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道路作文 >

灑滿陽光的道路優秀作文

灑滿陽光的道路優秀作文

成長的歲月就像一場綿長的春雨,飄然浸潤了每一寸心田,將會成為我們心底那份温暖且柔軟的回憶,小編收集了灑滿陽光的道路作文,歡迎閲讀。
 

第一篇:灑滿陽光的道路

在他的這本書裏,有他太多善良的心靈閃現,太多質樸根底的裸露。從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認認真真踏實寫作的人,一個不會故弄玄虛的人。他文章裏的每一句話,都藴涵着那方水土的人們所特有的真摯情感,埋藏着像火紅的枸杞一樣綿長而火熱的根。

陳曉波所表露的這一切都是那麼陽光,和我的聯想與猜測沒有任何瓜葛,他那剩下的三分之二的食指,與痛苦、悲傷、抑鬱、懊悔徹底無關。陳曉波是陽光的。正如他自認為的一樣: “我是一個很陽光的人,性格開朗、心理健康、待人真誠、不善偽裝,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無論人生旅途多麼艱辛,我都會以樂觀曠達的態度對待生活,以至善至美的情懷感受人生。”

這種性格影響着他的文學創作,他對待文學創作的態度始終是樂觀的、積極向上的。我不能説他的作品有多高的水平,但在我所看到的他30多萬字的作品中,至少沒有看到任何晦暗、低沉的色調。他的作品所彰顯的生活層面,精神內涵,心靈深處,以及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與解讀,都屬於這個世界的真善美的一角。

他一直走在灑滿陽光的路上,陽光灑在他身體的角角落落,也播撒在他的心裏,註定要結晶成充滿陽光的文字。這些文字的陽光來自他的父母親,來自他的老師朋友,還來自一些陌生的人們。

寫作路上的第一縷陽光來自他的父親和母親。他的父親和母親文化差異很大,但他們把讀書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這一點是一致的,從小就給他創造了很好的學習環境,讓他沐浴在文化的陽光裏。他的父親是個很愛讀書的人,上個世紀50年代,他的父親在湖北的一個小山村裏考上了一家中專學校,但由於家庭出身問題,最終沒有上成學。1959年隨支邊青年大軍來到新疆,成為精河縣一個國營農牧場的汽車駕駛員。工作之餘,他的父親很愛看書,常常千方百計地找書看。在那個文化被禁錮的年代,書是奢侈品,少量的書籍經過人們互相傳看,早已破舊不堪了,甚至都沒頭沒尾了。儘管如此,也絲毫不減他父親看書的興趣。每次借到書時,總是父親先看,父親沒有時間看時,陳曉波趕緊拿過來看。儘管還有好多地方看不懂,他還是那麼喜歡看書。

那時他的記性真好,儘管好多地方都是一知半解,但故事情節他至今記憶猶新,他被文學的陽光啟蒙了。

他的母親小時候家境貧寒,沒有上過一天學,至今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她非常尊重文化。沒有文化的母親把更多精力投放到操持家務上。陳曉波是家裏的長子,理應擔當一部分養家餬口的責任,從小到大,雖然他也像農場裏其他的孩子一樣幹農活,但始終把讀書學習放在第一位,因為母親最大限度地投入了自己的精力和時間,給他提供了更多讀書學習的機會。

讀高中時,他在《博爾塔拉報》上發表了第一篇文章,母親高興極了,連正反都搞不清楚的母親,捧着報紙端詳了好半天,那張報紙至今還珍藏在母親出嫁時帶來的那隻皮箱裏。

他的散文集 《在生長枸杞的土地上》出版後,母親每天晚上都要讓父親戴着老花鏡念給她聽,書中提到關於母親的章節,她總是聽了又聽。母親還把他的書拿給他們那一輩中有文化的人看,把書留給人家,把誇獎兒子的話帶給了他。母親給他説了這樣一句話: “我再也不怕別人説我是大老粗了,我兒子是作家。”這句話讓陳曉波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夢想追逐着,從不會覺得辛苦,更不會想到放棄。

來自老師、朋友關注的眼神,也讓他的文學創作之路充滿了陽光。

去年的一天,他在下班的路上遇見高中時的語文老師蘇國粹,蘇老師早已退休在家,聽説他一直堅持寫作,要他把寫好的文章給他看看。陳曉波當即回家取出一沓打印好的文章讓蘇老師看。沒過幾天,蘇老師親自來到他家,把修改好的文章送來。當蘇老師把文章遞到他手中時,他的心頭頓時一熱:蘇老師還像當年給他批改作文一樣,修改了文章中的錯別字,還在每一篇文章後面寫了評語。陳曉波説,蘇老師的評語寫得很中肯,沒有什麼客套話,好就是好,不足就是不足,説得清清楚楚。那時,陳曉波覺得,20多年前教室裏的那一縷陽光,又照在他夾雜着幾根銀絲的黑髮上,播撒進他的心裏,一層一層盪漾開來,將來會變成他文字中最美的一部分。

已過不惑之年的陳曉波今年才成為自治區作協的一員,但他覺得自己很幸福,也很榮幸,碰到了一大羣關心、支持他的人。就他文學創作的真正動因,他自己也沒有搞得很透徹,就是覺得自己讀了很多書,後來又有了一定的生活閲歷,許多美好的東西在自己的心中產生了共鳴,有了想表達出來的慾望,於是就把一些沉甸甸的感情釋放出來,就有了這些文字,這些人,這些事。

