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人物作文 >我的作文 >

我敬重的人學生作文

我敬重的人學生作文

蕭何

我敬重的人學生作文

自秦迄今,歷兩千年,中華盛世,首推漢唐,千古良相,必稱蕭曹。

諸葛亮應該算是最負盛名的賢相了。晉人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結尾這樣評論傳主:“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唐代詩聖杜甫在緬懷諸葛丞相的《詠懷古蹟之五》一詩中讚歎道:“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這兩個很有代表性的學者和文士,相隔數百年,風馬牛不相及,卻不約而同地拿蕭相國作為良相的標誌。

蕭何是西漢王朝的開國丞相。在奪取江山和鞏固政權的過程中,他一直是興漢集團的核心成員,是劉邦的重要謀士和左右手,對這個集團的形成、發展、壯大和最終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建立了豐功偉績。

劉邦率軍佔領秦都咸陽後,將吏們都忙於搶奪金銀財寶,及時享樂。只有蕭何與眾不同。他單獨首先收取“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由此掌握了全國的地形、户口、物產等情況,為此後持續數年的長期消耗性戰爭早早盤下了定海神針,表現出過人的眼力。

項羽違背義帝原約,將劉邦的封地由關中改為偏遠的漢中和巴蜀後,劉邦和手下的將領們都非常生氣,不願前往就國,羣情激憤,楚漢戰爭一觸即發。孫子日:“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愠而致戰。”如果這個時候與項羽決裂開戰,無異於以卵擊石,一定凶多吉少。蕭何力排眾議,極力説服劉邦認清敵強我弱的現實,堅決反對輕舉妄動,主張先作戰略退卻,收回拳頭,保存實力,積聚力量,伺機而動。這是極為重要的一着,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還定三秦”後的整個楚漢戰爭期間,蕭何留鎮關中,固守根本,建設了鞏固的根據地並負責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源源不斷地以大量兵員和物資支援前線,使屢敗屢戰的劉邦從無匱乏之感,總能夠鹹魚翻身捲土重來,最後得以反敗為勝。

大漢帝國建立後,蕭何在劉邦“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制定了漢法九章,統一了全國律令。他還協助劉邦,通過減少賦税、復員兵卒、釋放奴婢、發展生產等政策措施,使飽受苛酷秦政和長期戰爭摧殘的士民喘了一口氣,得以休養生息。社會逐漸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併為日後的“文景之治”奠定了政策和物質基礎。

蕭何頗有知人之明。在劉邦勢力還比較微弱的時候,他全力舉薦當時還泯然眾人默默無聞的韓信出任漢軍主將,這也許可以視為漢楚雙方成敗興衰的關鍵,後來,他又被迫協助呂后誘殺韓信,以致後人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感慨。從心理角度分析蕭何為什麼幫助呂后誅滅韓信,是很有意味的。

蕭相國還頗具容人雅量。他病重彌留之際,捐棄個人恩怨,以國家根本利益為重,向朝廷推薦與自己有嫌隙的曹參作為相位繼承人,保證了政權和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蕭規曹隨,成為千古佳話:

劉邦與蕭何的私人感情很不一般。他力排眾議,堅持將蕭何列為頭號功臣,恩寵無人可比。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蕭何卻是個例外。蕭相國身後,子孫四次因罪失去侯爵,皇帝總是搜求他的其他後人,續封酇侯,這在功臣中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西漢開國皇帝與丞相齊心協力,合作無間,取得巨大成功,看起來似乎是一對珠聯璧合的模範帝相,也成為後世景仰學習的樣板。與他們最具可比性的,是同樣從布衣崛起的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首相李善長。

朱元璋起兵之初,向李善長請教平定天下之策。李善長説:“漢高祖起自布衣,知人善任,不亂殺人,五年就成就了帝業。你們老家相距不遠,效法高祖的所作所為,平定天下並非難事。”朱元璋認為很對。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大封羣臣,左丞相李善長封韓國公,位居功臣之首,制詞比之為蕭何,褒獎得天花亂墜,無所不至,儼然又一對不讓願古人專美於前的模範帝相橫空出世了。但這只是一種表象。

饒是蕭何與劉邦關係那麼深那麼鐵,為人處世非常低調,十分小心謹慎,採取了多項措施自保,甚至不惜自誣,還是不能完全消除劉邦的猜忌,一度被交送廷尉拘押審問。所幸有人説情,加之劉邦畢竟還算寬宏大度,結果總算有驚無險。

李善長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這位退休多年、老態龍鍾、時年七十七歲的第一功臣闔家老小七十餘人一概處死,唯有李善長的長子李祺託妻子臨安公主的福,與兒子李芳、李茂等人得到恩免,撿了幾條命。朱元璋前後用過四位丞相,居然無一善終。他後來更是乾脆廢除了歷經千年的丞相制度。錢穆指出,“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惡化的主因,便在洪武廢相。自秦以來輔弼天子處理國政的相位,至是廢去,遂成絕對君主獨裁的局面”。

封建社會君臣之間普遍存在深刻矛盾,關係往往是畸形的,這是由帝制“家天下”的非人性本質決定的。隨着帝權的不斷膨脹,這種畸形就表現得越來越明晰、刺眼,帶來巨大的負面效應。

中國的千年帝制,廢除尚不到百年,流弊仍然極多極重。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撫今追昔,温故知新,進行自由民主、富有效率、符合人性的現代化制度性建設,仍是當務之急。

(節選自樑由之《大漢開國謀士羣》,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教師點評

粱先生的作品縱橫捭闔,大氣磅礴,既有歷史底藴,又有氣度韻味,真是令人感慨,催人深思。這裏節選的《蕭何》就是典範。文章起筆非凡,直奔本文主要人物蕭何,接着宕開筆觸轉寫諸葛亮,在讓人以為旁逸斜出的同時,又回到評析人物的主線,並提出鮮明的觀點——蕭何是作為良相的標誌。接着,樑先生以時間為序,追溯蕭何為建立漢王朝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豐功偉績,指出其不同於常人的人品才學和遠見卓識。不過,樑由之的史識不同於常人,他絕不會就事論事,而是由漢高祖和蕭何的君臣和諧,引出了明太祖和李善長的君臣乖離的話題。最後,如剝筍尖,剖析出君臣關係畸形之根源仍在秦始皇所開創的帝制家天下。由此,緊接着提出關懷當下,重提現代化制度建設問題。其文脈中所隱藏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因此,讀風流人物,不可為流俗所蔽,而要學習作者用現代眼光穿透歷史,讀通曆史,面向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nwuzuowen/wodezuowen/28xpj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