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情感作文 >感動作文 >

感動題材作文議論文

感動題材作文議論文

感動不是單純地落淚,不是膚淺地感時傷懷。感動是一種人文精神,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共鳴。在此,小編為大家準備好了感動題材作文議論文,一起來學習吧!

感動題材作文議論文

篇【1】:感動點一瓣心香作文

高樓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小。冷漠越來越多,温情越來越少。然而,感動,正以它清淡卻足以令人動容的方式,詮釋人文的內涵。——題記

有淚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飽滿。

早晨打開窗,看着陽光穿透每一片樹葉,以一種無聲而又樸素的方式與生命對話,我感動着。

傍晚散步,看夕陽落下,品味着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意境,我感動着。

感動,點燃了精神家園的一瓣心香,縈繞着人的一生。

時代在發展,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我們的精神家園是否已經荒蕪?我們是否缺失了心靈的一角?

行色匆匆,有多少人停下腳步傾聽心靈的跫音?大多數人被生活磨礪得太粗糙,漸漸冷漠。

紐約曼哈頓街頭,車水馬龍。一個小女孩守在一棵樹下不肯離去。人們驚奇地發現,她在等待秋天最後一片葉子的落下,孩子是純真的,她會為一個平凡的自然更替而感動。

缺少感動的人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缺少感動的社會談不上真正的發展。它缺少人文的養分,最終只能走向荒蕪。

我們有多久沒有被那些優美的文字感動?李白的瀟灑,杜甫的沉鬱,托爾斯泰的浩瀚,雨果的雄奇。

我們有多久沒有被那些高尚的背影感動?在冬天為人民打造一輪更温暖的太陽的屈原;撒下“人生自苦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的文天祥;孤獨地守望着大漢三千里江山的蘇武……

感動不是單純地落淚,不是膚淺地感時傷懷。感動是一種人文精神,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共鳴。

在物質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精神之路通向何方?學會感動吧。

當一顆心與另一顆心之間不再遙遠,我們的社會就多了幾縷温馨。當每個人都能體會他人心絃的震動,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和諧。

“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巴爾蒙特的話難道不會令我們感動麼?

點一瓣心香,我們的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都將開滿長盛不衰的花朵,走向遠方。

篇【2】:感動題材作文議論文

看了感動中國後,總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台上,閃閃發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XX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有十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後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後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着50多名學生.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裏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着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蹟.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標籤: 議論文 感動 題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ngganzuowen/gandongzuowen/7grkj4.html
專題