第二篇:灑滿陽光的道路

近些年,各省市陸續刊登了以下的語段:

案例一:2001年3月2日下午,包頭市東河區某中學兩名初中學生,在打掃衞生時發生口角,雙方怒氣之下,開始廝打,一同學拿出削鉛筆的小刀,刺傷另一名同學身體三處有餘,因天黑未能及時搶救,送至醫院時,搶救無效死亡。

案例二:2002年3月7日傍晚5點,南京市公安局抓獲一起重大團夥盜竊案,該團伙有12名中學生組成,經查實是一起中學生盜竊案,有6個犯罪嫌疑人年齡只有13歲。

案例三:2003年1月20日凌晨,銀川市某中學上高三的王某夥同四人為上網,於興慶區麗景街交警隊附近對路過一高二學生郭某拳打腳踢,導致該同學重傷致殘,四名學生只搶的5元現金逃逸。

………

一個個駭人聽聞的案例,禁令我們毛骨悚然,觸目驚心。一個個無法抵禦的事實真像在我們身邊出現。經調查表明,青少年犯罪事件逐漸呈上升的趨勢,且一次比一次行為慘裂。由於構成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等因素極多,導致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升高。

青少年犯罪在我國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概念,二十犯罪學中及現實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以定義為年滿14歲至25週歲的人實施了危害社會,觸犯了法律依法受到制裁的行為,稱作青少年犯罪。現階段,我國貫徹法制教育史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法的制定最初是為了給予人們自由而制定的,而現在法成為限制青少年的自由實現安全的一道防火牆。

貫徹法制教育,可以讓當代青少年明辨社會的是非曲直;認清法治社會的實質,知法而不為。換一句話説,給青少年的成長道路上灑滿陽光,讓灰暗和影陰遠去,用力青少年的成長路徑。調查顯示,大多數孩子在違法之後,對於自己所犯何事還雲裏霧裏,待相關人員調查後追悔莫及。案例一中該同學只是一不小心犯下大錯,失手傷了同學釀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還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懂法,不知守法,出於獵奇心理加入反罪團伙,想要抽身已騎虎難下,最終一條道走到黑,也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年華。也有多少人是為了一時的利益釀成不可挽回的災禍,在他們執刀殺人,偷盜搶劫時,尚未成熟的心智也受到了嚴重的創傷,使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發生扭曲,一步步走向黑暗,最終給自己清白的人生灑上了污點,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幸。

作為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和祖國的花朵,為了不讓這一切演變成悲劇,我們應該學好法制教育,做一名遵紀守法的中學生。我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知識水平如何,對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關係極大。法律教育與文化教育都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們從小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才能沒有後顧之憂的接好社會主義的班,擔當建設祖國,重振中華的光輝使命。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正受到不良誘惑時,用法去洗滌他們的頭腦,撥開頭上慘淡的濃雲,讓陽光灑滿成長的大道。自覺地接受法律的洗禮,日日克己復法,遵守法律,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做個遵紀守法的公民。

第三篇:灑滿陽光的道路

成長的'歲月就像一場綿長的春雨,飄然浸潤了每一寸心田,將會成為我們心底那份温暖且柔軟的回憶……

——題記

小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路邊不時有幾隻蝴蝶飛來飛去,悄悄停在花瓣上,又忽的一下飛走了,多麼像美麗的小精靈呀!此時我的心也十分歡樂,一想到等一下就要參加十公里長跑活動,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跳動了起來。

來到操場上,同學們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也不例外。大家排好隊形,隨着發令老師的一聲槍響,大家就開始了三個小時的師生10公里長跑。一路上歡聲笑語,大家都很高興,隊伍走走停停,倒也十分愜意。“哧——”地一聲響,腳下來了個華華麗麗的急剎車,我的臉差一點就和大地媽媽來了個親密接觸,無奈的抬起頭,原來是紅綠燈,我的後腦勺頓時掛下三條黑線,好險……前面的同學大概是太過激動,一路上都不消停,一會兒慢悠悠的散步着,一會兒又瘋狂的馬不停蹄,這可害苦了我這個反應遲鈍的人,總是一頭撞上前面人的後背。就這樣,我們愉快而又艱辛的到達二橋,成功完成了三公里的路程。我的肚子卻因為跑的頻率不對,隱隱作痛起來,唉!體質真是弱爆了啊!看來還得多加練習!陽光柔柔的照在我們的身上,感到十分的温暖,遙望前方,一片光明,讓我們的成長道路上灑滿陽光,讓我們能在天空中自在的翱翔。

繼續前進,來到了一條坑坑窪窪的小道上,地上盡是大磚頭和碎石塊,難走極了,兩旁栽着高大挺拔的樹,時不時有幾片落葉飄落下來,再向前走,有車輪輾過的痕跡,真是一段陡峭的路呀!我小心翼翼的向前走,好像在走鋼絲一樣,但是……“呀!”還是被拌了一跤。一雙手扶住了我,我有些驚訝,抬頭一看,她的臉上是關心和温暖的笑容,我感到一股暖流從心田上流過。在十公里長跑的路上,大家互幫互助,終於到達了終點,所有人都蜂擁在桌子旁,在大條幅上籤下自己的名字,我也上前去簽下我瀟灑的大名。這一路上盡是陽光,我學會勇敢,學會友愛,學會堅強,讓我們的成長道路上灑滿陽光。

清凌凌的陽光裏,我們微笑着。迎接我們的,是美好的明天!

標籤: 陽光 灑滿 道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daoluzuowen/eyml0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