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日記 >日記作文 >

一包花生日記

一包花生日記

金秋時節,幾位朋友茶敍,友人鄒君是退休外科醫生,繼前幾年之後,今年他又帶來了一小包花生供大家品嚐。花生用一張手絹包着,外面套個塑料袋,煞是鄭重其事。其實花生除了飽滿勻淨,無濫籽陰籽外,並無什麼特別之處。我們不禁問所從何來。

一包花生日記

他給我們講了一件事——

那是26年前的一天,兩位青年農民來到鄒君的診室,從衣着不難判斷是窮困人家,他們是兄弟倆,哥哥讓弟弟在外面坐着,先單獨向鄒君訴説了遭遇的不幸,他們父母早亡,兄弟倆相依為命苦苦掙扎到20多歲,弟弟患病對他們艱難的生活,無疑是雪上加霜,他帶着弟弟四處求醫,昨天才從別的醫院出來,醫院診斷結果是胃癌,醫生要他回家給弟弟吃好點,説病人活不過中秋節了。這話如晴天霹靂,對他打擊之沉重不言而喻,他沒有把這事告訴弟弟,獨自承受着,雖然弟弟已被“判了死刑”,但他仍不甘心,又來到這裏醫治,他懇求鄒君救救他的'弟弟,男兒有淚不輕彈,説到這裏,他已泣不成聲。看得出,這是個被艱難沉重的生活擔子鍛鍊得很堅強的漢子,卻因為弟弟痛苦萬分。鄒君無法拒絕,心想哪怕還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從死神手中奪回病人的生命。

鄒君經過對病人的認真檢查,根據病情和病人的體質,決定收下這個病人,並於次日做手術切除,治療和用藥都儘量做到節省,結果手術很成功,不久病人就出院了。

從這個病例中,鄒君得到了受用終生的教益,他認識到:所謂愛心具體到一個醫生,就是要關懷、體諒病人;診病要認真仔細,治療要一絲不苟;尤其是下結論不能草率要三思而後行。這些年來,他正是以此為標準要求自己,他的醫德、醫術在患者中獲得了良好的口碑,與許多患者因病成友。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鄒君50多年從醫生涯中,這樣的病案遠不止幾樁,此事他已淡忘,對病人的容貌已不復記憶。

幾年前的一天,鄒君下班回家,兩個年過半百的農民在門衞室等候他,他已不認識這兩人,來人卻認得他,原來是當年找他治病的兄弟倆。弟弟告訴鄒君,那年做了手術後,身體漸漸恢復,後來又能幹農活了,這樣過了一個又一箇中秋節,每個中秋節他們都會想到鄒醫生,都想來看救命恩人,但農村窮不好意思空手來,現在農村經濟情況好了特地來看望。鄒君頗為感動,把兄弟倆接到家裏,兩人拿出一疊鈔票和帶來的一袋花生,盛情難卻,鄒君退回了錢,留下了花生,後來給兄弟倆帶了一盒月餅和一罐螺旋藻營養粉,並送到車站給買了車票。分別時鄒君説:歡迎再來,但不要帶什麼,實在要帶,帶來一點兒自家種的花生就可以了。雙方達成共識。

以經世濟民為己任的中國傳統讀書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懸壺濟世是他們人生道路可選的“第二志願”。醫乃仁術,“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提倡的是互相親愛,“汎愛眾而親仁”……儘管由於醫生個人素質、品格不盡相同,難免有所差異,但既然選擇了以仁術為業,就應該恪守“仁術”起碼的要求,對患者一視同仁,汎愛眾病人,並以此為自律和他律的規範。這其實與我們耳熟能詳的“為人民服務”、“救死扶傷”異曲同工,並無二致,所以醫生和患者互相親愛,互相尊重、信任,原本是很平常的事兒。

如今醫患矛盾尖鋭,社會對醫藥詬病甚多,老百姓看不起病,抱怨“醫院門大開,有病無錢莫進來”等等,恐怕是將針對少數富翁的特殊醫療、VIP病房、高價藥物之類,泛化至國民大眾,以致老百姓不堪醫藥重負,成為“看病、上學、住房”三大難之一;或曰,時下是市場經濟,可別忘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看來問題出在這個“道”字上了。

其實何止醫生這一行,不論是幹什麼,都不可以無“道”。難道不是嗎?

標籤: 花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iji/rijizuowen/g020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