站,晚點13分鐘。這趟列車應該是旅遊線路車了。

下車後,我們直接去地鐵2號線坐了2站便在石路站下車,步行300來米去到留園路蘇州火車站錦江之星入住。入住登記後,便向服務員打聽景點的具體位置,服務員細緻的一一作了解答,並介紹我們晚上可以就近去七裏山塘街觀夜景,説是距賓館只有400米遠近。到房間放好行李,和妻子步行到山塘街。這時正值華燈初上,街兩旁導引的燈籠亮着紅紅的光鮮亮入目,不幾步便有一面旗幡挑出,彰示着店子的名號。

山塘街始建於唐代寶曆年間,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蘇州任刺史,上任不久坐轎子去虎丘,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決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築路,並着手開鑿一條山塘河,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7裏,故俗稱“七裏山塘到虎丘”。這條河在閶門與運河相接,在河塘旁築堤,即山塘街。蘇州本是個河汊縱橫的城市,白居易疏河築路,逐漸使山塘街成為商貿、文化繁榮的街市,到了明清時期便成為蘇州商貿、文化最為發達的街區之一,被譽為“神州第一古街”。現今的山塘老街全長360米,雖僅有七裏山塘的十分之一,卻是山塘的精華所在,被稱之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山塘河並不寬,也就10來米樣子,河裏有木船行走於閶門處進入運河。河的兩邊古建築錯落有致,黑瓦飛檐,一邊後牆緊靠河沿而建,後門開處有石梯通向河面;一邊正門朝向河邊,門前留有青石鋪就的人行通道,並排也就能行2到3人。燈火映在河面現出清亮的倒影在水波的輕漾下如仙境般迷人,難怪是時街上的遊人挨肩擦背,往來如織!

山塘街雖然不長,但卻顯出繁華的景象,夜的山塘街在霓虹燈的輝映下,那古色古香鱗次櫛比的建築户户大門敞開,展示着蘇州老字號採芝齋、五芳齋、乾生元等特色小吃、吳韻茶莊、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紫檀木雕、石雕、刺繡,油紙傘等非物質遺產,並不時傳來蘇州評彈清婉之音,讓遊客似夢非夢般擦肩挨背漫步在青石路上,擁在店裏面興致盎然的品味、挑選。我和妻子走進大阿二生煎店,看店堂內座位爆滿,由於耐不住誘惑,點了一碗餛飩、一份生煎包和兩個蟹殼酥,不久找了兩個座位坐下來慢慢品嚐。餛飩大而肉多微甜鮮香,生煎包底部微黃略酥肉心似甜似鹹有回味,蟹殼酥酥軟可口,確實值得品嚐。

走出山塘街繞過運河,隔河相望山塘街的夜景,更是讓人如痴如醉,流連忘歸。第二天的行程是遊覽留園、虎丘、寒山寺,一早吃過早餐看天時還早我們又去到山塘街。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街上偶爾有一人走過,河面木船靜靜地橫靠岸邊顯得十分的幽靜。看那飛檐黑瓦旗幡飛挑、暗紅的船舫,置身其中真有一種回到唐朝的感覺。這裏處處保留着完整的古建築,吸引着全國各地的遊客,我想它應該讓許多地方的領導感到汗顏。

早8點左右,我們折轉身去到留園。留園路不寬,街兩邊的建築都不是很高,新建築與間隔間的老建築相得益彰,協調可人。早上,街上的人不多,偶爾見到一兩家賣早點的,也就是燒餅、油條、蒸包子饅頭、豆漿、稀飯什麼的,我想可能因為這個地方比較僻靜的`原因,因而少了特色的早點。街道雖然不寬,人行道卻乾淨整潔,樹幹、牆面基本未見廣告招貼,因而讓人感覺爽眼的很,讓人的心情也感覺特別的舒坦。

留園位於蘇州古城閶門外留園路338號,它實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明代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太僕寺少卿徐泰時在此修建私家園林,至清乾隆時吳縣東山劉恕將它買下進行改建,並植下白皮松、悟竹,更名為“寒碧山莊”。劉恕喜好書畫,將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後代園主也繼承了他的風格。留園佔地雖然只有2.33萬平米,卻讓人不得不感慨歷代園主的園藝匠心和蘇州市政府對古建築精心保護使其古風新韻俱現。

留園基本是個正方形園林,主要分為東西中三塊,東區為建築區,中區為山為水,西區主要為山,為典型的南廳北水格局。沿圍牆修廊道曲折迂迴,園中假山以黃石為主兼有土石,山體嶙峋奇俊。東區的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綠蔭軒、曲溪樓、濠濮亭、清風池館等據保存完好。我們去的早,裏面人不多,走在裏面感覺幽心清骨,靜坐在廊庭處看那池水靜靜,微風吹來好不愜意!漸漸地遊人多了起來,喧囂之聲擾動着幽情的山水、穿過別緻的圓門,飄飛過圍牆去了那園外的世界,傳遞着歡情喜愉。

出留園在大門不遠處,便是公汽站,我們在公汽站等了不一會,便有去虎丘的“遊1”公汽,原來蘇州有許多的公汽旅遊線路,比如“遊”字號、“蘇州好行”號均通往旅遊景點。我們上了車,不幾站便到了虎丘,算來離留園也不是太遠。

虎丘山風景名勝區,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素有“吳中第一名勝”、“吳中第一山”的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寫下了“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為旅遊者的神往之地。其實,虎丘在很早的時候只是海灣中的一座隨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古人把它稱它為“海湧山”,“何年海湧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

