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人物作文 >我的作文 >

我眼中杜甫小學作文

我眼中杜甫小學作文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我眼中杜甫小學作文,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我眼中杜甫小學作文

我眼中杜甫小學作文【一】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我一聽這話來了氣。怎麼老杜就靠着咱們幾個朋友生活呀?

他有手有腳,四肢發達:眼睛,鼻子,耳朵,嘴,還有眉毛。五官又很齊全,他怎麼就不自己某個生路,掙幾個錢呢?可人家借詩抒情正發愁呢!這可不是,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了,他心情一直都不是太好。就打搬到咱們四川成都後生活才漸漸安定了。

好幾年都過去了。有一天,突然就看見老杜從家裏瘋瘋癲癲地跑出來,我趕忙出門迎接。還沒等我出門,他就大聲喊道:“平定了!平定了!我回家去!”“怎麼了?回哪裏?什麼平定了?”我接連問了好幾句。他一字一頓地説:“安史之亂平定了,我們可以回家去了。謝謝你,這段時間對我的關懷和照顧。”一聽老杜要走,真的.有點不捨得。我問:“老杜,你真的要回去嗎?再呆一段時間,不好嗎?先別回去,這兒的風景多好。既然安史之亂平定了,那你的牽掛也就沒有了,好好享受一下吧!”“不,我要回去,我一定要回去。”他堅定地説。

“那我明天去送你!”我對他説。他沒理我,轉身就離開了。

第二天,我左等右等,也不見他的蹤影。我就跑到他那兒裏看看。一到那兒,空空如也,只有一座草房立在那裏。轉頭向江上望去:碧波盪漾的江面上,只有一葉小船在向遠處飄去。那小船上,也許是回家心切的老杜和他的妻子兒女吧!

就這樣,我們分別了。雖然有許多不捨,但我還是希望他回到家鄉能夠安寧,幸福地生活。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我眼中杜甫小學作文【二】

句佛語説:掬水月在手。也就是説從另一個角度有時可以辦到根本不可能的事。同樣,當我們虔誠地拜讀杜甫的詩作時,一個鮮活的形象也可以很生動的躍出於面前。

杜甫不同於李白,他把自己推到一個壓抑的屋檐下。揹負着對國家和人民的沉重責任感,杜甫凝視着流血流淚的大地,忠實的描述着時代的面貌和人民內心的悲苦。

杜甫的詩猶如大唐由盛到衰可悲歷史的一面鏡子折射着他不同時期的真實景觀和社會生活矛盾。又如一個歷史寶庫,包含着渾涵汪洋、千匯萬狀的豐富內容。“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百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的憂過憂民的深衷和“為人性僻耽佳句,語個驚人死不休”的鴻鵠壯志,形成了他沉鬱頓挫的.獨特格調和精益求精的詩藝,也鑄就了這位彷徨者無數鏗鏘凝練膾炙人口的絕妙好辭。於是他便成了詩中的聖人。

他的詩便是他的情感發泄,發泄他對現實的不滿而又無可為的無可奈何。讀他的詩,儼然在接受清除心靈污垢的洗禮,高檔格調的文辭、深刻壓抑的真實的真實感情在讀者的心中蕩起一圈圈漣漪。於是人們便想起了大海的浩淼,想起了彎月的寧靜,也想起了杜甫經歷了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啟後的詩人,漢魏的渾樸古雅,六朝的藻麗纖穠、淡遠韶秀杜甫無一不備。杜甫之後沒有一個詩人不直接、間接學他的:韓愈跟着他將詩進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險韻,鋪張描寫,逞才使氣,是“沉着痛快”的詩,元稹、白居易將杜甫寫實的表現人生的態度理論化,導引了“新樂府”運動。也是元稹,在為杜甫寫的墓誌銘中,對杜甫的創作進行了全面的評價,並許以最高的地位。兩宋詩之冠冕的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宗都以杜甫為祖、金、元、明之詩壇巨擘都是杜甫為之開先。

陸游有詩曰:千載《詩》亡不復刪少陵談笑即追還嘗憎晚輩言“詩史”《清廟》《生民》伯仲間。他視人們尊杜詩為詩史為不足,必置於雅、頌之音中猶若詩中之經才好。秦觀在《韓愈論》中,將孔子與杜甫同提並論,孔子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總結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來贊,“嗚呼,杜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雖未直接稱聖,實亦許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經正是被稱為詩聖了。

我眼中杜甫小學作文【三】

他那種愛國愛民,使我想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忠君愛國,就像向日葵一樣向着太陽。當他被貶官時,他在失意困頓還依然高唱:“天涯何處無芳草?”官場上的挫折,並不能讓他為此放棄為人生的探索,超越寵辱得失,任憑風雨肆虐,卻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只由“一衰煙雨任平生”,在逆境中匍匐向前,坦然自若,才會覆險如夷,無視一切險阻,才會感動“業務風雨也無晴”。雖然他被貶官,但他那熊熊烈火般的愛國情,使他“見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當他憂國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以致“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坎坷中不滅愛國情,蹉跎中不遺世人,能有這樣的情懷,唯有聖人能為。

他愛民,寫下《石壕吏》來對戰爭的控訴與揭露,“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來表達他對吏的批判,對婦人的同情。在戰亂時期,男兒都去鄴城戍,原來重男輕女的.思想已變,因為“生女猶得嫁必鄰,生男埋沒隨百草”。既然“老嫗力雖衰”還得“急應河陽役”,寫出他那愛民之情。他憐惜老百姓,只因“朱門酒頭臭,路有凍死骨”。他悲天憫人,幹好事不求報酬。

他愛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忠心耿耿。他愛民,愛得捨己為人,可以看出他希望有一個大同,“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博大胸襟。因為他愛國愛民,所以他希望有一個和諧的社會,國家繁榮富強,國泰民安。他希望國家到處都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之池,希望國民有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希望國民們有一種“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的純樸民風。希望國民們“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他“固有一死”,他死在湘江的小船上,無人送葬,無人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遠鳴奏着他詩中訴不盡的悲憤。他就像曇花一現,水光瀲灩,只能讓人感歎:“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我眼中杜甫小學作文【四】

或許,他並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脱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繫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談起杜甫,我甚至不願提起他“詩聖”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

憂國,是杜甫詩中的靈魂主幹,他的所有詩作中,多數都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感歎和愁苦。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大唐國土,他含淚提筆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國繁榮,而今日卻破亡了,面對依舊的山河,試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時淚”、懷着“恨別心”?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愛國的詩人,他因“國破而憂,因國盛而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他快樂,因收復“河南”、“河北”而快樂。他的快樂,不僅僅是自己的,更是屬於祖國的。這種純粹的快樂,只是真心愛國的人才配擁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遊遍山水,更不需要榮華利祿,杜甫快樂的根源,只是祖國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最黑暗的時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殘暴無情地壓迫、剝削百姓。在這水生火熱的時候,杜甫毅然選擇站出來,用慧筆揭露出一樁樁事件,將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句詩句中。《三吏》、《三別》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讓杜甫憤怒卻無奈,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愁苦地“獨與老翁別”。他也曾通過仕途改變現狀,無奈,官場污濁,導致他屢遭貶謫。最終,他選擇回到百姓中去,以筆作槍,抒發他對人民真摯的同情。他親民,他願意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似乎他並不是一位詩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發財的“詩聖”。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鬱頓挫的詩句,對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更敬仰他敢於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無畏和正義。

若説千百年後詩作不一定會流傳於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於祖國,還恐祖國不盛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nwuzuowen/wodezuowen/xwkvk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