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件作文 >讀書作文 >

【精華】讀書的作文3篇

【精華】讀書的作文3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書的作文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華】讀書的作文3篇

讀書的作文 篇1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我愛讀書,因為它給我帶來陽光,為我插上翅膀。

我愛讀書,因為它教給我堅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説曾激勵過無數中國人,當我讀完這部書後,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在這部書裏,我看到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的黑暗,看到了無產階級革命者同國內外的敵人進行艱苦的鬥爭。看到了保耳在革命的熔爐中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戰士的艱辛歷程。不論是戰場上的搏殺,感情的波折,還是工地上的磨練,都沒有讓他倒下,即使傷病,讓他不得不躺在病榻上,他仍不屈服,拿起筆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寫作。他的精神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學會堅強。

我愛讀書,因為它為我解惑。什麼人才能算是偉人呢?在我讀過《名人傳》後,終於明白了,偉人就是不斷努力的普通人啊!他們的偉大不在於強健的體魄,而在於那偉大的心靈和高尚的品格。只有經得住苦難的磨礪和命運的考驗,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我愛讀書,因為它令我釋懷。考試又失意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讓我重獲信心,再一次開始了學習之旅;馬上要與朋友惜別,我不禁流下眼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讓我豁然貫通,於是我拭乾眼淚重新振作起來;正當我準備放下一切,縱容自己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又讓我認清使命,繼續奮鬥……

我愛讀書,因為它教我堅強,為我解惑,令我釋懷,我感覺就像在海洋裏暢遊,精神食糧填滿了我的心靈,我感到無比愉悦。

書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不斷啟發、教育我。書,好像是一位可親可敬的朋友,與我暢所欲言,談古論今,書伴隨着我成長,給我帶來歡樂。讀書,我的最愛!

讀書的作文 篇2

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這是大家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可是,説了還不如做了。做到的人就很少。就因為這樣,我可吃了些苦頭。

記得一次考試,我考完了第一面,全都會做,很順利。可是到了第二面,我可犯了難,是積累題,題目是這樣的:寫出一些課外積累的好詞好句。糟了,我可沒有看多少課外書,也沒有積累,怎麼辦呢?哎,原來還想考100分的我,現在只得先往後做,做完了後面的,我也全都能答上來,可是就差前面那道題目,我再接再厲,一定要想出幾個詞語來,因為上面有註明要有10個詞語。我想啊想,總算想出了4個來,可是,還有6個怎麼辦呢?我努力的.回憶着看書看過的詞語,可一個也想不出來。討厭的下課鈴聲就在這個時候想起,我不得不交卷,我無奈的考卷交給老師,我的心格外不安,也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感到惋惜。後悔自己沒有多看課外書,多積累。我想:要是我其他的全部正確,就因為那道題而被扣分,那不是很可惜嗎?

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次我的成績是97分,就是因為那題,我詞語都寫不出來何況是句子呢?

這次的教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還有一次,我又遇見了一道積累題,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準備了許多好詞好句。一看見這題,我就"刷,刷,刷"的寫起來。因為書寫工整,而且積累題超額完成,被加了1分,雖然這次沒考滿分,但我心裏美滋滋的。

通過這兩件事我總算知道了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意義。

讀書的作文 篇3

書海浩瀚,知識無窮無盡。古人常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從我上幼兒園開始,就愛上了讀書。有一次,我放學回到家裏,像往常一樣拿出故事書,我津津有味地看起來,我邊看邊自言自語:“老師那麼辛苦,我一定要把這個故事背下來,好給老師聽聽!”

第二天,我早早地來到了幼兒園。上課時,老師説先給我們講個故事再上課,正當老師準備講的時候,我突然舉手説道:“老師,我來講故事,好嗎?”(老師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於是,老師答應了。“我開始講了——從前,有一位活潑可愛的小公主……”大家都目不轉睛地盯着我,等到我講完,教室裏響起一片掌聲。老師也誇我講得好,這小小的榮譽讓我更加自信了。

漸漸地,故事書這一類已經不再是我的“菜”了。於是,媽媽又給我買了幾本作文書放在書櫃裏面,我每天都要看上好幾篇作文,就算我馬上要睡覺了,還要看幾篇作文,才能安心入睡。後來,我養成了做筆記的好習慣,課本里的好詞,課外書裏的好句,都成了我的“盤中餐”。

有一次,作文的題目是[下雨了]。老師唸了一篇範文後,大家都千篇一律地寫道:要下雨了,烏雲密佈,風吹起來了。但是我寫的和他們的差距太大(如果比較驕傲一點):外面狂風大作,大雨漂泊,我在走廊上不禁打了個寒顫……我的作文被評為了A+,你們知道我是多麼高興嗎?

我需要書,我愛書,書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我永恆的精神支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jianzuowen/dushuzuowen/odqd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