相傳在2400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楔李大戰中不慎受傷,不久就死去了,兒子將他葬於虎丘,葬後三日有一隻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湧山”改名虎丘山。

山體由侏羅系火山巖漿構成,千人石、試劍石、劍池等山石為流紋巖。至唐代,為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也改為武丘報恩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崇道闢佛,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於會昌五年(公元845年)詔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強迫僧尼還俗,史稱“會昌滅佛”。建寺已五百餘年的虎丘東西二寺當即被拆得片瓦無存。不久,佛教得以恢復,又重建虎丘山寺並從山下遷移到山上合二寺為一寺,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築的格局。對於大山裏的人來講虎丘山算不得山了,它海拔只有34.3米,面積也就0.19平方公里。

離車站不遠處便見一牌坊,上書“吳中第一山”,遠遠望見山上高聳的虎丘雲巖寺塔雄偉壯觀。走過一條河橋,臨面就是上山的大門,黃色的圍牆黑色的瓦,門的右上方書“山清”、門的左上方書“水秀”,大門的上沿紅底黑字書橫幅寫着“古吳觀勝”。從大門向裏望去是一條平坦直道通向景區驗票大門,門的橫沿上書着白底黑字“吳中第一山”蒼勁有力,頗有礁石挺出的感覺。走過驗票區又見一條河,河面也就10來米寬窄,裏面橫有近10艘木製烏蓬遊船。又過一個獨立的黃牆黑瓦飛檐對通廟屋,算是正式進到景區。進入眼區的第一景觀便是左手方的“擁翠山莊”,它依虎丘天然山坡而建,分為四個層次進行了不同的佈局由圍牆圍住,園門處的白牆上遒勁的行書書寫的“龍、虎、豹、熊”四個字,分別寫在一道門的兩邊牆上,門的上沿書“擁翠山莊”。此處園林為蘇州唯一一座無水園林,由晚清賽金花丈夫蘇州狀元洪鈞發起興建。

至此,上山的路開始緩緩向上,路仍然直的很也算寬敞。路兩旁的山石奇特別緻,不幾步的地方左邊奇石如石枕、石桃,看上去形象得很;右邊的一塊石頭一劈兩開,被稱為“試劍石”,並給它賦予一個美麗的傳説:據説吳王闔閭為爭霸天下,命莫邪夫婦為他鑄劍,闔閭為了試其劍的鋒利與否,對着這塊石頭手起劍落,竟將這塊石頭一劈為二。這塊石頭也就一直躺在這兒見證着世事滄桑、興衰更替,也讓遊客見此景思亙古波瀾壯闊、世道變換。再往上走不遠,便見一塊巨大的斜面石,傾斜面平,可容上千人在上面打坐休息。斜巖前端有一小溪細流至小潭,潭雖不大卻有一小橋通潭中一塊平石上。

這裏的景觀除山頂雲巖寺塔應該就是虎丘重要景區了,這裏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和協而秀美,生出了許多的耐人品味的傳説。那巨大的斜面石是當年孫武用來練兵的場所。豎有陳摶、呂洞賓二仙亭,相傳一天兩人在此下棋,一樵夫路過便上前於旁看棋,看完一盤棋等他回到家中,誰也不認識他了,人們從他的衣作揣想他是幾千年前的人,因而有了“仙人一盤棋、世上一千年”的説法。在亭的兩根立柱上有一副對聯:“昔日岳陽曾顯,今朝虎丘再留蹤跡”,説的是呂洞賓在岳陽樓顯靈,又在這裏顯了靈;另一側的兩根立柱上又一副對聯:“夢中説夢原非夢,元裏求元便是元”,説是陳摶在此一睡多年,醒來問一位樵夫,得知已過去好幾代,陳摶不相信,便把樵夫當着夢中人。這裏的傳説太多,我們的行程不允許去全面細細的考究了,只有讓一些景觀的傳説留在那裏給我有再去一次的機會。你想,宋代大詩人蘇軾有了護球之後,留下了“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真的!身臨其境確實讓人感懷不已、戀而不捨。

那亭的左側鐫刻顏真卿書寫紅體“虎丘劍池”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四字的旁邊有一圓門進見一道裂壑,底部為一潭綠水,壑的右邊巖石上書米芾“風壑雲泉”四個字。在其左上方上幾步石梯又見一小潭也就2平米大小,一面巖石上橫書綠體“鐵華巖”三字,豎書“第三泉”,上有四方通亭一座。

上得山頂,一塊平平的院落中央高聳着雲崖寺塔,看上去有些歪斜卻雄渾偉岸,他是中國的第一斜塔呢!在世界上除比薩外就是它了!塔身外延處有損壞的痕跡,是否十年內亂期間人為破壞不得而知,因沒有看到記錄。走到院落的圍牆處極目遠眺,蘇州城盡在眼底,未見其大海的蹤影,今人立於其上是不會想到此處原為海洋小礁島,漲潮就會淹掉的小礁,真的是世事滄桑歷盡波,翻雲覆雨道蹉跎。

虎丘,這一滄海桑田的縮影,這一歷史文化的積澱,這千人坐的歷史文化融的是帝王文化和士大夫文化,我想不應該把它講的太明白,這是要遊客到此細細品味的,身臨其境才有蒼勁的回味和仙臨的感覺,不是嗎?!

標籤: 遊記 蘇州園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jianzuowen/lvyouzuowen/wy82g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