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故宮作文 >

2017年描寫故宮的作文

2017年描寫故宮的作文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它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門樓下有三個門洞,中間那個只供皇帝出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故宮的作文,希望你們喜歡。

2017年描寫故宮的作文

描寫故宮的作文篇1

尊敬的各位旅客朋友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既美麗又壯觀的北京故宮,我是你們的導遊——於笑苒。下面,我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故宮位於北京市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故宮又叫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俱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羣,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座北朝南,開有四條門。各位朋友,這裏就是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各位請看!在10米高的城牆上聳立着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它建成於公元1420年,位於端門之北,雄偉壯觀。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故宮。這裏是故宮第一進院落,首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五座漢白玉石橋,它們象徵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質為一身的意思。金水橋下是內金水河,跨過金水橋就來到了太和門廣場,這裏就是明代皇帝御門聽政時百官待駕的地方。

好,下面請各位來參觀末代皇帝溥儀舉行登基大典禮的太和殿。現在我們來到了故宮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廣場,這裏就是皇家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好!這裏可以拍下遠處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個影,過一會兒,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太和殿。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內級別最高的建築,只有皇帝舉行盛大典禮時才使用,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大殿的傑出典範之作。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20年,當時叫奉天殿。後來,該叫皇極殿。清順治皇帝登基後,重修三大殿,並將皇極殿改為太和殿。

太和殿高35米,東西長64米,南北寬33米,面積為2377平方米。它面闊十一間,進深5間,規模為紫禁城內大殿之最。裝飾用的彩繪為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殿頂形式為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就連大殿正脊上的吻獸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總之處處顯示“第一”,那是皇帝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體現。

看完了太和殿,我們再來看中和殿。大家請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時、稍事休息的.地方。下面,請大家跟我來一起參觀當時的國宴廳--保和殿。

各位朋友,這座大殿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後一座大殿,叫保和殿。這座大殿被稱為清代的國宴廳及科舉考場,自乾隆皇帝以後,這裏便成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舉考場。

今天,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對我的信任與支持。

描寫故宮的作文篇2

説起美麗的故宮,每個人都很熟悉。

故宮又叫紫禁城,是世界五大宮之首,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面積約有725000平方米,相當於900個大操場那麼大。

進了故宮的正門--午門,一個大廣場呈現在我們眼前。廣場上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橋下有一條金水河,形似玉帶,漂亮極了。

站在廣場上,抬頭一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聳立在眼前,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這就是太和殿。太和殿內雕鏤金漆的寶座,坐落在正中的須彌坐式楠木平台上,寶座周圍是六根瀝粉蟠龍金柱,氣勢磅礴。寶座上方的天花中央是巨大的蟠龍藻井。

出了太和殿,繞過中和殿和保和殿,就是乾清宮。乾清宮在明代和清代前期是皇帝的寢宮。皇帝在乾清宮處理政務,召見臣工,接見外國使臣及內廷受賀和舉行家宴。

從乾清宮出來,繞過交泰殿和坤寧宮,就是御花園。進了御花園,就會看到一座亭子。葱鬱的樹叢映襯着紅色的牆壁和金黃的琉璃瓦,那就是千秋亭,千秋亭旁邊是堆秀山,堆秀山是一座石頭砌成的假山,四處是碧綠的樹木,美麗極了。

關於故宮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古代有一個人叫劉伯温。有一天,他對皇帝説:“陛下,臣昨晚做了個夢,夢見玉帝召見臣,説皇上住的宮殿必須要有三十六金剛及七十二地煞看守,否則會有災難。説完騰雲而去,臣就嚇醒了。”皇帝聽了,命令劉伯温去造一座宮殿,就叫紫禁城,要有三十六金剛及七十二地煞把守。老百姓聞之此事後,都等着看劉伯温怎麼造有三十六金剛及七十二地煞把守的宮殿。過了十個月,宮殿造好了,皇帝看到宮裏金光閃閃,好像是三十六金剛及七十二地煞在把守,高興極了,獎賞了劉伯温,再晉升三級。後來人們才發現那些“三十六金剛”只不過是黃金,“七十二地煞”只不過是七十二口大缸。

故宮處處是美麗的景色,希望大家能細細遊賞。

標籤: 描寫 故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gugongzuowen/9ed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